山东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写作专题
山东省肥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花样的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结合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或经历,体现感悟和思考,请以“青春路上,带着 前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提炼一个关键词填写横线上,并以此为题目;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合村并居”的情况时有发生,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原生态村落的消失。在这一过程中,家乡那些承载着你无限童年乐趣的物件没有了,那些看着你成长的人搬走……太多的失去,让人难以忘怀。
请以“家乡的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抒发那难以忘怀的情感。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要写的物或人,使标题完整;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中学习,转眼已经两个多月了。面对崭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全新的生活,你会有很多的感想。请围绕这段学习生活中一个触动你深思、引发你感慨或激发你行动的人物、事件或细节,给你昔日的同学写一封信,告诉他(她)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注意格式,不要泄露真实姓名和班级,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最近,一位名叫“阿木爷爷”的木匠师傅在海内外视频平台上走红。一顶草帽,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双布满皱纹的手,全程不讲一句话、不着一滴胶、不落一根钉,仅在木头上“左1”“右2”做好标记后,用普通刀锯切削组合,用传统的榫接卯和的技艺镶嵌成一件件手工作品,甚至造出爱心锁、世博会中国馆模型。视频俘获了众多观众,他的粉丝数高达几百万,视频的总播放量过亿。
材料二:
聊城一中以“领袖气质、君子风度、科学精神、工匠才干”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近几年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佳绩频传,深受社会赞誉。
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想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起初或许只是一杯淡淡的水酒,但如果让岁月将它来细细酿造,这杯水酒会愈发香醇。是的,平日的生活里会有一些起初看似无味的事,然而当岁月渐行渐远,再度回想,却让人感受到无尽的诗意。
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回忆以前生活中发生在身边,或是同学之间,或是家人之间,或是与陌生人之间,或是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事情,以“岁月中的诗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明确,细节描写生动,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青山一道同云雨,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你我携手同行,共赢未来。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逐梦高原播种未来的“探界者”钟扬,“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张秉贵……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
学习中、生活中,有很多人触动我们的心灵,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关注。
国庆节前,班委会决定去牵手共建班级——某初中一年级2班开展联谊活动。请选择一位最能打动你的人物,将他(她)的事迹写成讲稿,讲给初中同学听。
要求:①以“xxx(所选人物)故事讲稿”为副标题,自拟正标题;②人物可以是名人名家,也可以是普通人;③叙事要具体,内容要积极;④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写作专题
山东省肥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花样的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结合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或经历,体现感悟和思考,请以“青春路上,带着 前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提炼一个关键词填写横线上,并以此为题目;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首先分析命题。
“青春路上,带着……前行”,“青春路上”是状语,限定了前行的路段,也限定了所选事件的时间段;“前行”是“向前走”,“前”即“向前”“往前”,可以从“目标”“梦想”“成长”“进步”或“成功”等方面体现,而“行”即“走”,可以从“过程”“道路”“体验”“情感”“感悟”“思考”“努力”“坚持”等方面体现,“前行”具体来说,可以是向目标、梦想、成功进发,可以是成长、进步的体现;“带着……”是“前行”的状态,这也是考生需要补充的内容,这一内容可以源自材料,也可以源自生活。
然后分析材料。
“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都可以是青春路上前行的状态,由此可以,考生可以在命题中补写“梦想”“纯真的情感”“理想”“感恩”“自信”等等。补写命题后,考生需要进一步思考命题的意思并选取相关的事例来展现这一命题。以“感恩”为例,青春的路上,要带着“感恩”的心努力前行,这“感恩”不一定是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可以从两个维度思考:可以是具体的某个人,如父母爱惜、呵护,如老师指导教诲,如朋友关心提醒,如陌生人的帮助和喝彩,只要有值得感恩的一面都可以;也可以是抽象的物,如美丽大自然的恩赐赠予,如人生旅途遭遇的挫折失败。考生可以从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写的方面着笔。
立意:
1.青春路上,带着自信前行。
2.青春路上,带着快乐前行。
3.青春路上,带着梦想前行。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合村并居”的情况时有发生,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原生态村落的消失。在这一过程中,家乡那些承载着你无限童年乐趣的物件没有了,那些看着你成长的人搬走……太多的失去,让人难以忘怀。
请以“家乡的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抒发那难以忘怀的情感。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要写的物或人,使标题完整;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要求以“家乡的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抒发那难以忘怀的情感。
材料引导考生思考,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家乡有很多东西都失去或即将逝去。或者是承载我们童年乐趣的物件,或者是那些跟我们有着密切关系的人,还可能是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可能是某些文化传统不再延续,也可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亦或是整个村庄的消失、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等等。总之,此题引导考生关注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并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半命题作文,首先要确定所写对象,把题目填完整,注意所选对象必须是“家乡的”,可以是具体的物,可以是人,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等。所写内容是在城镇化背景下的“变化”,抒发“难以忘怀的情感”,这感情应当是留恋、怀念、痛惜等这类情感,但要注意不能是对文明进步质疑和否定,只能是一种感叹,最后还应落到历史前进的脚步无法阻挡,应珍惜眼前的美好。
写记叙文,还是应当选择那些你感触最深的事,写出真情实感。比如此题,可以写家乡的麦收,描写当年麦收时节家家抢收,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热闹场景;再写如今很多年轻人离开了家乡去城里务工,土地没人耕种,只好承包出去;如今的麦收只闻机器轰鸣,不见笑语欢声。表达城镇化给家乡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感叹往昔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不再,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不再的失落之感;最后表达珍惜当下,祝福未来的主题。
立意:
1.家乡的荷塘,我童年的欢乐场。
2.家乡的秧歌戏,心中珍藏的记忆。
3.家乡的集市,乡村最后的繁华。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中学习,转眼已经两个多月了。面对崭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全新的生活,你会有很多的感想。请围绕这段学习生活中一个触动你深思、引发你感慨或激发你行动的人物、事件或细节,给你昔日的同学写一封信,告诉他(她)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注意格式,不要泄露真实姓名和班级,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给你昔日的同学写一封信,告诉他(她)你升入高中以来的学习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材料中“进入高中学习,转眼已经一个多月了。崭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全新的生活,相信你有很多的见闻和感想”提示了写作背景:高中新生活,突出个人生活体验。“围绕这段学习生活”,强调写作内容要写高中生活。回忆初中生活,写高中生活仅蜻蜓点水,或没有突出高中学段,没有切合自己的高中新生身份,均为偏离题旨。
强调“一个”,应集中笔墨突出最主要的人或事,中心明确。强调“触动你深思、引发你感慨或激发你行动”,提示立意可以关注“深思”“感慨”“激励”,所选人物件或细节要集中体现这一特征。同时还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不要写老生常谈的话题,应该努力挖掘出“人物、事件或细节”的深层内涵,写人要突出人物特征、写事件要突出情节,写细节要突出细部要素,以切入点巧妙微小,思考点新颖深刻为佳。
比较好的写作题材和主题,如“同学的纠错本”“宿舍里的超速选手”“早起小分队”“爱监督人学习的同桌”“校园文明小细节”“树下读书的学长”“深夜的小台灯”“我的宿舍劳动课”等等都是比较好的切入角度。
“给你昔日的同学写一封信,告诉他(她)你的感悟和思考”是直接任务,审题要准确,“昔日同学”不可写成“高中新同学”;书信体题目不建议直接使用“给xx人的一封信”,要围绕中心拟题。书信体格式要正确,称呼顶格,落款先人后时间,同学之间写信不要“此致敬礼”。
立意:
1. 高中生活的酸甜苦辣。
2. 适应新生活,拼出好成绩。
3.不一样的高中,不一样的体验。
4. 管中窥豹,一件小事中的新鲜高中生活。
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最近,一位名叫“阿木爷爷”的木匠师傅在海内外视频平台上走红。一顶草帽,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双布满皱纹的手,全程不讲一句话、不着一滴胶、不落一根钉,仅在木头上“左1”“右2”做好标记后,用普通刀锯切削组合,用传统的榫接卯和的技艺镶嵌成一件件手工作品,甚至造出爱心锁、世博会中国馆模型。视频俘获了众多观众,他的粉丝数高达几百万,视频的总播放量过亿。
材料二:
聊城一中以“领袖气质、君子风度、科学精神、工匠才干”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近几年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佳绩频传,深受社会赞誉。
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想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共有两则材料。
先看第一则材料,这则材料先讲了阿木爷爷在视频平台走红的事实,然后概括性地介绍了视频的内容——一位老者用精妙的传统手艺制作出了一件件高水平的木工制品,最后讲的是视频走红的具体表现。
第二则材料是介绍聊城一中的培养目标及其取得的突出成绩。培养目标中有“工匠才干”一词,由此可以找到两则材料的连接点。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材料的目的是引导考生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工匠才干和匠人精神,还有培养有才干的工匠对于青少年、对于我国当下发展的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先理解何为工匠,何为工匠精神,联想我们中国有关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然后思考当下工匠才干、工匠精神对于培养青少年人才的价值和意义;再然后可以扩大为当今时代呼唤工匠才干、工匠精神,并思考如何在全社会营造尊崇手艺、尊敬工匠的氛围,思考工匠精神传承的价值。
立意:
1.平凡中的坚守最动人。
2.培养工匠才干,传承工匠精神。
3.“工匠”追求,国人典范。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起初或许只是一杯淡淡的水酒,但如果让岁月将它来细细酿造,这杯水酒会愈发香醇。是的,平日的生活里会有一些起初看似无味的事,然而当岁月渐行渐远,再度回想,却让人感受到无尽的诗意。
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回忆以前生活中发生在身边,或是同学之间,或是家人之间,或是与陌生人之间,或是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事情,以“岁月中的诗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明确,细节描写生动,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身边的诗意
纵使时光流逝,身边的诗意永恒。
奶奶爱诗,但不怎么识字,碰到一首诗,便抓着我一字一句地问。年纪大不记事,却总记得那么几首朗朗上口的诗。我在奶奶的唠叨中长大,只是不曾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一份美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她说。我爱在晴朗的午后独自一人懒散地瘫坐在靠背凳上,慢慢地吃午餐。人在吃饭,心却随着眼睛到处流浪,饭凉了,心还在散步。每当这时,我便会被面带微笑,嘴里振振有词的奶奶劝退,老实本分地坐在原处,直到“辛苦”地吃完那份午餐才肯罢休。奶奶虽不知如何书写“皆辛苦”三个字,却从不让我浪费一餐一饭。
学习中,我总是心不在焉,大大咧咧,又无所谓下一个目标。那是只有一弯残月的夜晚,知了声声,吟诵着整个盛夏。我百无聊赖,人坐在书桌边却晃着腿发呆。这时,身边多出了轻缓而坚定的脚步声。我远远地看着,洁白的月光落在奶奶身上,笼罩出淡淡的疲惫。我无法理解往日里早早歇下的奶奶为何又起来了?她拖着步子,敲响了门,也叩醒了我的魂。
“还没睡啊?”她问。与往常不同,她不再说平日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她手中拿着一张卷子,隐隐透着红色的修改痕迹。她说:“我刚去帮你问了邻居家的姐姐,这些题目,你明早有空看看。”
我有些惊讶,那位姐姐学历高,打心里瞧不起别人。一瞬间,我仿佛被偷走了知觉,心里只剩了惭愧和懊恼,奶奶的笑脸似乎变成腊月的寒风,吹得我发怵。奶奶虽未曾写过“徒伤悲”,我无法想象奶奶是如何低声下气才求人家帮我改卷子。那一刻,我的自尊让我一下子爆发了愤怒,我抓起卷子撕得粉碎,还冲奶奶怒吼:“不要你管!”那一瞬间,奶奶先是惊愕,接着她的肩膀垂下来,眼睛里那带着忧伤的复杂神情让我至今难忘。
稚嫩的我还不大会处理人际关系,总是顾不了这个,气不过那个。凡事总要争出你对我错。奶奶常常笑着打趣说我是一头倔牛。“退一步,海阔天空嘛。”她抚着我的背,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指引,带我走进未来。奶奶虽说不出“人际关系” 四个字,但我在奶奶的言传身教中,学会更加珍惜朋友。
如今,奶奶仍然住在乡下,她的身体不大好,无法再督促我学习,也不能再为了我去求人家改卷子。可是渐渐长大的我,明白了很多事情的我,早已经体会到了奶奶那份孤独的爱,也品味到了淡淡生活中的点点诗意。
我常以为诗意在远方,苟且为生活。却不曾知道,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为人,如有诗意藏心中,岁月从不败年华,这是奶奶教给我的“诗意”生活。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青山一道同云雨,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你我携手同行,共赢未来。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
所给材料可分为两层,“青山一道同云雨,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为第一层,运用比兴手法,引出“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材料强调世界联系紧密,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联系紧密,彼此不可独立存在。
“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你我携手同行,共赢未来”为第二层,由这一层的“激励”“影响”可知,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彼此影响和带动的,我们彼此间都传递正能量,共同影响和激励,就可以“你我携手同行,共赢未来”。这句话说的是人们在合作中前行时,个体能起到激励群体的作用,群体也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作用,进而实现双赢。
“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可以作为楷模、榜样,对一群人起到激励的作用;群体的行为方式和成功经验,会促进个人奋起直追,向群体看齐。
写作时,应围绕彼此之间的联系紧密来立意,如“世界相融,命运共同”,可写出在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自处,分论点可以写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和平,实行“一带一路”经济政策,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带动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分论点也可以写写中国为环保做出贡献,让世界共同享受美好环境等,以论证世界统一体的背景下各国应共同承担的责任。
立意:
1.世界相融,命运共同。
2.与子携手,圆梦中华。
3.胸怀家国,放眼世界。
4.奉献自我,筑梦中华。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逐梦高原播种未来的“探界者”钟扬,“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张秉贵……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
学习中、生活中,有很多人触动我们的心灵,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关注。
国庆节前,班委会决定去牵手共建班级——某初中一年级2班开展联谊活动。请选择一位最能打动你的人物,将他(她)的事迹写成讲稿,讲给初中同学听。
要求:①以“xxx(所选人物)故事讲稿”为副标题,自拟正标题;②人物可以是名人名家,也可以是普通人;③叙事要具体,内容要积极;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南山当前,疫病无颜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英雄钟南山的故事。
2003年SARS刚出现时,谁也没有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流感”,不必紧张,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患者接二连三地被传染,疫情得不到控制!
这时,一位古稀老人带着他的医疗团队,冲上前线,这位老人就是钟南山院士。钟院士为了尽快把疫情控制住,他连续工作38个小时没有合眼,疫情才有些变化。经过长久的观察和研究之后,关于非典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北京专家表示,已经找到治疗非典的关键,“病原基本可以确定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但钟南山院士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非典的根源不是衣原体,而是一种病毒。少数质疑多数,与官方意见大相径庭,试问几个人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呢?只有钟南山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非典期间,钟南山院士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是患者。”因为他明白,一旦病原出错,不仅会耽误时间,而且延误治疗,甚至成千上百的人可能会因此“消失”。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钟南山院士,对病人病情的重视,对病人身体的负责,把病人的生命放在了首位。他用生命、热血换来的防治非典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广东、为中国,同时也是为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17年后,铁人又归。
时隔17年的今天,这位84岁的老人——钟南山院士在武汉疫情出现时,又呼吁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是他却再次出征武汉,抗击疫情。这场疫情比2003年还要严重!这一次,他依然不顾个人的安危,义无反顾来到了武汉,投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且他还多次呼吁采用解决疫情最快的方法,那就是全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这是对生命健康最有利的。这个春节,听他的警戒,全国人民都在家过春节,不走亲不访友。待到春暖花开时,终于实现了走上街头,不戴口罩,繁华再现。真可谓南山当前,疫病无颜!
钟南山院士真实、普通,是千千万万中国医生中的一员。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诊看病人,还说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在疫情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智慧而刚毅;面对同事和病人,他博爱而仁厚;他,就是我心中最最仰慕的男神!
同学们,活到老学到老,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疫情当前,迎难而上,这就是钟南山院士为我们树立的榜样!每一个了不起的人都是由平凡人成长起来的,如果你想成为像钟南山一样不凡的人,只要努力,你也可以!我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