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难点是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本课课本分为三个子目:一是南非农业的发展,二是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是南方商业的繁荣。农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加、中原人带来的技术和劳动力。农田水利的发展、占城稻的引进等。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棉织业的发展,陶瓷制造业、造船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表现为城镇的兴起、“交子”的出现和海外贸易的兴盛。重点必须让学生学会列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一(11)班学生历史基础还可以,平时上课纪律师生配合还行,学生上课发言也积极,但整节公开课自己感觉未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未发挥出平时的上课状态。反思如下:一、成功之处:? ? 1、重新整合处理课本后,条理清晰,教学重难点明确。 2、问题设计难易合理,重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史实材料丰富,运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服务。 4、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古今联系,拓展学生思路。二、不足之处: 1、复习前两课内容,没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内容由老师代替了。 2、导课设置的问题开放性的,有点难度,加上是公开课,学生回答效果不好,出现冷场,花费时间也较多。 3、学生不敢大胆表现,课堂气氛不如平时,没有安排课堂练习指导,有点遗憾。三、小结: 经济史的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大多不敢主动表现自我,在公开课上更是普遍沉默,在导课这一环节要注意调动学生放松心态,这节课导课如用上册学习的江南经济发展、人口南迁等有关史料引入,学生较熟悉,效果可能更好。本节课教学条理清晰,在小结本课知识点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巩固,效果也许更好。学生未能积极配合,启发时间较长,一些很好的资料未展示,也没有时间做课堂练习,有点不足。今后还要认真研究学情,从细微处慢慢改变,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水平的提高。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唐朝中晚期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及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纷争,从而可以了解到北方战乱较多,相对稳定的南方经济发展是必然的,从而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南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学法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半年历史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教师也设计问题,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共同解决。
教学设想: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本课主题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都可以用形象直观多媒体地图展示,而商业的发展比较难理解,因此设为本课的重点。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设置的两个问题,步步引导,突破本课的重点。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本课学习的内容属于社会经济史的范畴,比较抽象。经济发展的原因既要联系政治史学习,又要联系民族融合,还要从地理学的角度考虑自然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让学生自己最后总结,突破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屏幕显示杜甫的《忆昔》诗,并请学生一起朗读,用诗回顾唐朝经济的繁荣,引入新课,我的导语设计为:同学们,我们从杜甫的诗中可以感受到隋唐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荣,而五代、辽、宋、夏、金继续保持和发展了这一繁荣局面,并且这一时期开始并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
为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我设计的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求学生发扬主人翁的精神,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纲完成本课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设计为10分钟。
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见解的胆量。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允许其他学生补充、评价。对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信心。
接着,我设计的学习的第二环节“历史诊所”我的这个环节设计为解疑置惑,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或老师解答,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共同探讨。
我设计的问题是:
(1)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导言,“钱谬射潮”的传说,为什么吴越能在那个动乱的时期修筑海塘呢?
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钱塘江泛滥影响农业生产,同时还引导学生认识五代十国人们已经很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中各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概况,说一说两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结合两宋时期,民族之间纷争,屏幕中这两幅图就是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得出第一个原因南方战乱较少,接着观察屏幕,唐朝发展经济的丝织业、制瓷业,主要在北方,而到宋时,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冰裂纹的哥窑,著名的丝织中心苏州、杭州,造船业中心广州、泉州都位于我国南方,由此我们说我国经济重心最初在黄河流域,而此时南移到长江流域。然后根据课本总结出第二个原因中原人避战乱南迁带去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最后引导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江南自然条件,得出第三个原因:南方自然条件适应农业发展,在古代,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发达就意味着经济发达,通过一问题的设置,突破本课的难点。
南宋时,南方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读完这三则谜语,大家就会知道答案。
为了引入下一框题的学习,我的过度语设计为“刚才我们说了农业的发展,接着我们看商业的发展。”
(3)隋唐科举制明却规定,商人及其弟子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统治者所有的措施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因而引导学生分析两宋时期突出的政治特点,得出宋朝连年战争,国家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因而政府比较重视商业的发展,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之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接着引出下个问题。想一想,南方商业发展有哪几个条件,刚才我们一起学习的是其一,社会环境。那其它的条件呢?并启发学生从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考虑,从屏幕中观察《耕获图》可以看出当时劳动的情景,有牛耕、灌溉、收获、入仓,繁忙的劳动场面说明农业很发达。同时,南方手工业也很兴旺,有比较先进的织布机,织出精美的丝织品。还有制瓷中心的景德镇和生产冰裂纹的哥窑。从而让学生得出,南方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南方商业的发展继承了前代的基础上,我们一起观察大屏幕,唐朝时我国的经济已经超出亚洲,达到欧洲很多国家。宋代,几个主要的贸易中心,已经远涉亚洲的高丽、日本,南至苏门答腊,西至欧洲和北非,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三个环节,“我能说”问题设计为:
屏幕这幅图是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让学生认识到宋代船业的发达,居世界首位,我抓住进行国情教育的有利契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伟大的祖先早在宋代就已经能制造这种世界最先进的海船,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唐宋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繁荣,我们观察屏幕这两幅图。
经济繁荣的唐宋大都市在城市发展上有什么区别?
(唐都长安有严格的市、坊界限,而到了宋代没有了,而且宋代还出现了夜市,大大延长了贸易的时间。城市最繁荣的是南宋的临安,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南宋时南方城市的繁荣超过了北方,从而得出城市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
我们学习的第四个环节是“动动脑”。屏幕显示的是交子图和会子图(领学生指认这两种纸币)我的问题是: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了什么新发展?(和学生一起探讨纸币产生的原因、发展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能做”设计一巩固练习,达到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见屏幕)
【巩固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概括起来说,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国家财政收入也有北方转向南方,主要来自南方,如《宋史》所说:“国家根本,仰给南方”。
课后请大家查阅有关资料,针对屏幕的问题,选择一种观点,为历史活动课的辨论做准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板书设计
经济重心的南移
预习导学稿,为本节课作准备。
检测学生的导学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纠错、表扬。
南方农业的发展
学生归纳发展的条件
三个条件
南方农业的发展
(1)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
手工业的发展?
学生讨论?
提供各行业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二、手工业的发展
(1) 纺织业
(2)制瓷业
(3)造船业
商业的繁荣
经济繁荣的唐宋大都市在城市发展上有什么区别?
城市最繁荣的是南宋的临安,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南宋时南方城市的繁荣超过了北方,从而得出城市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
三、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
(2)对外贸易
课件29张PPT。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0课 钱塘江怀古
袁枚
江上钱王旧迹多,我来重唱百年歌,
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1、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出北方的原因?2、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南方抗战少;
2、自然条件的优越;
3、政府重视扶持。由于植被被破坏,黄河造成大量水土流失。2、“苏湖熟,下天足”1、南宋时期
2、是指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3、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耕获图》 仔细观察,看看图中的农民都在从事哪些劳动?动脑筋蜀锦 3、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1、宋代时期。
2、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瓷器4、北宋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浙江哥窑冰裂纹瓷器5、宋代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6、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1、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广州、泉州的造船业发达。7、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繁华都市1、开封和杭州
2、最大的商业都市——杭州8、宋朝对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1、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2、市舶司,也就是现在的海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9、世界上最早的约币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和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哪些新的发展?动脑筋10、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1、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句话最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已经完成。小结:完成下列表格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
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
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
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
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 1982年国务院批准通过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包括本课中的杭州、开封、景德镇、泉州、广州、苏州、成都等城市,现在邀请你当小市长,请就如何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做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谈谈你的市长宣言。1.(2008年湖北恩施)2008年5月12日,四川文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
A 会子 B 关子 C 交子 D 人民币2.(2009年广东汕头)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商业繁荣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京城的主要街道店铺林立
B 京城的主要街道买卖昼夜不绝
C纸币与铜钱并行
D广州的人口多达百万
3.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北方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
B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C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
D“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4.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
A.定窑 B.钧窑
C.景德镇 D.哥窑
5.“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6.南宋时棉织业发展到了东南沿海地区。棉织业兴起的地方是( )?
A.四川 B.广东 C.海南岛 D.福建
7.至今仍存有南宋时的港口、船坞遗迹、伊斯兰教寺院遗址和阿拉伯人墓碑的重要港口是( )
A.广州 B.泉州 C.明州 D.福州
8、南宋时候,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 )
A、茶树、烟草 B、棉花、大豆 C、棉花、茶树 D、棉花、玉米
?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的文章
材料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局面?
(2)材料二中“苏湖”是指什么地方?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宋朝为了获取“市舶之利”采取了怎样的举措?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装载哪些货物来出售?
课后练习
1、宋代时期,茶叶、桑、麻等是当时重要的经济作物,与此同时的是哪种农作物也从岭南推广到了江淮流域?( )
A、丝绸 B、大米 C、棉花 D、青稞
2、北宋时期,下列哪个地方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
A、广州 B、成都 C、益州 D、景德镇
3、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 B、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C、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 D、“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
4、某电视剧中,描绘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时有以下几个镜头,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应是( )
A、街上小贩在叫卖烤熟了的红薯、马铃薯 B、用纸币购买生活必需品
C、一人吃了两碗米饭 D、酒馆橱柜里摆放着精美瓷器
5、“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6、从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
①南方相对稳定,战乱较少 ②北方各政权不重视发展生产
③许多中原人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 ④南方土质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下列关于宋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宋的海外贸易发达 B、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苏湖熟,天下足” D、景德镇的丝织品精美绝伦
8、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一批商品到泉州市场上销售,他需要到哪个机构办理相关手续?( )
A、蕃市 B、市舶司 C、蕃所 D、海关
9、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造船业发达 B、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
C、外国人热衷于中国市场 D、沿海地区的人民长年出海经商
10、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两宋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生产超过北方
D、宋朝时,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1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
A、会子 B、关子 C、交子 D、人民币
【温故知新,课堂提升】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帛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二:(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的文章
材料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局面?
(2)材料二中“苏湖”是指什么地方?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宋朝为了获取“市舶之利”采取了怎样的举措?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装载哪些货物来出售?
中考题
[06年常德中考]第6题
在唐朝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出现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在于黄河流域
A.开发较早,农耕发达 B.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C.建都较多,地位重要 D.人口密集,劳力充足
[06年福州毕业会考]第6题
下列关于宋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的海外贸易发达B.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苏湖熟,天下足”D.景德镇的纺织品精美绝伦
[06年宜昌中考]第5题
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06年泰州中考]第4题
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06年宿迁中考]第17题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完成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06年青海课改]第2题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
A.魏晋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2007年常德中考] 第2题 下列农作物在中国开始种植的先后顺序是
①水稻②占城稻③葡萄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③②
[2007年海南中考] 第24题 右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于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2007年桂林中考] 第2题 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
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 交子
[2007年湘潭中考] 第8题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2007年连云港中考] 第19题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西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南宋时期 D.隋朝时期
[2007年岳阳中考] 第5题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了
A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B洞庭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C黄河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D珠江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中国历代王朝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2007年济宁中考] 第20题 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步完整的农学著作
B.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D.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08扬州中考]第5题 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 B.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C. 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D.“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
[08恩施学业]第3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A.会子 B.关子 C.交子 D.人民币
[08孝感学业]第9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
A.唐朝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09泰安中考]第4题 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
[09安徽中考2]第3题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唐·杜牧)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
C.“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 D.“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
汉、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请你为材料一拟一个合适的图名 。围绕这幅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有何意义?(3分)
(2)材料二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三个国家?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个国家,用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4分)
三个国家分别是① ② ③
史实:
(3)材料三反映出外贸所得在宋代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1)丝绸之路(或汉朝对外交通图)。(1分) 意义: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分)
(2)①天竺②新罗③日本(3分) 事实:①天竺:玄奘西游“取经”。 ②新罗: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政治制度、科举制、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③日本: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日本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日本文字、生活习俗汉化等)。(答出任意一项即得1分)
(3)原因:政治经济中心南移;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应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碍及战乱。(答对任意 3点即得3分)
[09烟台中考]第31题
(2010·安徽芜湖)1.据考证,“南澳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当时瓷窑烧制的瓷器。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D.景德镇的青花瓷
(2010·山东聊城)8.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全品中考网
宋代针铺商标 清明上河图 交子 南宋海船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2010·福建福州)3.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完成于( )
A.东晋 B.隋朝 C.南宋 D.明朝
(2010·山东威海)7.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最终完成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清朝
(2010·山东青岛)9.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期最终完成。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010·江苏泰州)3.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会子 美元 英镑
A B C D
(2010·广东佛山)3. 某班历史课堂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支持宋代已完成南移的史实是( )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的62.9% ②东京是当时最大城市,商业繁荣
③水稻种植扩大,产量跃居粮食首位 ④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⑤扬州、临安、广州、成都等城市商业发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 D. ②③④
(2010·福建三明)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唐朝关中地区 B.北宋四川地区 C.南宋江南地区 D.元朝中原地区
(2010·广东湛江)24.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 )
A.河北曲阳 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2010·江苏盐城)7.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这最能说明南方( )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B.地理位置重要
C.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交通十分发达
(2010·山东泰安)6.我国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清朝
(2010·江苏扬州)4.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 )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2010·山东日照)2.史书上有“国家根本,仰拾东南”的说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一时期?( )
A.隋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2011·天津]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 )
A.都护府 B.市舶司 C.中书省 D.宣政院
[2011·泰州]2011年4月,古沉船“南海一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它对研究宋朝海外贸易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市舶司 C.行省 D.宣政院
[2011·山西]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给她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
A. 市舶司 B. 平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 广州十三行
[2011·南京]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评,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交子 ②秦半两钱 ③五铢钱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2011·湘潭]下列货币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交子 ②开元通宝 ③半两钱 ④康熙通宝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①④
[2011·苏州]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1·烟台]徐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朝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交子”。他介绍的是哪一朝代的市民生活(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2011?滨州]如果你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定的研究主题是( )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北宋“交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宋海船
A. 宋代国家统一 B. 民族政权并立 C. 宋代商业繁荣 D. 宋代民族融合
[2011·成都]纸币的出现给经济流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下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于(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011·巴彦淖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美元 B.交子 C.人民币 D.欧元
[2011·扬州]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别是在( )
A.秦汉时期、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C.秦汉时期、两宋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
[2011·怀化]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最终完成于哪一时期( )
A.隋唐 B.两宋 C.元朝 D.明清
[2011·梅州]某学校七年级的一次历史探究与实践课上,老师围绕主题出示了如下图片材料,由此可知其探究的主题应是( )
A.东晋时期流芳千古的书法艺术 B.宋朝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D.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011·东营]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自唐朝中后期开始,完成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2011·岳阳]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形成于( )
A.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2011·沈阳]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上述材料说明( )
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的增长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C.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增多
[2011·邵阳]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南方生产环境和条件比北方优越 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C.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D.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
[2012·中山]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公布,报告中对于协调我国区域发展做出了科学和前瞻性的指导,其中,缩小南方和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是重要举措。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A、北宋 B、南宋 C、安史之乱后 D、元朝前期
[2012·中山]右图是南宋纸币铜板拓片,它的出现反映了南宋时期
农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兴旺
铜钱已淘汰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实录
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两段史料)
生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生:到了北宋,南方经济已相当发达。超过了北方。
师 :好,那么南方的经济是怎样超过北方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宋代南方的经济会超过北方?
生:南方战乱少,北方战乱频繁,对经济造成很大的破坏。
生: 中原人大量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
生: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对于农业的发展很有好处。
师 :好,我们来看一下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首先是农业方面,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生: 占城稻的引进,在江南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生: “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生 :棉花的推广,由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
生 :茶树的栽培。
师 :两宋时期,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在丝织品、制瓷业、造船业等方面,请大家各举一例?
生 :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师 :好,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第58页,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宋代,你会选择什么项目来经营?(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你喜欢生活的时代,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生: 我可以在杭州开间杂货铺,因为杭州人很多,需求也会很多,而且开间杂货铺不需要大量的投资,我也可以很快地收回成本。
生: 我可以经营瓦市,杭州人口超过了百万,有早市和晚市,我可以经营一些娱乐项目。
生:我可以开一个钱庄。杭州城那么繁华,我可以开间类似于银行的机构。
师:宋朝有些大城市
生:东京、临安
师:宋城市与唐城市对比。
生:宋城市更城市更有商业氛围。
师:为了交易方面出现了纸币,讨论纸币的优点。
生:分组讨论
师:核对课堂训练单选题并提问
师:材料题讲解。
生 :学生认真核对答案并有意识地记忆。
师 :课堂小结:
1、宋朝农业发展
2、宋朝手工业发展。
3、宋朝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