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光现象 期末单元复习卷 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光现象 期末单元复习卷 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11 21: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光现象 期末单元复习卷
一、单选题
1.科学进步来自奇思妙想,小明学习物理知识后进行了一些假设性猜想,其中错误的是
A.如果物体不受重力,轻轻一跳就可离开地球
B.如果没有摩擦力,珠穆朗玛峰就不会存在了
C.如果空气中声速只有0.1m/s,生产的汽车都没有喇叭
D.如果光速只有0.1m/s,地球就不会有昼夜之分
2.2015年4月5日晚上,多地天空出现月全食奇观﹣“红月亮”,形成月全食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D.光的折射
3.皮鞋擦过鞋油后,还要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越擦越亮,这是由于
A.反复擦可增加漫反射效果
B.反复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的凹坑,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C.鞋油反光性能比皮革好,反复擦可使鞋油均匀分布,增加漫反射效果
D.鞋油的颜色比皮革鲜艳,可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4.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B.山峦在水中的“倒影”
C.河水看上去“较浅” D.钢勺在水面处“折断”
5.从物理学角度解释诗句,下列说法与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A.“潭清疑水浅”实际上是一种光的反射现象
B.“看山恰似走来迎”中描述的“山”在“走”,是以山为参照物
C.“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中磁针指向南方的一端是磁针的N极
6.因为有了光,世界才会如此绚丽多彩,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坐在教室里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清黑板上的粉笔字,这属于光的漫反射现象
B.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颜色的花是因为黄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C.假如光在同种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做操时队伍更容易排直
D.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7.如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时(  )
A.反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大于反射角 C.折射角等于反射角 D.以上说法不对
8.晚上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长度的变化情况是
A.先变短后变长 B.先变长后变短 C.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9.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手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正立虚像
B.图乙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立的虚像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色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 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11.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镜面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2.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二、填空题
13.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则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_m,若他向平面镜靠近1m,此时像的大小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________m/s.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如图所示,将一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后,放在红光的外侧,过一会儿,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__.以上现象说明它具有________效应.生活中________(①卫生间的浴霸,②厨房的消毒柜)属于这种不可见光的应用(①/②).
15.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________ m.若视力表全长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  ________m.
16.如图表示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情况.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90°,反射角为________,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使它靠近法线,则反射角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入射角为________,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________.
17.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__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这时她________(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三、作图题
18.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射向平面镜,如图所示,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19.如图所示,一细光束射到平面镜MM'的O点处,请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它的反射光线,标明反射角大小.
20.完成下列光路图
①如图1标出入射角.
②光线L射到某平面镜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如图2所示.请在图2中画出平面镜(图2中要显示作图痕迹).
四、简答题
21.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所以有人说“先有闪电,后有雷声”.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2.英才中学将举办一次“物理体育比赛”,运动员在竞赛之后要说明自己运用了那些物理知识.比赛的其中一个项目如下:从A点起跑,到MN线上抱起一个实心球,然后跑到B点,要求跑过的距离最短.如果是你参加这项比赛,请你在图中画出跑动的路线,用箭头标出跑动方向.并说明你运用的物理知识:
五、实验题
23.一光线以与地面成30°的入射角射到平面镜上,则反射角为________;若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镜面转动1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________.
24.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______的关系;
(4)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的关系;
(5)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如果光速只有0.1m/s,地球就仍然会昼夜分明,但昼夜交替比较缓慢.
2.A
【解析】当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时,太阳发出的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地球完全挡住,光线照不到月球上,在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球的现象就是月全食,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B
【解析】在皮鞋上擦油,然后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可以将鞋表面的凹坑填平,使鞋表面变的更光滑,增加镜面反射的效果,B符合题意.
4.A
【解析】
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它属于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应用,故A是正确的;B是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它属于光的反射,B不对;C和D都是光的折射现象,故都是不对的.
考点:对不同光现象的甄别.
5.C
【分析】
(1)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
(2)本题中研究的是山的运动状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地球是个巨大的磁体,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解析】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故A错误;
B、以诗人乘坐的船为参照物,山与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会感觉到“看山恰似走来迎”,故B错误;
C、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花气袭人知骤暖,故C正确;
D、小磁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始终指向南北方向,其中,指南的一端磁针的南(S)极,故D错误.
故选C.
6.A
【解析】A.坐在教室里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清黑板上的粉笔字,这属于光的漫反射现象,故A正确;
B.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颜色的花是因为黄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故B错误;
C.排队时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假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做操时队伍将不容易排直,故C错误;
D. 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入射到另一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由图可知,光线与界面夹角为30°,则入射角等于60°,所以反射角也等于60°;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选D。
【点睛】
8.A
【解析】
选A.如图表示人影形成示意图.当人向路灯靠近时,影子逐渐变短,当远离路灯时,影子逐渐变长.
9.C
【解析】
A、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手挡住,在后面的屏(墙)上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形成的手影是正立的实像,
不是虚像,A选项说法错误;
B、斑马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由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B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是复色光,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不同色光的折射角不同,折射后各色光分散开,发生色散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C选项说法错误;
D、光发生漫反射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0.C
【解析】小明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自己”,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室内灯光越亮,反射的光线越强,想也就越清晰.选项C正确.
11.C
【解析】A.潮湿的路面表面更光滑,光在上面容易发生镜面反射,故A错;
B.干燥的路面表面不光滑,发生光的漫反射,故B错;
C.对面无车时,汽车射到潮湿路面的光由于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进不到驾驶员眼里,所以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C正确;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也同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
故应选C.
12.C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当MN分开后,猫在两个镜子上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故应选C.
13.6 不变
【解析】[1]由于平面镜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像与人相距6m;
[2]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人面镜后,像的大小不变。
14.3×108、上升、热、①
【解析】
试题分析: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真空的,接近3×108m/s;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如图所示,将一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后,放在红光的外侧,过一会儿,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将上升,说明红光的外侧还有不可见的光使温度计吸热.这种现象说明这种不可见(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生活中卫生间的浴霸,属于这种不可见光的应用,还有电视机等的遥控也是这种不可见光的应用.
考点:光速;红外线的应用
15. 4.6 0.8
【解析】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5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5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5m 0.4m=2.1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2.1m+2.5m=4.6m,
视力表全长为0.8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可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也为0.8m.
点睛:此题难度不大,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答即可。
16.45° 变小 0° 90°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解答:
如图表示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情况.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90°,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45°;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使它靠近法线,即入射角减小,则反射角跟着变小;
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入射角为0°;
此时反射角也为0°,即反射光线与镜面垂直,其夹角为90°.
点睛:牢记光的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7.反射 3 仍能
【解析】[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当人到镜面的距离为3m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
[3]由于成的像是虚像,在镜面后放置物体是不影响成像的.
18.
【解析】先过入射点垂直平面镜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所以入射角为90° 30°=60°,故反射角也为60°。
如图所示:
【点睛】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19.
【解析】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之间的夹角为30°,所以入射角为90° 30°=60°,反射角也等于60°,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60°,并标出反射角,如图所示:
【点睛】
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0.
【解析】
试题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光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是法线的位置,再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的垂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
解:(1)过反射点做法线,由图可知,反射角等于90°﹣45°=4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即可,如图所示:
(2)由光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先做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然后再过入射点作这个角平分线的垂线即可.如图:
【点评】(1)作反射光线时,要根据反射定律的要求来画,并且注意光线的方向和角的大小关系.
(2)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会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反射光路,会根据角之间的关系计算角的大小.
21.这种说法不正确,由于光在空气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故在闪电时,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而不是“先有闪电,后有雷声”.
【解析】这种说法不正确,由于光在空气的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快,故在闪电发生时,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而不是“先有闪电,后有雷声”.
22.
【解析】
作A关于直线XY的对称点A′,连接BA′交MN于一点O,即第五个球的位置,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则从A点起跑到MN线上抱起从左边数第五个实心球,然后跑到B点(如图所示),跑过的距离最短.设计路线如下图所示:
题目运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找最近路线.
23.60° 20°
【解析】
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当入射光线方向保持不变,平面镜转动10°角时,入射角增加或减小10°,所以反射角也增加或减小10°,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20°
故答案为(1). 60° (2). 20°

24.确定像的位置 A 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大小 不能 虚
【解析】(1)[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侧观察。
(3)[3]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4)[4]选用大小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用蜡烛B代替蜡烛A,来比较物像的大小。
(5)[5][6]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