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9 18:49:4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学实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导入】
问题导入:
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巨变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总结】
教师总结:第三次历史巨变涉及到一个伟大的人物:邓小平。出示人物图象: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什么我们对他有那么高的评价的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
第14 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通过创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复习内容】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改革开放
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多媒体】
投影本课学习目标。
【多媒体】
投影问题导学共有9个问题,由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10分钟)
教师问学生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大部分学生回答:新中国对外开放和近代被迫对外开放有何区别?没有解决。(留待讲课中解决)
【多媒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点。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影响)
以上知识点由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性质是什么?拓展延伸:(1)归纳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2)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3)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请写出时间及内容?
2、中共十二大(时间、内容)
3 、中共十三大(时间、内容)
4、南方谈话(背景、内容、 意义)
5、中共十四大、十五大
以上知识点由学生解决,老师加以解释以及展示图片,让学生加深理解。得出结论: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过渡】
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哪一样政策?
学生回答:改革开放。
【多媒体】
二、改革开放
提问:改革就是要改掉革除那些阻碍经济发展的旧的体制和旧的生产关系,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首先从哪里着手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当时阻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当时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你应对的策略又是什么?
1、 对内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
A、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老师的解释让学生理解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点出这次的改革实质又是一次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拓展延伸:中国建国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几次,分别是什么)?
【过渡】
我们国家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包括平反刘少奇等人的冤假错案,完善立法先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6部法律。这个问题作为基础知识掌握即可。(由学生自己看书解决)
2、对外开放(目的、过程、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的知识点包括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阅读《早期开放地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形成过程。这部分基础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把学生变成先生,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提问】
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与20世纪80年中国
政府在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开放了一系列城市有何本质区别?(本题也是在问题导学中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史的列强侵华史中签订的一系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去思考:从开放的背景、目的、作用、社会性质等。
【总结】
本讲主要讲了两部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改革开放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200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30年前的这次大讨论否定的是( )
A.江青反革命集团 B.林彪反革命集团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2、从“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你会联想到(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七大”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源于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最主要是指 (  )
A、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B、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C、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D、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
5、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两会”期间赋词一首:“小岗村头,土地承包,石破天惊。看天南地北,春风到处,人欢马跃,妇孺躬耕……”。词中赞美了(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有企业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春联往往折射着社会的风貌。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春联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是由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实行人民公社化 D、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安徽、四川的农村中展开,当时农村流行这样一首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体现的经济体制是( )
A、农业合作化 B、土地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二、材料题
8、请你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问题(本题7分)
材料一: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材料二:如右图
(1)根据材料一,请简要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分)
(2)材料二是哪位伟人?他有众多名言,请任意写出他其中的一句名言。(1分)
(3)自主天地A: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评价这位伟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丰功伟绩。(1分)
(4)自主天地B: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法治建设等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你结合所学所知,至少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6 项成就。(2分)
9、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回眸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先后作出过重大调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1)列举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农村开展的重要运动。(2分
(2)1978年,在我国什么地方率先出现搞“包产到户”的典型?随后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3分)
(3)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6张PPT)
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巨变分别是什么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第14讲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考纲要求:
考纲解读:
本讲历来是中考的重头戏,一般考查题型为选择题、识图题、材料题。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问题导学
自主学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伟大意义?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4、我国首批经济特区是哪几个?
5、新中国对外开放和近代被迫对外开放有何区别?
6、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是什么?
7、我国在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都有哪些新的做法?
8、邓小平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9、简要说说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14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时间、地点、内容、 历史意义)
2、中共十二大(时间、内容)
4、南方谈话(背景、内容、 意义)
5、中共十四大、十五大
3 、中共十三大(时间、内容)
二、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政治体制改革(内容)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2、对外开放(目的、过程、开放格局)
课堂练习
历史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北京 1978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思想上:
经济上:
组织上: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归纳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2、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3、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请写出时间及内容?
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
第二步: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伟大的改革开发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党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的,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
问题: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姓“资”姓“社”等问题
解决:
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面对姓“资”姓“社”问题,邓小平进行南巡讲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胆子要更大些,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①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回答了我国姓“资”姓“社”问题
④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巡.
中共十四大召开(1992年)
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中共十四大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改革就是要改掉革除那些阻碍经济发展的旧的体制和旧的生产关系,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首先从哪里着手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当时阻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当时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
你应对的策略又是什么?
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强调公有
农民缺乏生产的主动权
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一大二公三平均,
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拥有自主生产权、多劳多得
农民多劳多得,生产积极性高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主要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主要原因:劳动者缺乏积极性
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冒极大危险,自发实行了一包到底的责任制
生产队社员正在领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同书
改革开放后的安徽农村小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图为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中国建国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几次,分别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存在问题
1、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
2、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企业自主权较少
3、责任不明,企业缺乏活力.
4、分配上吃大锅饭
1.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政企分开,实行厂长负责制
实行经营责任制,自负盈亏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国企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
城市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
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中外合资
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
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的新格局
1979年 广东、福建两省的特殊政策
1980年 设置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4年 沿海开放城市: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
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 南三角洲 以及环渤海地区。
1988年 海南全省成为经济特区
1991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沿海
内地
1980年,正式确定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厦漳泉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不久,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全省成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
①前者严重践踏了我国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原则; ②前者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后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③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属于中国政府自主行为。④前者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与20世纪80年中国政府在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开放了一系列城市有何本质区别
1、200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座谈会。30年前的这次大讨论否定的是( )
A.江青反革命集团 B.林彪反革命集团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2、从“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你会联想到(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七大”
D
C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源于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最主要是指 (  )
A、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B、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C、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D、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
B
A
5、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两会”期间赋词一首:“小岗村头,土地承包,石破天惊。看天南地北,春风到处,人欢马跃,妇孺躬耕……”。词中赞美了(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有企业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春联往往折射着社会的风貌。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春联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是由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实行人民公社化 D、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D
D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安徽、四川的农村中展开,当时农村流行这样一首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体现的经济体制是( )
A、农业合作化 B、土地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C
8、请你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问题(本题7分)
材料一: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材料二:如右图
(1)根据材料一,请简要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分)
(2)材料二是哪位伟人?他有众多名言,请任意写出他其中的一句名言。(1分)
伟人人名和伟人名言都必须正确方可得分。 ①伟人:邓小平; ②名言:A发展才是硬道理B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C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要大胆的试,大胆的创。
①这次会议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自主天地A: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评价这位伟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丰功伟绩。(1分)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人
①如政治方面:香港、澳门回归等;②经济方面: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等③科技方面:生物工程、“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往返成功等
(4)自主天地B: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法治建设等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你结合所学所知,至少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6 项成就。(2分)
9、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回眸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先后作出过重大调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1)列举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农村开展的重要运动。(2分)
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全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
农业是基础,涉及国计民生;中央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政策等。(2分。其它符合题意、言之成理的答案同等给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
(3)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2分)
(2)1978年,在我国什么地方率先出现搞“包产到户”的典型?随后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3分)
①安徽凤阳小岗村(1分);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4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一、整体分析:
1.初三的学生经过初二的学习,对本讲的内容已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理论的理解及情感上的认识,依然存在欠缺。
2.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初步具有了理解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能发表不同的意见,勇于展现自我。教师应该给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整体上去宏观把握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形成主干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具体分析
1、 学习方式: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师提供的问题导学,通过交互式讨论,观察图片,阅读材料等自主学习,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2、 学习任务:
①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②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③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④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三的一节复习课: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邓小平理论”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针对这么多的内容,为此,我把所有内容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包括内容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包括内容有: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复习课的整体思路是:围绕复习主线,在每个知识点的复习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层层展开,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对本单元的整体知识结构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背景、内容、影响;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南方谈话、十五大的内容。 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目的、内容;对内改革的内容及对外开放的内容。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处理方法:
首先采取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先在总体上对课文内容作介绍,让学生对整体结构有一个了解,再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述,通过质疑法和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总结。其次,利用图片或电影片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掌握邓小平在党的各次大会上的重要发言,以此归纳邓小平的活动,来突破重点。
难点:
本课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难点是难于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处理方法:
抓住本课重点知识的教学,在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使学生总结出“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找到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关键点,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难点教学。
【教学方法】
1.图片法:创设情境,直观生动的再现历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宏伟的历史场景,加深理解。
2.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课关键知识点紧密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材料分析法:材料既是基础知识,又是典型史料,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广阔空间。精选材料,扎实基础,选择少而精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课课程课时有限性与内容广泛性的矛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 学 过 程 教学意图
提问导入 【提问】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巨变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教师总结:第三次历史巨变涉及到一个伟大的人物:邓小平。出示人物图象: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什么我们对他有那么高的评价的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第14 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学生能明白先进的人物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么邓小平理论又是怎样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个理论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去思考、学习。
复习内容 【多媒体】投影本课学习目标。【多媒体】投影问题导学共有9个问题,由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问学生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大部分学生回答:新中国对外开放和近代被迫对外开放有何区别?没有解决。(留待讲课中解决)【多媒体】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点。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影响)以上知识点由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性质是什么?拓展延伸:(1)归纳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2)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3)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请写出时间及内容?2、中共十二大(时间、内容)3 、中共十三大(时间、内容)4、南方谈话(背景、内容、 意义)5、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以上知识点由学生解决,老师加以解释以及展示图片,让学生加深理解。得出结论: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渡】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哪一样政策?学生回答:改革开放。【多媒体】二、改革开放提问:改革就是要改掉革除那些阻碍经济发展的旧的体制和旧的生产关系,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首先从哪里着手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当时阻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当时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你应对的策略又是什么?1、 对内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A、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老师的解释让学生理解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点出这次的改革实质又是一次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拓展延伸:中国建国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几次,分别是什么)?【过渡】我们国家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包括平反刘少奇等人的冤假错案,完善立法先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6部法律。这个问题作为基础知识掌握即可。(由学生自己看书解决) 2、对外开放(目的、过程、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知识点包括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阅读《早期开放地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形成过程。这部分基础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把学生变成先生,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进行补充。【提问】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与20世纪80年中国政府在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开放了一系列城市有何本质区别?(本题也是在问题导学中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史的列强侵华史中签订的一系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去思考:从开放的背景、目的、作用、社会性质等。 培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在书本上能快速找答案,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及时在课堂上完成背诵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把零散的知识形成主干知识。通过展示图片、资料,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自己是国家领导人,自己会怎样做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把零散的知识形成主干知识。分小组进行讨论,既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
归纳小结 巩固小结(板书提纲) 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宏观的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 精选七道中考选择题及二道材料题 及时巩固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第14讲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十一届三全会(背景、时间、地点、内容、 历史意义)
2、十二大(时间、内容)
3 、十三大(时间、内容)
4、南方谈话(背景、内容、 意义)
5、十四大、十五大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
对内改革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二、改革开放 政治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目的、过程、开放格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4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反思
本讲是针对初三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节复习课,包括“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课时内容,相当于是一个专题。根据初三中考考纲要求这一讲的考查知识点多,并且本讲历来是中考的重头戏,涉及各种题型,但是我们只能把三课时的内容压缩为一节课完成。复习课内容多,要达到的目标多,且基本上都在课标要求之内,那么,这样的复习课的教学重点如何确定呢?重点太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就是本节课容量大,一节课完成有些紧,如果非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哪个环节可以瘦身?如何设计高效、实用的专题复习课,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为了引起大家广泛的讨论,所以,我准备了这个案例。
一、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以教师的归纳提示引导点拨为辅。学法渗透贯穿始终。
2.复习突出单元重点,知识渐次出现、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环节层层相扣,呈阶梯状呈现。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和轻松的课堂气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4.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变换思维训练等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领悟所学知识,实现有效高效复习。
二、学情分析
1.初三的学生经过初二的学习,对本讲的内容已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这个大专题知识网络的构建、理论的理解及情感上的认识,依然存在欠缺。
2.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初步具有了理解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能发表不同的意见,勇于展现自我。教师应该给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整体上去宏观把握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形成主干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课时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重点内容包括:1、十一届三中全会;2、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本单元的难点理论性比较高,单靠几节课使学生掌握不太现实,在处理难点时主要依靠学生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归纳有关的知识,提示思考的角度,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理解这些难点问题提供帮助。为此,我把这节复习课的主线设计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改革开放”两部分内容。复习课的整体思路是:围绕复习主线,在每个知识点的复习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层层展开,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对本单元的整体知识结构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四、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达到查漏补缺、知识系统、温故知新目的。
2.通过学案导航,自主复习,知识提升,图片解说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3.通过单元复习,从整体上进一步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处理方法:
首先采取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先在总体上对课文内容作介绍,让学生对整体结构有一个了解,再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述,通过质疑法和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总结。其次,利用图片或电影片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掌握邓小平在党的各次大会上的重要发言,以此归纳邓小平的活动,来突破重点。
难点:
本课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难点是难于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处理方法:
抓住本课重点知识的教学,在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使学生总结出“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找到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关键点,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难点教学。
六、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七、反思
这节课需要复习的问题较多,所以在设计导入时做到开门见山,直接以问题的形式切入正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提出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巨变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引出一个人物来导入本讲。
复习课的整体思路是:围绕复习主线,在每个知识点的复习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层层展开,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对本单元的整体知识结构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下面是我教学上的几点成功与不足:
1、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本单元在知识点上共有六大考点,每个考点有很多点个知识点,如果一下子让学生将六个考点全部掌握,学生一定会有为难情绪,影响学习效率。于是,我把六大考点整合二大考点:第一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是改革开放。这样就简化了知识点,让学生清晰的掌握本讲的线索。根据本讲的内容,设计了【自主学习:导学问题】、【师生共同回顾知识点】、针对重点问题,设计了【拓展延伸】、【课堂练习】对学生复习的知识有了针对性的训练、检测,这样,对复习的效果,学生自己有数,教师也了如指掌。
  2、提纲式记忆,事半功倍。
根据学生已经在初二学习过此知识点,并且本班的学生素质比较好,所以设计了导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哪里出现问题记下来,师生共同完成。我对一些内容比较多的大题目,每个要点都将最关键的词语或提示语提炼出来,支撑起这个问题的骨架,学生只要记住这几个关键词或提示语,就会将整个问题的内容迅速记住,这样答题就有了方向性,不至于南辕北辙,所答非所问。就是里面的具体内容忘记了,靠着学生九年的知识储备,依照提纲,也会答个八九不离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提纲式记忆法,是在短时间内提高记忆效率的一个捷径。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例如问题:(1)归纳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2)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3)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请写出时间及内容?把横向、纵向相关的知识点都进行归纳,打开学生狭窄的思维范围。
4、围绕中考典例精析。
我结合中考、社会时政热点,精心设计了课堂练习,着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分析、理解,并且提高做题能力。
5、导学问题,自主学习。
先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互助学习,先让学生互助,再进行重点讲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让学生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样有的放矢,放的适时,收的适度。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在时间的安排上还不够科学、合理,学生合作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引导、深化等。
我觉得,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尤其是九年级学生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有了一定发展,具有相关知识与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一堂有实效的课,教师要用心在备课的环节要下足工夫,这样各个教学环节才能顺利进行。
只要我们用“心”做好教育上的每一件事,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的智慧就会每时每刻在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迸发出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4讲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写在相对应的表格里。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召开,假如请你为邓小平同志拟一份发言提纲,下列所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
2、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事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计划和设想
3、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被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我国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表明
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B、这各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壮况相适应
C、这各责任制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唯一途径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实现不了
5.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次关于什么问题的讨论
A.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B.真理标准
C.是否以阶级斗争为纲 D.市场经济是姓社姓资
6.下列哪些历史事件对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百家争鸣②新文化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著名史学家胡绳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史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字的含义是
①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⑤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9.下列有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相同点阐述错误的是
A.建国后召开的党的会议 B.重视经济,都大力发展生产力
C.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D.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10.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这三次巨变指的是
①辛亥革命②五四运动③抗战胜利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⑤改革开放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1.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1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诞生在这一时期的法律文献有
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④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A.①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3.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党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14.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1980年,我国在广东建立的经济特区有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在沿海开放城市中,已发展成为国际化金融中心的是
A.珠海经济特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 D.厦门经济特区
17.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8.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是
A.互相对立B.互为条件,互为补充C.完全一致 D.大同小异
19.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下列哪些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变化
①不可同日而语②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③翻天覆地④闭门造车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1.在有关桥的图片资料中能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的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2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探索民族独立和富强之路。但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你认为邓小平走的是什么路
A.阶级斗争之路B.照搬苏联经验之路C.学习日本之路  D.走自己的路
23.“……从1861年至今,34年的自强,16年的变法,67年的革命,21年的改革,中国走向近代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这句话中包含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民主主义革命⑤改革开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4、1993年底,工厂要和港商合资成立股份公司,这一事件是
A、资本主义公私合营B、国有企业的破坏
C、外资独资商业的改革D、国有企业的改革
25、现代中国的“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相比,根本区别地于
A、主观意愿不同B、客观效果不同C、长期影响不同D、开放地区不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填入相对应的表格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材料题(26题6分,27题9分,28题12分,共25分)
2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请列举中国共产党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作出的贡献,并比较这些创新的思想理论的共同点。 (4分)

27.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请列举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改革事件并简要阐明其影响(各举一例):(共9分)
古代:

近代:

现代:
28.王亮同学是一位歌迷,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三首歌曲的部分歌词:(共12分)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共产党像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 哪里人民得解放……
──《东方红》
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天的故事》
(1)材料一中所唱到的让我们“当家作主站起来”、“富起来”、“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3分)

(2)材料二、三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2分)?其主要历史业绩各有哪些?(至少各写出两例,4分)


(3)好的歌曲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通过以上分析,请分别写出这三首歌曲的创作背景。(3分)


(4)你还能帮助王亮同学搜集到有着浓厚时代特征的歌曲吗?(请至少写出一首并注明其创作背景,2分)
第14讲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BB 6——CBBBB 11——15CCBDC
16——20CDBAB 21——25CDDAA
二、材料题:
26、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2分)
共同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等。(2分)
27.古代: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等。(3分)
近代:戊戌变法,传播了维新变法思想等(3分)
现代:改革开放,使中国富强起来等(3分)
28.(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3分)(2)毛泽东:创立毛泽东思想、领导建立新中国等;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4分)(3)新民主主义革命:《东方红》;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3分)(4)抗日战争:《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2分)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