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我心归去》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9 14:2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心归去》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心归故乡的原因,体会作者深沉的家园之思。
2. 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从中得到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心归故乡的原因,体会作者深沉的家园之思。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通读全文,解决字音、词义,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过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身在济南的老舍表达了对故乡北平深刻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作者,看看他对自己的家乡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通读全文
检查预习,请学生一起告诉回答,作者的心是从哪里归去哪里。
明确:从异乡(法国)归去故乡。
归纳法国和故乡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好的,那接下来我想再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我们在‘异乡’和‘故乡’前面加上修饰性的词语。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到文章中找找看,作者描写的法国是什么样的,故乡又是什么样的,各自都有哪些特点,注意尽量用简短的几个字概括,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
分别请同学回答,在文中读出相关语句,如有必要,则进行概括。
明确:异乡: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风雅富贵
故乡: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好的,现在我们就可以看到,法国是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风雅富贵的,而故乡却是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作者的心就是渴望从这样的异乡归向这样的故乡。”
再读课文,仔细领悟
再读课文,找出作者身在异乡及心归故乡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身在这样的法国,作者感受如何?心情又如何?而那样的故乡,又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愫呢?请学生回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到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就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讲解。)
“好了,大家都读完了,先来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概括一下,身在这样的法国,作者感受如何?心情又如何?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
明确:身在法国,作者感到寂寞、空虚、孤独、痛苦……
“很好,同学们的概括能力都很不错,那同学们现在仔细读一下文章的 1至4节,你认为有哪些句子特别渲染了作者在国外的寂寞空虚?又是怎样渲染的?”
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法语法语法语”重复加重语气,表现自己身在异乡的痛苦)请学生把这种痛苦、窒息的感觉朗诵出来;
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寂寞、孤独和空虚,提醒学生注意文章边“对话栏”的运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还是可以结合对话栏里的解释。夸张的细节描写,用研究吊灯来消磨时间,看出作者身在异乡的空虚)
这里就可以告诉学生以后在阅读时不能只追求读懂内容,还要关注文章细节中的艺术,学习名家渲染氛围、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学生回答时尽量引导他们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对学生以后做阅读理解答题时有帮助。
“看来同学们看文章都看得很仔细,那下面就来考虑第二个问题:那样的故乡,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愫呢?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到句子来说明你的看法。”
明确:故乡让作者感到亲切、激动、幸福……用于佐证的句子有: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亲切、激动);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如果学生也找出了这句,教师就要追问:为什么故乡的美丽让人悲伤?顺势分析这句句子,明确:故乡与作者血肉相连,让人眷顾,让人怜,才会带着悲伤);
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幸福(幸福,这句话是从侧面写了故乡带给作者的感受,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找出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尝试寻找侧面描写的句子)。
文章的对比手法
“好的,我们从文中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了,哪个同学能把老师现在的板书连成完整的话表述出来呢?”
明确:虽然法国是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风雅富贵的,但是作者感到寂寞、空虚、孤独、痛苦;虽然故乡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但是作者却感到亲切、激动、幸福。
“大家注意到没有,刚才×××同学用到了虽然……但是……(或者其他)关联词,这个关联词表现的是什么关系呢?”(转折)“所以异乡与故乡之间形成了——对比的关系,环境和作者的心境竟然完全不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找出故乡吸引作者的原因,体会作者深沉的家园之思
教师继续追问,怎么会有这种对比呢?他乡和故乡的区别除了刚才说的那些,还有什么更本质的区别吗,到底是故乡的什么让作者的心如此牵挂这片贫瘠的土地呢?请同学们到文章中找找看。
明确:故乡有血、泪,还有汗水;有亲人
(“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与每个人血肉相连的地方,那里有血、泪,还有汗水,因此才给人带来了一种深沉的牵挂。)
“现在,同学们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感情了吗?哪位同学先来跟大家说说呢?”
明确:故乡有亲人,有血、泪,还有汗水,是与作者血肉相连的地方,所以即使环境远比不上法国,但作者仍然只对故乡怀有深沉的感情。身在法国,作者思念故乡,思念故乡带来的心灵的慰藉,心渴望回归故乡。
(对中学生来说,对于文章主题的把握是有些难度的,不能光在脑子里有个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主题表述一遍有利于其对主题的理解)
对故乡涵义的深层探讨,品味哲理性语句
请学生关注P55“对话栏”中的【2】,说明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考,那什么是故乡呢?请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并回答。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完成了主题的升华”(对话栏)。
明确:真正的故乡是你曾经付出和奉献过的地方,更是你生命的一部分。用一句话来说:故乡是根!
这篇文章是抒情与说理的结合,所以语言富有哲理性是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文章中确实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哲理性的语句。比如:
“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补充: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为深爱的土地落泪,作者也为深爱的故乡而痛心失望。
明确:作家并不是真的对故乡失望,或者说这种失望不是嫌弃,而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失望。实际上是说,故乡需要我们去作出贡献,改变故乡的现状,因此作者在这里包括最后一段,作者都是在激励年轻一代为故乡作出贡献,希望同学们都能担负起这份责任。
第六段对于音乐的“误读”更是值得品味。
对话栏中王国维的话可以作适当讲解:在我所处的环境,用我的眼光看事物,那么事物就带上了我的主观感受。其实说的就是人的心理作用,不同心情的人看到同样的景物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举个例子,初中时学过的《小石潭记》,为什么前面还在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到下面就变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色,画面也从明亮一下子转向昏暗,正是因为作者心情发生了变化,自然界中几乎不可能在这么近的距离出现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景象,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作者想到了自己被贬谪的不幸经历,心中倍感凄凉于是眼中景亦著作者之色彩。
这里作者也是这样,心中惦念着故乡,所以会由音乐联想到故乡的场景,说明只有故乡才是人们情感的源泉。
(3)“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明确: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会更加怀念以前美好的时光,即使是曾经的苦难,在现在看来也是难得的一份经历,值得珍惜。
(四)总结全文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读懂了韩少功的心了。作者身在异乡,心却渴望回到故乡,那块土地虽然贫瘠,但是与作者血肉相连,因此引起了作家深沉的家园之思。作者告诉我们,故乡是那个我们付出过、奉献过的地方,同时也激励我们年轻一代担负起对故乡的责任。
作业布置
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仅靠课上的时间同学们还不能真正领会,真正得到启示,课后请每位同学挑选一句最有感触的句子,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要求:真实,必须是自己真正的感受,可以找我们分析过的也可以另外找,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我心归去
韩少功
繁华酥骨 贫瘠脏乱
静谧侵肌 归去 浮粪四溢
幽深奇诡 血、泪、汗水、亲人 拥挤不堪
风雅富贵 阴沉连日
寂寞、空虚、孤独 亲切、激动、幸福
教学反思
故乡
异乡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