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松花江上》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东三省沦亡
1931年9月19日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只有4个多月,东三省沦陷。
为什么东北沦丧得如此之快呢?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 力 避 冲 突 , 以 免 事 态 扩大。”
万人坑
刺杀我幼童之后,集薪待焚。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东北军民
中国共产党
东北军几十万人撤入关内。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义勇军,抵抗日军。
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杨靖宇将军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的爆发: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
杨虎城
讨论:如何处置蒋介石
国民党亲日派
国民党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
采取政治措施,和平解决。
提出和平解决。
趁机扩大战争。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站在全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大局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中共派周恩来等人去西安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小结
屠杀剿共
攘外必先安内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
合作破裂
合作抗日
国
共
近年来,每到9月18日,许多城市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人们国耻不能忘。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其中,“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西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台儿庄战役
B
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中共七大的召开
C
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
B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相对弱小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全国人民要求和平解决
C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学建议
本课从教材表面来看,两件历史大事一目了然,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能够习得九一八事变及西安事变的简单经过,掌握其中的时间、主要人物以及事变结果或影响。但是,本课有很多内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来思考,例如为什么蒋介石要求推行不抵抗政策?为什么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些问题都是看似简单却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的。
关于西安事变,首先需要提醒学生,侵占中国是日本的国策,仅仅占领东北能够满足日本的贪婪。然后引出日军制造华北事变,不断扩大侵略的史实,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师生共同概括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对于西安事变的过程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自行了解,重点体会张学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归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我讲述了扣押蒋介石后中国复杂的局势,然后讨论杀蒋还是放蒋。在讨论中使学生们认识到中共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决策,最后得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同时,学生通过一些电影、电视,对一课比较熟悉。我们在讲解本课内容的时候,可以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关于这一时期历史人物的故事,在课堂是讲解给大家听。
与本课相关的影视剧在网络上存在不少,我们可以收集相关的视频在做一些加工,把历史生动地再现给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讲抗战史,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面,一定是要提到爱国主义。但是,光靠我们的讲解很难将90后学生的热情点燃起。我建议把每年本市与“九一八”相关的历史宣传、通知展示给学生看,这样身边的事情给的她们的冲击力较大,有利于形成较深的印象。
本堂课也可以以张学良的行为为线索,撰写历史材料来讲述本课的内容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松苑中学 刘欢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地图,培养他们根据地图等历史图片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音频、视频资料,力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采用讲述发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培养学生从大局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逐渐养成大气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本课的难点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欢迎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历史课堂,我将和大家一同感受历史。”
[讲授新课]
教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注意回答问题,歌词中的“我”为什么要离开家乡?” 配歌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因为“九一八”。”
教师:“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难忘九一八》。根据教材第一句话和地图,回答“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城市?”
学生:“1931年9月18日,沈阳。”
教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复述一下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经过。”
学生:“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驻地北大营。”
教师:““九一八”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日军第二天占领沈阳城,仅4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
教师:“为什么东北沦丧得如此之快?”
学生:“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组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电文“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力避冲突 , 以免事态扩大。”蒋介石为什么要提出不抵抗政策?”
学生:“他要集中力量消灭共产党。”
教师:“请看这组图片,日军731部队拿活人做实验,刺杀我国幼童,万人坑。不抵抗政策是否换取了和平、友好?”
学生:“没有。”
教师:“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并没有换取和平。面对破碎的河山,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人民忍无可忍。沦陷敌手的东北大地上,出现了哪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
学生:“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
教师:“抗日义勇军是由哪些人组成?抗日游击队是中共派谁组织的?”
学生:“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义勇军,抵抗日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教师:“在那段抗日的日子里,从长白山到松花江,从兴安岭到松嫩平原,抗日军民纵横驰骋,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一个他们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
教师:课件展示杨靖宇像
(课件展示杨靖宇纪念碑及介绍)
[教师小结、过渡]:
教师:“这些抵抗预示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日本占领东三省并不满足,步步紧逼,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华北危急!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教师:“而蒋介石呢?”
学生:“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兵力剿灭红军。”
教师:“蒋介石置中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顽固坚持不抵抗政策,亲飞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张学良、杨虎城苦劝蒋抗日不成,于是发动了?”
学生:“西安事变。”
教师:我们来看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根据视频信息,咱们分组讨论,面对西安事变后国内的复杂局势。请站在国民党亲日派、国民党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来回答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教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什么?”
学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以大局为重。”
教师:“西安事变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和平解决。”
教师:“面对西安事变之后的复杂局势,各派根据自己的利益提出不同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功不可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意义?”
学生:“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小结]
教师:“我们一起通过图表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这是一张今年关于中山9月18日鸣警报的通知。近年来,每到9月18日,许多城市和我们中山一样要鸣响警报,以提醒人们不忘国耻。这是一座“九一八”事变的纪念碑,也是起着警示世人的作用。”
[巩固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难忘九一八》教学实录
松苑中学 刘欢欢
课堂实录
教师:“近年来,每到9月18日,许多城市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人们不忘国耻。这是一座“九一八”事变的纪念碑,也是起着警示世人的作用。“九一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 配歌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教师:“通过这段歌词,我的问题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什么地方?”
学生:“东北。”
教师:“歌词中的“我”离开家乡在哪里流浪?”
学生:“在关内。”
教师:“关内具体指的什么地方?
学生:“山海关内,华北地区。”
教师:“非常好!为什么“我”要离开家乡?”
学生:“因为“九一八”。”
教师:“打开教材,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难忘九一八》个。“九一八”事变是一场意外吗?”
学生:“不是。”
教师:“原因呢?”
学生:“教材的小子部分有的。日本军故意制造的。”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幻灯片上的这幅地图。根据教材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具体位置。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在南满铁路柳条湖段。”
教师:“回答得非常准确。为什么日军会选择这个位置,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根据地图,从军事位置和交通位置来思考。我们请一位学生来回答。 ”
学生:“柳条湖靠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沈阳火车站、沈阳城。”
教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她通过这幅地图获得了不少历史信息,不错,回答得很完整!日本为什么要制造这次事变?
学生:“为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教师:““九一八”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日军第二天占领沈阳城,仅4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
教师:“为什么东北沦丧得如此之快?”
学生:“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电文“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力避冲突 , 以免事态扩大。”蒋介石为什么要提出不抵抗政策?”
学生:“他要集中力量消灭共产党。”
教师:“我们来看一组图片,日军731部队拿活人做实验,刺杀我国幼童,万人坑。不抵抗政策是否换取了和平、友好?”
学生:“没有。”
教师:“在不抵抗政策之下,有没有人站出来反抗?”
学生:“有。”
教师:“是哪些人?”
学生:“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义勇军,抵抗日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教师:“当时的抵抗斗争条件非常的艰苦,我们可以通过教材的小字部分来了解当时的情况。但是,这些抵抗预示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带着疑问“张学良先生为什么要进行兵谏”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资料。
学生:“张学良、杨虎城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苦谏无用,才实行“兵谏”。”
教师:“在实行“兵谏”之前,张学良先生的思想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学生:“他自己的国仇家恨。”
学生:“受到共产党提出的自己人不打自己人,打回东北老家去口号的影响。”
学生:““一.二九”运动受到学生爱国思想的影响。”
教师:“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行为,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1931年12月12日,称为“西安事变”。”
教师:““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当时的中国队蒋介石的处理有好几种观点,我们分别来看一下。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南京国民政府: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我们通过幻灯片看到各个派别对于处理蒋介石问题,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当时的共产党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
教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以大局为重。”
教师:“西安事变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学生:“中共派周恩来等人去西安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师:“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我们一起通过图表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我们知道历史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警示。国人对于“九一八”事变的纪念一直都没有间断过。每年有很多城市都会在9月18日这一天鸣响警报以警示人民不忘国耻。我们现在就是看到了今年我们中山的一张关于纪念“九一八”的通知。”
教师:“我们一起来做一组课后练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其中,“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西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台儿庄战役 正确的答案是?”
学生:“B”
教师:“很好!这是教材上原话。我们在一起来看下一题。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中共七大的召开,正确答案是?”
学生:“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 B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相对弱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全国人民要求和平解决?”
学生:“正确答案是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
教师:“回答得不错。我们剩下的时间一起来完成学习辅导上的选择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兵火(从日军影像看中国抗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http: / / search. / book / search_pub.php category=01&key3=%BD%E2%B7%C5%BE%FC%CE%C4%D2%D5%B3%F6%B0%E6%C9%E7" \t "_blank )
作者 樊建川 ( http: / / search. / book / search_pub.php category=01&key2=%B7%AE%BD%A8%B4%A8" \t "_blank )
著出版时间:2008-1-1
作品以图说史,图文并茂,精妙之处不在于“说”,而在于“录”。使用的400多张照片几乎都从侵华日军内部发行的画报上选取,现场感十足,冲击力强,都印有“不许复制”、“不许可公开”等字样,再现了抗战14年间,中华大地遭受曰军涂炭的残酷过程,可看作日本人自己实录的“日军侵华暴行备忘录”。这份强有力的物证,是对日本右翼势力作恶却不悔恶、否认侵华战争的最好反击。
为了更好地揭示这批首次公开的照片背后的史实,作者又将多年对抗战史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以细节展现了面对踏进国门的虎狼之师,中华民族总体意识的觉醒。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激战中见气节,血战中见忠勇,鏖战中见胆略,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篇章。
本书汇集了文物收藏家樊建川抗战藏品的部分精髓,是对中曰两国人民一段“公共记忆”的丰富和补充
密档中的历史: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作 者:任学亮 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策划“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又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从“九·一八”到“七·七”,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走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但,侵略者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卢沟桥畔的枪声,唤起了一个民族的彻底觉醒。 随着8年后的抗战胜利,中华民族开始了结束百年忧患走向胜利与振兴的转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