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9 18:26:1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一些变迁。
2,培养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难点】
1,重点: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革新的基本内容。
2,难点:体会社会生活的变迁给近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教学过程】
1,导入
简要概括八年级上册1-19课中国近代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变化,过渡到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的革新
要求同学们从交通和通讯两个方面体会中国近代在人与人联系方面的革新。
要求学生在教材中分别找出中国近代在交通和通讯方面的革新。
教师简要讲述交通和通讯方面的革新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3,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要求学生识记在影像、传媒和出版业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可以简单介绍电影《定军山》或《渔光曲》,也可以描述《申报》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要求学生根据影视剧中的观察体会中国在变革时代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生活上的变化。教师可以在课堂适当根据剪发辫、易服饰和废缠足等方面丰富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5,小结
本节内容比较简单,识记内容多,理解内容少。重点讲解了交通、通讯、影像、传媒、出版业和社会生活上诸多变化。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点即可。
6,练习《名师导学》第20课填空、选择题。
7,评讲。
重点评讲第7题
8,作业
《名师导学》第20课问答题。
【板书设计】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的革新
1,交通:火车、轮船
2,通讯:电报(有线)、电话(有线)
二,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
1,照相、电影
2,传媒——报纸——《申报》
3,出版业——商务印书馆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剪发辫、易服饰、废缠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0张PPT)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交通
工具
通讯
工具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轮船
火车
电报
电话
作用:
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加快
极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
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作用:
利于商人传达生意信息
利于记者进行新闻报道
利于百姓之间的联系
黄鹄号
火车
文化生活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电影传入
新闻报纸的出现
印刷出版机构的出现
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
1872年 《申报》
商务印书馆
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利于信息的传播
照相、电影
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变化
原因
变化
表现
变化
结果
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装束变化:剪辨、易服、废止缠足
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称谓变化:平等的称呼代替
有等级观念的称呼
改变了不好的社会习俗
剪辨、易服、废止缠足
旗袍与中山装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
ZHONGSHAN TANZHOLL
PERIMENT MIDDLE SCHOOL
为量意
口a0
黄鹄
速馆大证滋
0
建棉三十年的保圖
睡光流
Song of The Fishermen
品出司公攀影華率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单元测试:八上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单元知识网络】

附件: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 古代 近代
交通通讯 步行、马车、帆船、人工送信 轮船、火车、有线电报
文化生活 看戏剧、听说书、看杂耍 照相、电影、看报纸
社会习俗 缠足、男子留长辫等 剪辫、停缠足、文明的礼节和称呼
【单元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2.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我国清末状元实业家( )
A.李鸿章 B.詹天佑
C.张謇 D.左宗棠
3.2008年9月23日下午,张謇杯·2008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举办。下列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出身寒微,考中状元 B.主张“实业救国”
C.创办南通博物院 D.创办大久精盐公司
4.自古以来,状元最受读书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清末状元张骞却“舍本逐末”办起了实业,结合右图判断他办的实业是( )
A. 大生纱厂 B. 安庆军械所
C. 轮船招商局 D. 天津电报总局
5.被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又被称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辛亥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十月革命
6.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以重工业为主 B. 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C. 比较落后 D. 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影响
7.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右图),中国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19世纪后期,中国人行走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 )
①轮船 ②火车 ③飞机 ④马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8.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9. 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0.下面哪一剧照反映了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
11.右图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的剧照。该影片是( )
A.《歌女红牡丹》 B.《渔光曲》
C.《定军山》 D.《难夫难妻》
12.他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是剪掉辫子与清廷彻底决裂的第一人。他是( )
A.孙中山 B.魏源
C.林则徐 D.严复
1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14.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15.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但是人们至今还可以看见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小脚老太”这说明( )
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 B.辛亥革命的成果值得怀疑
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D.传统旧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16. 《申报》是我国早期的报纸。通过当时这份报纸,我们可能看到的内容有( ) ①谭嗣同英勇就义 ②《马关条约》的评论 ③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④某照相馆刊登一则广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在旧社会,女人的“三寸金莲”被形容为“小脚一双,泪水一缸”。这种现象被改变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9.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二、读图题
2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4)以上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却逐渐走向萎缩并最终破产。
请回答: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与秦二爷创业活动最相似的一位“状元实业家”是谁?他倡导的著名主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4)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5)国民政府的哪些措施使秦二爷兴办的企业逐渐走向萎缩并最终破产?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之前 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 式 清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 剪辫
人际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君
服 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高领服装

材料二:“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爱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请你分析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这是为什么?
(4)孙中山对材料二现象的认识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
四、探究题
24. 2008年09月16日,张謇盐垦事业学术研讨会在通州举行。专家学者就张謇100年前在该市三余镇开拓的盐垦事业进行研讨。张謇的盐垦事业是我国近代对沿海滩涂围垦造田,综合开发的典型范例。1913年春,张謇为改革盐务、解决大生纱厂的棉纱供应,与亲友收购了黄海之滨的一些盐场和芦苇荡,成立了大有晋盐垦公司。张謇利用海滨滩涂,废灶兴垦、兴修水利、种植棉花,形成了一整套的盐垦产业链,促进了经济发展。张謇嫡孙张绪武说:“张謇盐垦事业,挖掘开发了沿海资源。他所推行的大农业公司模式,创新了企业制度,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借鉴意义。”请你结合以上资料和所学的历史知识,以《末代状元的强国梦》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论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张謇创办实业的原因、主要事迹及其你的评价。)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D4.A5.C6.A7.C8.B9.C10.B11.C12.A13.C14.C15.D16.A17.D
18.C19.A20.B
二、读图与解答
21.(1)《申报》创办于1872年;主要内容:新闻、评论、广告等(2)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3)现代汉语词典等。(5)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22.(1)兴办实业。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张謇;实业救国(3)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起来。(5)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23.(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3)清朝特有的辫子,是满族贵族占统治地位的象征,是残酷的民族压迫的标志,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令,剪去大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2)孙中山认为清朝官场称人为“大人、老爷”玷污了共和政治。(3)革除旧的官场称呼,改称职务,民间互称“先生”“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四、探究题
24.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事迹:创办大生纱厂、建立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冶铁厂等。兴办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文化教育机构。评价:他为中国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热爱祖国、不惧世俗、艰苦创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发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随笔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究合作: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较为准确的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和突破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又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手段采用上注重了适当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注重了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时代代入感,加深他们对于一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活动有效、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前师生充分准备,课中教师“导”的得法、学生活动有效,课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的“答”与“问”当中,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重视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了关于本课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出行方便了,交往密切了,生活丰富了等。
同时也要学生明确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变化是有限的。但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课堂及时反馈,巩固学生知识。
课堂教学中最后一环节是巩固练习,通过列举题和历史小诊所两道练习题,可以知道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
本课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学生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过课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是比较表面的东西,只是掌握了知识要点。如果要让学生对于近代的社会生活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学生课后探究来完成。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较为准确的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和突破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又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手段采用上注重了适当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注重了灵活性。
我认为本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前师生充分准备,课中教师“导”的得法、学生活动有效,课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课中展示资料、说说、谈谈、讨论、表演,课后办历史小报等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有效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表演能力;而教师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设计中,我还将有的内容灵活设计、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总之,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历史课堂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当然本节教学设计仍然有它不足之处,与非常满意的课堂仍有一定距离。如:多媒体设计略显不足;学生搜集资料较多,由于课堂时间关系,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等等。这将更好促使我在以后教学中去探索、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