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名句即背即练《师说》
一、《师说》易错字及内容分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也。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记] 提出论点: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助记] 批判反面现象,论证论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弘、师襄、老。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业有专攻,如而已。
[助记] 举正面事例论证论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皆通习之,不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助记] 写为文之由,批判时弊,强调自己的观点。
二、高考曾经这样考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3)(2018·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2014·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 ”。
三、将来还可能这样考《师说》情境默写
(5)《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 ”。
(7)《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 ”。
(8)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9)韩愈在《师说》中用“ , , ”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10)《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的意思一致。
(12)韩愈在《师说》中表现当时普通人才能低下却耻于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 ”。
(13)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 , 。
(14)《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 , , ”的态度。
(15)《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1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1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18)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 , ”,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19)韩愈《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的学识情况是“ ”,却耻学于师。
(20)《师说》中,韩愈指出“ , ”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21) 韩愈在《师说》中把士大夫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了对比,然后指明导致的后果并批评这种做法。指明并批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23)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
(24)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25)韩愈在《师说》中循循善诱地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不从师不能解惑的句子是“ , , ”。
(2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________”,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7)韩愈在其《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证证明了“________ ”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及孔子又与后文“________ ”的观点相照应,论证严密。
(28)《师说》中,韩愈指出“ , ”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2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 , ”。
(3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韩愈在文中说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目的的句子]“ , ”。
(32)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而当世人却耻学于师。他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为时已久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因为“ , ”。
(35)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修养。
(3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 , ”的尴尬局面。
(37)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心理。
(38)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师说》中韩愈赞赏李家子弟李蟠博学多才,不受当时不良风气的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韩愈在《师说》的开篇提出了“ ”的著名论断,并且在文中列举了连圣人都在向不同的老师求教的事例“ ”。
(41)韩愈在《师说》中把为自己的孩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了对比,认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读的层面而不能解惑,最终导致的不明智的结果就是“ ”。
(42)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 ”,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43)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 ”。
(44)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 , ”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不能恢复。
(45)韩愈在《师说》中讲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必须要有老师来解惑,他还从反面论述了从师解惑的重要性“ , , ”。
(46)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47)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 ”的事例加以论证。
(48)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的可怪的现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 ”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 ”的糊涂做法。
(51)《师说》中韩愈提出了他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 _____,而那些童子的老师,是 ,这并不是韩愈所推崇的老师。
(5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虽然才能超出一般人很多了,“ ”,“今之众人’’才智远不及圣人,却“ 。”
(53)《师说》中,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不知从师解决疑惑的现象给予了“ , ”的评价。
(54)韩愈《师说》中,在阐述了居于下层的人不以从师为耻后,紧接着以“ , , ”三句阐述士大大对从帅的态度。
(55)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古代的圣人尚且跟从老师学习,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韩愈在《师说》中对士大夫之智竟然无法赶上巫医乐师百工而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7)《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文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 , 。
(5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这样反差极大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第一次说他们“ ”,意在与士大夫以从师为耻形成对照;第二次说他们不被士大夫看重,可士大夫们的智慧比不上他们,最后以反问语气感叹道:“ ”
高一语文(部编教材)背诵篇目 2020.10.28 承担,是生命里最美的东西。——林清玄
1 / 3
《师说》[参考答案]
(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8)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9)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0)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12)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3)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4)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5)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8)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19)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0)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3)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24)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25)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26)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7)圣人无常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8)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9)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3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1)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32)授之书而习其句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4)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5)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7)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40)古之学者必有师 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
(41)小学而大遗
(4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3)作《师说》以贻之
(4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5)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4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4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48)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9)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50)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学而大遗
(5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2)犹且从师而问焉 耻学于师
(53)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54)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5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8)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59)不拘于时 学于余
(60)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61)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62)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63)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6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65)不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