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检测卷
1. 读拼音,写汉字。
1.赵玲玲从chú( )房里出来,看到几个戴着zhān( )帽的陌生客人,她感到害xiū( )。
2.微风拂来,池塘chénq( )澈的水面shùn( )间就yàng( )起了波纹,浮píng( )和水zǎo( )也随风起舞。
【答案】 ①. 厨 ②. 毡 ③. 羞 ④. 澄 ⑤. 瞬 ⑥. 漾 ⑦. 萍 ⑧. 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毡”“澄”“漾”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选择题。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郑重(zhèng) 拜见(bài) 出租(zū)
B. 伶俐(línɡ) 乌桕(jiù) 怒号(háo)
C. 追悼(diào) 蓑笠(suō) 伽蓝(gā)
D. 竹匾(biǎn) 正月(zhēng) 秕谷(b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本题中读音有误的是C项。追悼diào——dào 伽蓝gā——qié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只是无端的觉得这值是状如小狗而很凶猛的动物。(无端:没有原因,没有理由)
B.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参差;大约、几乎)
C. 供祖像时供品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讲究:注重,很重视)
D.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本题中解释有误的是B项,“参差”意思是不一致,不整齐。
4. 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是( )
A. 篆书 B. 甲骨文 C. 隶书D.行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体结构的分析和理解。结合题干的内容进行分析,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早晨,一缕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恍然大悟,睁开眼睛。
B. 魏老师经常教育大家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
C.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有趣的故事。
D.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和搭配,结合词语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词语运用有误的是A项。
A项:恍然大悟:意思是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不符合原文的含义和语境。
B项:囫囵吞枣:不加咀嚼地把枣儿整个吞下。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C项:无穷无尽:穷、尽:完了,终结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D项:张冠李戴:意思是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6. 下面关于鲁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B.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C.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少年闰土》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D.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是文学常识的识记,结合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中关于鲁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项,《少年闰土》是小说《故乡》中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后加的。
7.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有的同学读课外书总是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
2.从旧社会过来的许多老人真是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
3.我的记性不好,常常把一些问题搞混了。( )
4.老师的指导,让她一下子明白过来。( )
【答案】 ①. 囫囵吞枣 ②. 饱经风霜 ③. 张冠李戴 ④. 恍然大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结合词语的特点和语境进行分析,注意平时对词语的积累。
1.本题中“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指的是囫囵吞枣:不加咀嚼地把枣儿整个吞下。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2.本题中“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指的是饱经风霜:饱:充分地。风霜:风和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
3.本题中“把一些问题搞混了”指的是张冠李戴:意思是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4.本题中“她一下子明白过来”指的是恍然大悟:恍然:猛然领悟的样子。悟:理解,明白。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
8. 用“然”组成词语填在括号里。
1.我正要凝视他们时,( )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
2.闰土的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他的家人非常疼爱他。
3.我鼻子( )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4.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 )感到深深的寒意。
【答案】 ①. 骤然 ②. 显然 ③. 陡然 ④. 突然
【解析】
【分析】
【详解】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骤然:指来的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
显然:意思是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公开显露貌。
陡然:意思是突然。
突然:意思是表示发生得很急促,忽然,猝然。
9. 根据意思把鲁迅先生的名言填在横线上。
1.多数英雄在大义与亲情之间选择了前者,成就了义,正如“_________,________”虽然看似无情,但这是无情的多情。
2.体现鲁迅“韧”的战斗精神,启发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开创美好未来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才有真进步”。
4.我们从古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我还知道鲁迅先生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无情未必真豪杰 ②. 怜子如何不丈夫 ③.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④.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⑤. 惟有他发扬起来 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⑦. 有拼命硬干的人 ⑧. 有为民请命的人 ⑨. 有舍身求法的人 ⑩. 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名人名言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平时对相关内容的识记和积累。
1.本题考查的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意思: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出处:《答客诮》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所作。原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2.本题考查的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表面意思,长满野草的地方,因为很多人路过,就踩踩就出了一条路,深层意识是,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最终得到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哪怕前方没有道路,我们也能开创出一条道路;如果没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极少的人去追求,就没有希望或没有更大的希望。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故乡》,作为文章的结尾句,发人深省。
3.本题考查的是“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出自《华盖集续编》中的《学界三魂》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中华民族精神的立业之基是勤劳勇敢。意思是: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民族魂。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4.本题考查的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句话出自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这篇文章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5.本题考查的是“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出自鲁迅。意思是:把时间比作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去挤,还是有的。我们都知道,海绵的吸水能力很强,在挤海绵里的水时,当你以为没有的时候,再使劲挤,还是会有的,时间就是像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时间就是生命,只要你会挤,时间总还会是有的。
10. 关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了解课文每一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B. 我们可以边读边列提纲,把各部分的内容写出来,再连起来想一想,就能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C. 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词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
D.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任何文章所用的方法都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全部通用一种方法进行把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课文的内容以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说法不正确的是D项,不能说任何文章所用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11.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A. 地上本来是没有路的,只能靠老百姓用双脚踏出来。
B. 只有希望,人们都不去追求,那么希望实现不了;有了希望,努力去奋斗,去追求,那么希望有可能实现
C. 只有空想,不踏实地去追求,就不会实现;只有很多的人一起去奋斗追求才能实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原句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意思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消极等待,决无希望可言;努力争取,希望才能实现。出自鲁迅《故乡》。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12. 鲁迅先生去世后,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先生竟去矣,何堪千万青年,彷徨呐喊!”但是下联语句已被打乱,请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
A. 谁怜半壁山河,中国其醒乎,野草朝花!
B. 野草朝花,中国其醒乎,谁怜半壁山河!
C. 中国其醒乎,谁怜半壁山河,野草朝花!
D. 谁怜半壁山河,野草朝花,中国其醒乎!
【答案】C
13. 本单元内容都是关于鲁迅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第一篇白话小说是《呐喊》,还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B.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四周年写的一首诗。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赞扬鲁迅是一个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
C. “好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美丽、幽雅,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他坚信这一定会变为现实,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现实的坚定信心。
D.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我”心目中的闰土是一个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A错误。 鲁迅写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狂人日记》。
B错误。《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C错误。《好的故事》这篇文章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对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期盼,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作者并不坚信这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他对现实很失望。
D正确。
14. 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四周黑洞洞的,容易碰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②.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他的记性好 ③.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认认真真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型变化,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化。
1.本题考查的是陈述句改为反问句,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2.本题考查的是直述句改为转述句,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①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②陈述转转述句,要将冒号和双引号去除,主观人物的主语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他的记性好
3.本题考查的是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双重否定句变肯定句的方法:找到双重否定词,然后改成带肯定的词语。①“不得不”带有“无奈、勉强、不情愿”等语义,改写成肯定句时,通常加上“只能”或“只好”、“只得”等词。②“不能不”“不要不”“ 非……不可”等语气强烈,改写时可以加上“必须”“肯定”或“当然”“一定”等词。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从此,我读什么书都认认真真了。
1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的天空中挂着一轮_______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_________的______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____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____ 逃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作者_______。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 的农村少年形象。
【答案】 ①. 深蓝 ②. 金黄 ③. 一望无际 ④. 碧绿 ⑤. 捏 ⑥. 胯下 ⑦. 少年闰土 ⑧. 鲁迅 ⑨. 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活泼可爱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深蓝;金黄;一望无际;碧绿;捏;胯下;少年闰土;鲁迅;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活泼可爱。
16. 综合实践。
如果鲁迅先生被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给他写一则颁奖词,你会怎么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O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
颁奖词写法:1.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2.简要述,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金下三物,3.纵深开掘,影显人物的精神;4.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触合;5.将叙述,议论、持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建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莫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或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辈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7.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愿心—( ) 怕羞—( )
熟识—( ) 盼望—( )
18. 从“日日盼望”“好容易”“飞跑”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9. 从闰土的外貌和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
20. 给短文取一个小标题:_______。
【答案】17. 心愿 害羞 熟悉 渴望
18. 体会到“我”盼望见到闰土的急切心情。
19. 闰土是一个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孩子。
20. 相见
【解析】
【17题详解】
略
【18题详解】
略
【19题详解】
略
【20题详解】
略
课外阅读。
读鲁迅
①我读鲁迅的高洁。面对黑暗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诘难,他从不屈服,他是“彷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呐喊”的勇士。他自比为雪,“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他笔下的雪,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点微光,是万物皆浊中的一片清新,显得那么孤傲、高洁,恰似鲁迅其人。
②还读鲁迅的坚韧。面对“朋辈成新鬼”的惨痛事实,他毫不退缩,更要“怒向刀丛觅小诗”,向敌人讨还那“拖得越久,越要付出更大的利息”的血俪,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敢爱,敢憎,因为爱得忘我,所以憎得深切,谁能说他不是“奋然前行”呢?
③我读鲁迅,不仅读他的杂文,他的诗,也读他自己。他的阅历之丰富,知识之渊博,更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凝视着《鲁迅文集》上那个清瘦的老人头像,带着几分敬畏之情“读”他瘦削的面颜,他炯炯的眼神,他那“一”字形的浓须——
④他少年时为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三改志愿,选定文艺工作者便笔耕不辍。为了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临终前依然不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他不仅有作为文学家的明智,更有作为革命家的长远眼光。他在那个充满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依然同情、支持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这一预见的正确,早已被事实证明了。
⑤读金庸、琼瑶的小说,或可斜倚床头,信手一翻;读巴金、冰心的文集,则频备上香茗,月下品读;然而读鲁迅,则要正襟危坐,宁心静神地细细咀嚼。我愿这样读鲁迅,直到他的所有被我读懂为止。
2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笔耕不辍:_________________
鞠躬尽瘁:_________________
22. 选文①②自然段从鲁迅先生的_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赞扬了他的伟大和崇高。
23. 选文第③自然段作者看鲁迅的头像时,为什么不用“看”,面而用“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我愿这样读鲁迅,直到他的所有被我读懂为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 ①. 坚持写作,从不因为任何外在原因面停止。 ②.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生。
22. ①. 品德高洁 ②. 精神坚韧
23. “读”有领悟的意思,人的精神和品质是需要慢慢领悟的。
24. 因为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丰富的,是精彩的,他的思想是极富洞察力的,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人品的敬重。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有多种方法。①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②联系生活实际③阅读时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④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⑤拆拼词语,先把词语拆开,解释每部分我近义词的意思,再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
【22题详解】
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第①和②自然段的第一句可知,这两自然段分别写了鲁迅的高洁和鲁迅的坚韧。
【23题详解】
考查词语的运用。用“读”一方面,鲁迅作品博大精深,不细心品读难解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人品的敬重。
【24题详解】
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一方面,鲁迅作品博大精深,不细心品读难解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人品的敬重。
25. 习作。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教导、朋友的陪伴。请以“感谢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列举出具体事例,表达出真情实感。
【答案】 感谢有你
黄老师,您那么严厉,又那么和蔼。您是一盏指路灯,照亮我们的去路,照亮前方,照亮我们的希望。
有许多话,有许多感谢,说不出口,就在这儿告诉您。四年前,当我遇到您,遇到同学,你们是那么亲切,认识你们,真是我的幸运,我相信,同学们会帮助我,您会关心我。
一年级的时候您教我们跳长绳,刚开始,我不懂只是下意识地跳了一下。后来您发现了,就手把手地教我怎么跳长绳,说:“跳长绳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时机,你要看着两边的同学摇绳子,等绳子落下你就起跳。”后来,我照着您的方法跳长绳,果然学会了。
三年级时,有一次我生病了,一个星期没有去上学。后来,我回学校时,一群同学都围过来,问我怎么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感受到大家对我的关心。后来您把我叫到跟前,给我补课,让我把笔记抄好,又给我讲解语文,订正,练习,一样不少。才过来三四天,就把拉下的功课都补好了。
感谢您,老师您辛苦了。您是园丁,我是花朵;您是路灯,我是路人;您是露水,我是小草。花朵需要需要滋润,雄鹰需要蓝天,像我们一样,我们也需要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本题为命题作文,需要以“感谢有你”为话题进行写作。所写的故事必须源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爱中,可以写别人对自己帮助的事情。注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交代清楚,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挚。无论写什么,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感谢”,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景物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
正文: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