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课件(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课件(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1 21:2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导语
拿来主义
——鲁迅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关于杂文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特点: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主要作品:
小说集:《 》《 》《 》(历史小说)
散文集:《 》
散文诗集:《 》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6部)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背 景 介 绍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题旨)
阅读感知,整体把握


gēng
lìn sè
cuì
xuán
suǐ

miǎn
bié
shàng

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冠冕堂皇  吝啬  玄虚  蹩进
 残羮冷炙  脑髓  孱头  自诩
guān miǎn sè xuán bié
gēng zhì suǐ càn xǔ
从标题看,本文应该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提示: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思路模式。)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C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带着这三个问题,将文章浏览一遍。
1、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文章哪些部分涉及“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第6-10自然段
想一想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明确: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7段中“所以”一词,表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解决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这一观点的)原因主要在第几段?
明确:1-4自然段
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4):
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政府在学术文艺方面媚外卖国的行为。
第二部分(5~9):
阐明“拿来主义”的内涵,批判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
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和条件。   
课文细读(第1自然段)
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
在讲拿来主义之前,鲁迅先生批判了什么主义?
闭关主义:1757年,乾隆下令实行 “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碰了一串钉子: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遭受过多次侵略战争。
何为闭关主义?为什么说“碰了一串钉子”
闭 关 主 义
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后 果
实 质
表 现
惧外、排外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鲁迅用哪几件事情来揭露“送去主义”?
(1)送古董到巴黎展览——先送
(2)捧画挂到欧洲各国——捧送
(3)送梅兰芳到苏联——还要送
虔诚恭敬之态、崇洋媚外之心。
课文细读
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送去主义”实质是?
2、 只送去不拿来,后果会怎样?
答:卖国!!!
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送去主义
尼 采
结 果
做 法
对 象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发了疯
类比论证:送去主义的坏处
二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
送 去 主 义
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
后果
实质
表现
只是送出去,送古董,
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媚外、卖国
课文细读
“抛来”与“抛给”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加以区分?
抛来:无目的行为,接受者要不要有选择权。
抛给: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
课文细读
对于“抛给”、“送来”,作者为什么“不想举出实例”?
①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②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送来的东西有哪些?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
送来主义
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
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
实质
表现
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
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课文细读
朗读文章的第五、六、七自然段,回答:
“送来”与“拿来”一样吗?
等着别人“送来”不好吗?
“送来”的东西,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侵略。
2、第7自然段: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
2、第7自然段: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6自然段:因为……
占有、 挑选、 创新
拿来主义: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排外 媚外、卖国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堕落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排外
媚外
误国
卖国
因为
所以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主义
因果论证
小结:论证思路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合作探究
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 的主张的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文中“大宅子”实际指的是什么
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分别代表了哪几类人?
(2)“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发现一所大宅子!
懦弱无能
害怕继承
拒绝借鉴
(逃避主义)
一是“孱头”式的行为——
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文中所言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 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
不分好坏
盲目排斥
全盘否定
割断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
二是“昏蛋”式的行为——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文中所言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 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
崇洋媚外
完全继承
全盘西化
(投降主义)
三是“废物”式的行为——
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文中所言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 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
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这些都不是“拿来主义”者的态度!
★如何“拿来”
鱼 翅
鸦 片
姨 太 太
烟枪烟灯
大宅子里的遗产
吃掉(吸取精华)
送药房(恰当使用)
送,毁掉(舍弃旧形式)
驱散(剔除糟粕)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比喻说理: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而锋芒毕露!
他占有,挑选。
(有选择地吸收,有区别地对待)
比喻的内涵:
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
鱼翅——比喻
鸦片——比喻
烟枪和烟灯——比喻
姨太太——比喻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共存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的文化形式;
文化遗产中的专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糜的封建色情文化等。
态 度
具 体 所 指
对 象
鱼翅
烟枪
烟灯
鸦片
姨太太
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吸收(使用)
适当保存(存放 毁灭)
批判地吸收(使用 毁灭)
坚决抛弃(毁灭)
比喻论证的作用?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 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最后一段的五句话分别回答了哪些问题?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拿来主义”的大任呢?(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是否重要而迫切呢?(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要“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建设民族新文化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创新
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
对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即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也就是毛泽东所谓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这告诉我们“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该怎么做?
明确:创新
是什么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为什么
怎么样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拿来主义
错误态度
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中心思想
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
叫“立”,
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
叫“破”;
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论方一角
论证高招
①类比论证(第3段)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②比喻论证(8、9段)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③对比论证(8、9段)
------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④因果论证(因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我们要拿来) 
类比论证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yòu )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比喻论证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也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抽象的观点正确。
如《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该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又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对比论证
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横比与纵比
如《沁园春 雪》纵比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横比
送去主义
尼 采
结 果
做 法
对 象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发了疯
类比论证:送去主义的坏处
二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
本文的语言艺术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语言一景
多处运用反语,讽刺、幽默、犀利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请举例说明)
语言揣摩
 分析下列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
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进步”实为倒退——反语
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与送去主义类比,进行揶揄与嘲讽
例如第 5 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想想议议
1、 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2、 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3、 中法合资的广州雷诺公司,因生产的标致汽车国产化率太低,最终不欢而散。
4、 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5、 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先破后立的思路写作一篇短文,不少于600字。
1.有钱就有幸福
2.读书未必成才
3.流行的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