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 度
1
4
2
3
1.温度表示物体的________程度,只要温度相同,冷热程度就相同。0 ℃的水和0 ℃的冰冷热程度________,100 ℃的水和100 ℃的水蒸气冷热程度________。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把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 ℃,把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100 ℃,再平均分成100份,则每份就为________。
3.体温计的量程为___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液泡中的液体是________。
冷热
相同
相同
热胀冷缩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沸水
的温度
1
℃
3
.
35
~
42
℃
0
.
1
℃
水银
4.使用温度计前,先观察________,认清________;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________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到________或_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___________相平。
量程
分度值
全部
浸入
容器底
容器壁
液柱的液面
1
2
3
4
5
6
7
知识点一 温度
1.下列关于0 ℃水和0 ℃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 ℃冰比0 ℃水冷
B.0 ℃水比0 ℃冰温度高
C.0 ℃冰和0 ℃水温度一样高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C
2.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D
3.(江西中考)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考考场的室温为50 ℃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
C.洗澡时淋浴水温为70 ℃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
D
知识点二 温度计
4.(2018·常德改编)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右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
量程
分度值
5.(滨州中考)下图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C
6.在利用温度计测量开水温度的实验中:
(1)使用温度计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若被测温度高于温度计所能测的最高温度,可能将温度计________;若被测温度低于温度计所能测的最低温度,将___________。(填可能发生的现象)
(2)下面是某同学测量开水温度的实验步骤:
A.选取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B.估计被测开水的温度;C.擦干温度计,整理实验器材;
D.取出温度计,观察其示数;E.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水充分接触。
①上述实验步骤中有明显错误的是________;
②纠正错误的操作,则正确的实验顺序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胀破
测不出温度
D
BAEDC
知识点三 体温计
7.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
B.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 ℃
C.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往下甩
D.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A
9
10
11
12
13
8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今天北京的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
B.在家测量开水的温度时,若没有实验用温度计,也可以用寒暑表代替
C.体温计放在沸水中煮10~15 min便可消毒
D.以上说法都不对
D
9.甲、乙两支温度计玻璃泡内装的水银一样多,甲的玻璃管内径较细,乙的玻璃管内径较粗,将它们同时放入同一杯热水中时,可观察到( )
A.甲中液柱上升快些,甲、乙温度计示数相同
B.乙中液柱上升快些,甲、乙温度计示数相同
C.两温度计中液柱上升速度相同
D.两温度计中液柱上升高度相同
A
10.(2018·枣庄)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C
11.(2018~2019·芜湖繁昌月考)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标准大气压下,将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其示数是4 ℃,用它测得沸水的温度是96 ℃。当这支温度计的示数和所测水的实际温度相同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A.45 ℃ B.50 ℃ C.54 ℃ D.60 ℃
【思路提示】4~96 ℃之间的92格实际表示100 ℃,即每格表示25/23 ℃,则该温度计示数为t ℃时的实际温度为25(t-4)/23 ℃。
B
12.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常用实验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和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度值不同:实验温度计是
1
℃
,
而体温计是
0
.
1
℃
构造上不同:体温计上有缩口
,
实验温度计无缩口
量程
不同:实验温度计量程是-
20
~
100
℃
,
体温计量程是
35
~
42
℃
13.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________的原理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若将此装置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所处的刻度应标________℃。
热胀冷缩
左
0
14.在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是热力学温标,它是英国的科学家开尔文创立的。在热力学温标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为
K。如表是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数量关系。
(1)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100 ℃=_______ K,T=_______+t。
(2)每1 K的大小与每1 ℃的大小________(选填 “相同”或“不相同”)。
热力学温度T/K 0 73 173 273 373 473
摄氏温度t/℃ -273 -200 -100 0 100 200
373
273
相同
1.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首先要确定0 ℃的位置,零上温度从下往上读,零下温度从上往下读。
2.一般实验室中的煤油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而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如果不甩,则测体温更低的人体,显示的是它原来的温度,而测体温更高的人体,可测出准确温度。
3.煤油温度计、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 ℃,而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 ℃,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得很细。(共23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
2
3
4
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各状态间的变化叫做____________。
2.物质从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叫熔化。从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要________热,凝固要________热。
3.固态物质分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它们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晶体在熔化时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__;液体凝固成晶体时_____热,温度_________。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_______的。非晶体熔化时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
固态
液态
气态
物态变化
固
液
液
固
吸
放
晶体
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吸
保持
不变
放
保持不变
相同
吸
不断升高
1
2
3
4
5
6
7
8
知识点一 物态变化
1.“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节选自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请你指出下列诗句中不涉及物态变化的是( )
A.风雨送春归 B.飞雪迎春到
C.已是悬崖百丈冰 D.犹有花枝俏
D
知识点二 熔化和凝固
2.(遵义桐梓期中)冻豆腐空隙多,弹性好,是许多人喜爱的食物。将光滑细嫩的豆腐放入冰箱冰冻,豆腐里的水遇冷________成冰,体积变大;再将豆腐从冰箱取出,豆腐里的冰吸收热量________成水,就做成了“冻豆腐”。(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凝固
熔化
3.(娄底中考)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2)该实验应选用________(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3)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________(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热胀冷缩
碎冰块
乙
4.中央二台一档节目“是真的吗”做过一个实验:将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该物态变化对应的图象是( )
D
知识点三 熔点和凝固点
5.(2018·赤峰)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
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
C
知识点四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6.(2018·青海)如图所示,从中得出的结论错误的一项是( )
A.在AB段,物质处于固态
B.这是某种晶体的熔化图象
C.该物质熔化过程历时6分钟
D.该物质的熔点是48 ℃
C
7.用质量相等的0 ℃的水和0 ℃的冰冷却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冷却效果相同
B.冰比水的效果好,因为冰在冷却食物时熔化吸热
C.冰比水的效果好,因为冰比水更冷
D.冰比水的效果好,因为冰比水使用方便
B
8.水在凝固的过程中不断放热,其温度会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用冰去冷藏食品是利用冰熔化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食品保鲜。
不变
吸收
9
10
11
12
13
14
9.玻璃在200 ℃时开始熔化,当温度上升到300 ℃时还没有熔化完,这说明( )
A.玻璃是晶体
B.玻璃是非晶体
C.玻璃不会完全熔化
D.玻璃的熔点高于300 ℃
B
10.在炎炎夏日里,我们期盼凉爽的环境,但真正到了深冬时节,却又是滴水成冰的寒冷。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
B.物态变化是凝固,吸收热量
C.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
D.物态变化是熔化,放出热量
A
11.(2018·贺州)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没有熔化
B.熔化一半
C.熔化少于一半
D.熔化超过一半
A
12.(昭通中考)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后就凝固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熔化
放出
13.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_____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__做测温物质。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39 -117 -95 80.5
沸点/℃ 357 78 111 218
水银或甲苯
酒精
14.(南京中考)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________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第3 min时,物质处于________态。
较小
晶体
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固
15.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小涛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 ℃,酒精的凝固点为-117 ℃)。他将这杯液体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 min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下表中。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温度/℃ 4 2 0 -2 -4 -6 -6 -6 -6 -6 -8
状态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
(1)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________℃,当实验进行到17 min时,该混合液体所处的状态是_________态。
(2)由上表可知此混合液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在水中掺入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__(选填“高”或“低”)。由以上分析可推测: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质量越大,混合液的凝固温度________(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温度/℃ 4 2 0 -2 -4 -6 -6 -6 -6 -6 -8
状态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
固液共存
晶体
低
越低
-
6
1.晶体要熔化,必须达到熔点,同时还需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判断晶体、非晶体的方法
(1)从有无熔点来判断: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2)从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熔化过程中,固态→固液混合态→液态;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固态→软→稀→液态。
(3)从熔化图象来判断:图象中若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没有则为非晶体。(共20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1
2
3
1.物质从________变为________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________和________。
2.蒸发可以在________温度下进行,而沸腾必须要达到________;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_____,而沸腾则同时发生在液体的__________;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一种________的汽化现象。
3.水沸腾时气泡________,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________散发到空气中。沸腾的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
液态
气态
蒸发
沸腾
任何
沸点
表面
内部和表面
剧烈
上升变大
水蒸气
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1
2
3
4
5
6
知识点一 汽化现象
1.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汽化的是( )
A.铁块化成铁水
B.盘子里的水晾干了
C.湖水表面结冰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越来越小
B
知识点二 沸腾
2.关于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B.沸腾时液体要放热
C.水在80 ℃也能沸腾
D.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C
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
们测出的水温将偏________(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__℃。
(3)A、B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当时的大气压__________(选填“<”“>”或“=”)标准大气压;A、B组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___不同。
高
92
98
<
质量
知识点三 蒸发
4.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晾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______、液体的________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表面积
温度
5.(2018·柳州)如图是四个装有水的开口容器,同时同地放在阳光下,其中蒸发最快的是( )
C
6.(2018·枣庄)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
9
10
11
7
8
7.(2018·咸宁)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D
8.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头部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进而汽化,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
A.熔化和汽化都要吸热
B.熔化和汽化都要放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互相抵消
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互相抵消
A
9.(教材P60想想做做改编)小明对纸锅烧水实验很感兴趣,于是他把盛有水的纸锅放在火焰上烧,结果发现水烧开了纸锅仍不会燃
烧,这是因为( )
A.水烧开后温度不变且低于纸的着火点
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点
C.纸不吸收热量,所以纸锅不会燃烧
D.纸锅结构特殊,不会燃烧
A
10.夏天温度高,小明拿一只干燥的温度计对着电风扇吹,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而自己对着电风扇扇风觉得凉快,是因为扇风会_________________,从而加快了汗液的________,而这一过程会从人体________热。
不变
加快空气的流动
蒸发
吸
11.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________(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 ℃,沸点是78 ℃;水银的熔点是-39 ℃,沸点是357 ℃。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_______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不变
吸热
水银
12.(汕尾中考)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 ____(选填“左”或“右”)图。
B
左
(2)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
(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99
小于
熄灭酒精灯
1.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组装器材时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而在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到达水面时把里面的水蒸气放出而破裂。
3.易错误认为水的沸点一定是100 ℃。其实高山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沸点与气压有关,在高山上一般采用烧烤的方式烤熟食物,或者用高压锅将米饭煮熟。(共24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 液化
1
2
1.物质从________变为________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有两种方法:________和________,液化________热。
2.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房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________遇到冷空气________形成的小液滴;戴眼镜的人从_______________走进____________(以上两空均选填“温暖的室内”或“寒冷的室外”),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______________遇到冷的镜片________形成的小水珠;清晨,路边的树叶上的露珠是由_________________遇到冷的________形成的小水珠。
气态
液态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放
呼出的水蒸气
寒冷的室外
温暖的室内
室内水蒸气
液化
液化
空气中的水蒸气
树叶
1
2
3
4
5
6
7
8
9
知识点一 液化现象
1.(2018·白银改编)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冰雪遇暖消融 B.水烧开时冒出“白气”
C. 湖水结冰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B
2.(广西中考)冬天在浴室里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子会变得很“模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了( )
A.熔化
B.液化
C.汽化
D.凝固
B
3.夏天的清晨,沅江河面上常会出现一层薄雾,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河水蒸发形成水蒸气
B.河水先蒸发后液化
C.河水蒸发形成小水珠
D.河水先蒸发后凝固
B
4.如图所示,打开汤锅盖,戴眼镜的同学看不清楚汤,是因为从汤锅里冒出的水蒸气遇到眼镜片________成________附着在镜片上。有的同学在擦眼镜时先向眼镜“哈气”,使眼镜变得潮湿从而更容易擦干净,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现象。
液化
小水珠
液化
5.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__的方法使燃气液化的,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________,便于储存和运输。
压缩体积
减小
知识点二 液化放热
6.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100 ℃的开水烫伤更厉害,这是因为( )
A.水蒸气比开水的温度高
B.水蒸气蒸发时吸热
C.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D.水蒸气液化时吸热
C
7.(2018~2019·宿迁泗阳期中)如图所示,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然后向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又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另一种液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
8.“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嘴中出来的气,夏天用嘴“吹气”能使热水变凉,这是因为吹气加快了水上方___________,从而加快了热水的________,________吸热,使热水温度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来暖手,这主要是因为水蒸气遇冷________,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空气的流速
蒸发
蒸发
液化放热
知识点三 物态变化的判断
9.早餐店常用多层蒸笼蒸馒头(如图所示),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的馒头先熟呢?小明观察后发现: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盖时,水蒸气先发生________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_层的馒头先熟。
液化
放出
上
16
10
11
12
13
14
15
10.(2018·邵阳)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哟!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烟”,这“白烟”是( )
A.冰棒升华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口里冒出的白烟
D.空气液化而成
B
11.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以下,出现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关于出现小水珠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水的蒸发现象
B.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是水的汽化现象
D.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B
12.我国沿海的许多小岛上淡水严重短缺,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如图所示是一种海水淡化装置图。用这种方法淡化海水的过程中,海水在A、B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A
13.(南京中考)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思路提示】水蒸气遇冷液化,所以温度越高的地方越不易液化。
C
14.(烟台中考)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_(以上两空约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液化
外侧
内侧
15.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而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________,使水蒸气发生________而形成的。
汽化
较低
液化
16.(滨州中考)某品牌空调器使用的新型制冷剂R600a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较小、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它在室内汽化时吸热,在室外液化时________。制冷剂在室外液化的方式是________(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放热
压缩体积
17.(2018~2019·盐城建湖月考)如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如果在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方法,从空气中分别提取这些气体,那么,当温度下降后,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
A.液态氧气 B.液态氮气
C.液态二氧化碳 D.三种气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物质 液态氧 液态氮 二氧化碳
沸点/℃ -180 -196 -78.5
C
1.“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
(1)“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不是水蒸气。
(2)“白气”是可见的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3)“白气”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
2.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只有遇到比它温度低的物体才可能发生液化。
3.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
4.雾、露不是空气液化形成的。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空气中占主要成分的氮气大约在-196 ℃以下液化,氧气大约在-183 ℃以下液化。(共27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1
2
1.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__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________热。
(2)凝华:物质从__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________热。
固
气
吸
气
固
放
2.升华和凝华现象
(1)实验中的升华与凝华:给密闭烧瓶中的碘加热,过一会儿固态碘直接________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后,碘蒸气直接________变成固态碘,附着在烧瓶内壁上。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①升华: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后________。②凝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升华
凝华
逐渐变小
雪
、
霜
、
冰花
、
雾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一 升华、凝华
1.(通辽中考)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霜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A
2.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冰的形成
B.雾的形成
C.霜的形成
D.冰冻的衣服干了
D
3.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雾凇的形成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C.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D.露水的形成
A
4.现列举一些物态变化的现象:
①碘变为紫色气体;②刚拿出冰箱的冰棒,在包装纸周围有一些粉状的晶体;③霜的形成;④雾的形成;⑤露水的形成;⑥水凝结成冰; ⑦夏天衣服被晒干;⑧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⑨冰化成水;⑩冬天玻璃窗上结了一层冰花。在这些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⑩ D.⑦⑧⑨
C
5.(潍坊中考)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会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 )
A.液化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升华现象
B
6.(德州中考)妈妈为苗苗买生日蛋糕时,为了保鲜,把赠送的小干冰块装入矿泉水瓶并旋紧瓶盖与蛋糕放在了一起。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一会儿矿泉水瓶竟然发生了“爆炸”。苗苗放学回家后告诉妈妈,在矿泉水瓶内的小干冰块会迅速_____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使矿泉水瓶内压强增大,超过其承受能力,就发生了“爆炸”。
升华
知识点二 吸热与放热
7.(黑河中考)下列各种现象,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
A.北方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B.春天冰雪消融
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D.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D
8.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凝华放热的是( )
A.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B.下雪时比化雪时暖和
C.舞台上“烟雾缭绕”的景象
D.在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冻干”
B
9.(厦门中考)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C
10.下列物态变化,全是放热的一组是( )
A.液化、凝固和凝华 B.熔化、汽化和升华
C.液化、凝固和升华 D.熔化、凝固和凝华
A
11.在烧瓶里放少量碘,并对烧瓶稍微加热,片刻就能观察到瓶内出现________,停止加热烧瓶内壁又出现________。这两个过程中,前者属于________,需要________热;后者属于________,需要________热。
碘蒸气
碘颗粒
升华
吸
凝华
放
12
13
14
15
16
17
12.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形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雾”
D
13.(葫芦岛中考)下列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14.(2018·长沙)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
A
15.(2018·东莞改编)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霜前冷”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时需要很低的温度。而“雪后寒”是因为雪熔化时需要________热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凝华
吸
16.人工降雨是通过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先______为气体,这一过程要________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______,而周围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这是_______现象,或变成小水珠,这是________现象。小冰粒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后变成雨点落下,这个过程是________现象。
升华
吸收
下降
凝华
液化
熔化
17.(淮安中考)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这是管内钨丝中的钨先_______、后_______(以上两空均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________℃。
升华
凝华
3410
18.(宜昌中考)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 ℃;碘的沸点是184.4 ℃;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升华
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
,
碘不可能熔化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干冰吸热升华
水蒸气遇冷液化
1.不要混淆雾凇和雾。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对于舞台上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的“白雾”,易错误认为是升华后的干冰。事实上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
3.对于冬天在玻璃窗上结的“冰花”,易错误认为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实际上“冰花”是凝华现象,要放热,所以是室内高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放热形成的。(共30张PPT)
第 三 章 复 习 卷
复 习 内 容:第 三 章
知识点归纳
易考点训练
易错点突破
知识点1 温度
1. 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 程度
相同。
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沸水的温度是 ℃,
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 ℃”,读作 。
温度
冷热
100
零下4.7摄氏度或负4.7摄氏度
知识点归纳
1
2
3
4
下一栏目
3.温度计
热胀冷缩
温度
温度计
量程
分度值
全部浸入
容器壁或容器底
稳定
不能
相平
知识点归纳
1
2
3
4
下一栏目
4.体温计有一特殊结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很细的 ,所
以体温计可离开人体读数,每次使用前都应把水银柱 ,其测量范围
是 。
弯管
甩下去
35~42 ℃
知识点归纳
1
2
3
4
下一栏目
知识点2 熔化和凝固
5.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 。
6.固体分为 和 两大类。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 ,
这个温度叫晶体的 ,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是 的。
7.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温度要达到 ;②要不断地
热量。
熔化
凝固
晶体
非晶体
不变
熔点
相同
熔点
吸收
知识点归纳
1
2
3
4
下一栏目
8.熔化和凝固图象
类别 晶体 非晶体
熔化
图象
AB段:物质为 态
BC段:物质为 ,此温度为 点
CD段:物质为 态
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达到沸点
固
固液共存态
熔
液
知识点归纳
1
2
3
4
下一栏目
8.熔化和凝固图象
类别 晶体 非晶体
凝固
图象
EF段:物质为 态
FG段:物质为 态,此温度为
点
GH段:物质为 态
凝固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液
固液共存
凝固
固
知识点归纳
1
2
3
4
下一栏目
知识点3 汽化和液化
9.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 和 。
10.沸腾的规律:
(1)液体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 。
(2)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
1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 、液体的 、液体表面的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致使液体及与液体接触的物体
温度 。
蒸发
沸腾
升高
保持不变
沸点
温度
表面积
空气流动速度
下降
知识点归纳
1
2
3
4
下一栏目
1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液化要 热。
13.使气体液化的方式有 和 。
14.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 时都可以液化。
15.居民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利用 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储
存在钢瓶里的。
液化
放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足够低
压缩体积
知识点归纳
1
2
3
4
下一栏目
知识点4 升华和凝华
16.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 。樟脑丸变小、结冰的衣服
变干、灯泡内的钨丝变细等都是 现象。
17.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 。深秋或初春的早晨,草木
上出现霜、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窗玻璃上出现冰花等都是 现象。
升华
升华
凝华
凝华
知识点归纳
1
2
3
4
下一栏目
考点1 温度
1.如图所示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B.它的分度值是1 ℃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它可以放置在沸腾的水中高温消毒
A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2.下列图中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D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3.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36.8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考点2 熔化和凝固
4.下列过程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霜满枝头 C.滴水成冰 D.樟脑片变小
A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5.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试回答。
(1)由图象可知:海波开始熔化的温度是48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
热,温度保持 ;海波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 。
不变
升高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2)由图象可知:AB段为 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B时刻为固态,C
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 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 ;
CD段为 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3)由图象可知:DE段为 态,放出热量,温度降低;EF段为 态,
放出热量,温度保持 ;FG段为 态,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固
固液共存
不变
液
液
固液共存
不变
固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考点3 汽化和液化
6.把酒精擦在手背上后,擦酒精的部位会感觉凉。这主要是因为酒精( )
A.凝固放热 B.升华吸热
C.液化放热 D.蒸发吸热
D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7.如图所示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清晨,空气中水蒸气
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
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
甲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
能让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
的温度与外界气温相比( )
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无法确定
B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8.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四周摊开
9.小明同学在学“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时,做了如下实验:他把酒精
反复涂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去扇,他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变
(填“大”或“小”)了,这是因为酒精在 时要吸热。
C
小
蒸发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10.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 ℃,在牛奶、奶油等冰激凌原
料上涂上液态氮它会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同时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牛奶、奶油中的水凝固成冰,制
成“液氮冰激凌”。
11.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
如图乙是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
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 。
汽化
吸收
b
97
不变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加快了手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使手的温度
是放热的,使手温度升高,会感到暖和
外
降低,会感到手冷
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后,液化成小水珠,液化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考点4 升华和凝华
14.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
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A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15.如图是冰雕展中的冰雕作品,展出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
-10 ℃以下,可是冰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此过程发生的
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熔化 C.汽化 D.凝华
16.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
粉直接 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
蒸气又直接 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
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A
升华
凝华
1
2
3
4
下一栏目
上一栏目
易考点训练
易错点1 温度:(1)温度计分度值弄错;(2)温度计零上零下刻度易读错
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一个体温计的示数为38 ℃,如果没
甩就用它给另一个体温为36.5 ℃的人测量体温,则测量结果为 ℃。
35~42
38
上一栏目
易错点突破
1
2
3
4
5
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有熔点或
上一栏目
易错点突破
1
2
3
4
5
3.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对比。
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不断 ( )热,温度 ( );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不断 ( )热,温度 ( )。
吸
放
不变
不变
吸
放
升高
降低
上一栏目
易错点突破
1
2
3
4
5
易错点3 对“白气、白雾”认识(对常见的“白气”“白雾”是“液化”还是“汽化”;是“吸热”还是“放热”分析不正确)
4.夏天,人们常吃雪糕解暑,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熔化时要放热
B.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汽化时要放热
C.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
D.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
上一栏目
易错点突破
1
2
3
4
5
易错点4 凝华和凝固(对“凝华”和“凝固”区分不清)
5.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
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
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A
上一栏目
易错点突破
1
2
3
4
5
易错点5 自然界中水循环物态变化(对雪、霜、雨、雾的成因认识不足)
6.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
D
上一栏目
易错点突破
1
2
3
4
5
7.图中有关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是凝固形成的,需要吸收热量 B.雾是液化形成的,会放出热量
C.霜是凝华形成的,需要吸收热量 D.雪是升华形成的,会放出热量
B
上一栏目
易错点突破
1
2
3
4
5(共16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实验专题2 物态变化规律的探究
类型一 探究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1. (2018·赤峰)图甲是“探究萘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每隔5 min记录一次温度值,并观察萘的状态,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温度/℃ 50 80 80 80 80 90 100
70
(1)在5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取数据填入表格中。
1
2
(2)根据实验数据,在如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上绘制出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在15 min时,萘处于________状态。
(4)30 min后继续加热,萘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固液共存
升高
2.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段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的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持续了 ________分钟。
10
(2)凝固点为________℃,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盐水在凝固过 程中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 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__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4)根据以上实验,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2
放热
变多
D
类型二 探究水的沸腾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2018·山西)小亮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96
3
4
(2)图乙是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分析图象还可以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100
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
,
温度不变
(3)结合图象提供的信息,在同样环境条件下,给一大碗滚烫的热水降温,现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①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5 min,然后加一小杯冷水;②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5 min。你认为冷却效果较好的是________(选填“方法①”或“方法②”)。
方法
①
4.(2018·桂林)一天,小熊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
(1)如下是部分操作过程:
①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________(选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
②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玻璃板B不做处理,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③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
等量
(2)上述活动是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选填“液体温度”或“液体表面积”)的关系。会观察到玻璃板________(选填“A”或“B”)上的酒精蒸发得快些。
(3)小熊在进行实验时不小心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了酒精中,将其拿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会暂时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这是由酒精蒸发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造成的。
液体表面积
A
变小
吸热
类型三 探究液化的发生
5.(2018~2019·宜兴月考)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烧瓶内的水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出现水珠
减少
液化
放出
5
6
6.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探究实验装置。
(1)为了让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时应在锥形瓶中加入________(选填“冰”或“热水”),在蒸发皿中放入________(选填“热水”“冰”或“干冰”)。
热水
冰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锥形瓶内瓶口处有雾出现,类似于云,这是________(选填“空气中”或“热水产生”)的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在蒸发皿底部出现小水滴,聚集多了会形成降雨。实验中,在锥形瓶瓶颈处玻璃上也会出现少量的水雾,水雾出现在瓶的________(选填“内”或“外”)侧。
(3)人们把善于传热(或传热本领大)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例如金属就是热的良导体;人们把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你认为如图的蒸发容器用________(选填“金属”或“玻璃”)容器更好。
热水
产生
内
金属
类型四 升华和凝华规律的探究
7.(2018·苏州模拟)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工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_______________(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
酒精灯及其火焰
碘粉和棉线
固态碘粉变少
,
同时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升华和凝华
7
8
8.(2018~2019·南京期中)小明和小华在观察“碘锤”
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
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
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碘锤”用水浴法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__________________,图乙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可能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你认为图________(选填“甲”
“乙”或“甲和乙”)的实验中不可能出现熔化过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色的碘蒸气
甲
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
1.探究物质熔化、凝固和沸腾的规律,一般要利用图象法。坐标图象是展示物理信息的途径之一,它的优势在于以简洁的信息,直观地描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数学的“形”,承载物理的“质”
2.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一般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共19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章末复习与小结3 第三章(物态变化)
【例】(4分)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挡风车窗上出现“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 夏天,在下大雨后,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了。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重难突破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2分
在夏季下大雨后,车外温度较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挡风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2分
答题规范
对于简答题要达到“简”而“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紧扣主题,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设问的本意,才能保证答案
不离题。
2.要简明扼要。既要注意表达的有序性、层次性、科学性;又要注意
使用物理语言做出针对性回答,力求语言简洁明了,物理用语书写
准确规范。
3.要全面完整,不要丢三落四。
【变式训练】(2018·铜仁)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
(1)放在房间里的一盆水,过一段时间水变少了,为什么?
(2)冬天,下雪的时候,天空中飘落的雪花是如何形成的?
(1)放在房间里的一盆水,过一段时间水变少了,是因为一部分水汽化(或蒸发)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
(2)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云层中急剧降温,直接凝华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雪花飘落下来。
1. 下列关于温度的估计正确的是( )
A.从家用冰箱冷藏室拿出来的水果约为-16 ℃
B.人体正常体温为39 ℃
C.适宜的洗澡水温度约为42 ℃
D.无锡地区夏天最高气温约为55 ℃
综合训练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2018~2019·蚌埠期中)某日气温为25 ℃,用一支原来示数是38 ℃的体温计直接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这时体温计的示数应当是( )
A.37 ℃
B.38 ℃
C.25 ℃
D.无法确定
B
3. (2018·福建)图中的四个物态变化实例,属于吸热的是( )
A
4.(2018~2019·长沙雨花期中)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一定是晶体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90 ℃
C.甲物质在12~20 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D.乙物质在12~20 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C
5.(2018~2019·来宾月考)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是( )
A.寒冷的冬天,房间窗户的外表面会出现冰花
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冷饮,过一会儿瓶上会出现小水珠,是熔化现象
C.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的人会感觉有些凉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C
6.(2018·黄冈)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冰花”是由喷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
D.“冰花”变小的过程中要放热
B
7.(2018·荆门)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
“搬”到车外
B
8.在标准大气压下,由表格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用铜锅熔化钢块
B.铜球掉到铁水中不会熔化
C.在-265 ℃时氢气是固态
D.-40 ℃的气温是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的
物质名称 钨 铁 钢 铜 金 固态水银 固态氢
熔点/℃ 3410 1535 1515 1083 1064 -39 -259
C
9.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 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________,最低气温是________,一天的温差为________,平均气温是________。
5
℃
-
2
℃
7
℃
1
.
25
℃
10.2019年2月9日,湖北大部出现雨雪天气,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大雪之后,环卫工人为了更快地消除路面上坚硬的冰,往冰面上撒“融雪盐”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其原因主要是冰与盐混合后,能降低冰的________,加快冰雪的________。
凝华
熔点
熔化
11.(2018·成都)小付买了一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________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成了小雨滴。(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液化
12.(2018·毕节)小李同学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为60 ℃。当温度达到_________℃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升高。当__________后,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
60
不会
醋汽化
13.(济南中考)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小刚在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意识到,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很重要,铁杆位置过高或过低会直接影响实验中对______的测量。
(2)小刚在实验过程中,判断水是否已经发生了沸腾的根据是:________(选填“A”或“B”)。
A.观察到的现象 B.温度计的示数
水温
A
(3)小刚还发现,在实验装置相同和组装正确的情况下,各组完成实验的时间也不一样,他又提出了进一步缩短实验时间的两个建议:一个是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二是提高烧杯中水的初温,如果你要做这个实验,在采取小刚的建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写出其中的一个并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时,水量不宜过少,应能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