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2构成物质的微粒1-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A.A B.B C.C D.D
2.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有单质生成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C.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有8种物质 D.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3.根据分子的相关性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
C.热胀冷缩——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D.一滴水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4.宏观事实用微观解释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6000L氧气通过加压能装入40L的钢瓶中——氧分子变小了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5.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6.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
A.过氧化氢分解制氧--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B.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9000L石油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增大压强可使分子变小
D.一般情况下,氢气可燃,氮气不可燃--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7.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独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食物腐败,是因为分子发生了改变
B.氧气和水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C.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8.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下面有关微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物质三种状态间的转化说明分子的大小可以改变
9.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液态水凝固成冰,所占体积变大 分子变大
C 湿衣服在晴天比在阴天干得快 晴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率快
D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10.化学教会我们从微观角度去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生活中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春天公园里柳絮粉飞,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氮气不如氧气活泼,说明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
D.一滴水大约有1.6×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11.王安石在《咏梅》中写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暗香来”表明
A.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 B.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2.已知:盐酸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下图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分子不停地运动
C.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该实验为化学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3.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回答:
①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______________。
②“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氢气和液氢的化学性质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水银温度计能测量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利用空气中的成分填空:
①充入食品包装袋可以防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电光源的是___________。
14.2005年6月5日是第三十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5年的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让世界充满生机”。作为地球村的村民请你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空气提出你的建议:___________。(与化学知识有关,答两点)
15.已知一个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质量为a kg,一个R原子的质量为b kg,则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下同),若R原子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2,则R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
16.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1)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关系如图甲所示,图中①处应填______,②可以是_____(举一例即可)。
(2)兴趣小组的一位同学给全班同学表演了一个魔术节目,道具如图乙所示。
①该节目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大烧杯中出现了一株美丽的“铁树”。
②从上述现象可以得出分子的一个性质,该性质不能解释的现象是______(填字母)。
A.固体的溶解B.气体的扩散C.物质的热胀冷缩D.液体的挥发
17.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如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停止。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___________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使氧气充分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正确;
B、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故选项正确;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使人闻到香味,故选项正确;
D、分子间存在着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所以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故选项错误。
故选D。
2.B
【详解】
A、新生成的产物中没有新生成的单质,两个白球是为完全反应的反应物,不是产物,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符合题意;
C、反应物有两种,产物有两种,共4种,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产物中没有新的单质生成,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不符合题意;
B、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得到总体积小于20mL的液体,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不符合题意;
C、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符合题意;
D、一滴水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闻到毒品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6000L氧气通过加压能装入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但氧分子大小不变,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5.B
【详解】
A、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警犬通过辨别气味来发现被埋人员,与分子运动有关,故A选项正确;
B、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是水受热时温度升高,分子间距离变大,不是分子变大,故B选项错误;
C、水银属于金属,学名汞,汞由汞原子构成,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距离变大,故C选项正确;
D、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6.C
【详解】
A、过氧化氢制氧气,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和氧分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9000L石油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故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氢气可燃,氮气不可燃,是因为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
A、食物腐败有新的物质生成,分子发生了改变,正确。
B、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氧气和水是不同种分子,分子的构成不同,所以氧气和水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正确。
C、毒品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缉毒犬的鼻子被缉毒犬识别。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正确。
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原子受热时间隔变大,不是因为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错误。
故选D。
8.D
【详解】
A、电解水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故选项正确;
B、花香分子不断运动,在远处就能闻到花香,故选项正确;
C、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选项正确;
D、分子间有间隔,物质三种状态间的转化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不是分子大小改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D。
9.B
【详解】
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解释正确;
B、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液态水凝固成冰,所占体积变大,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没有变化,解释错误;
C、由于分子是运动,温度升高运动的速率加快,晴天比阴天温度高,所以,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解释正确;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加压时间隔变小,所以,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40L的钢瓶中,解释正确。
故选:B。
10.A
【详解】
A、春天公园里柳絮纷飞,柳絮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氮气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氮气不如氧气活泼,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D、一滴水大约有1.6×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11.C
【详解】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该实验能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此选项正确;
B、浓盐酸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氯化氢分子从烧杯中运动出来,溶于紫色石蕊溶液中,形成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该实验能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此选项正确;
C、该实验不能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此选项错误;
D、指示剂变色是化学变化,能说明该实验为化学变化,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2.D BC
【分析】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详解】
A中含有一种物质,该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B中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C中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D中含有一种物质,该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填:D; BC。
【点睛】
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13.
(1) 分子之间有间隔,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空隙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氢气和液氢都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 汞原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大
(2) 氮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分析】
(1)
①酒精是由乙醇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和水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彼此分子之间的空隙,所以混合后的体积要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和。②分子在不断运动,人在远处就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闻到花香。③氢气和液氢都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也相同。④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构成汞的原子之间的间隔也会逐渐变大,物质的体积就会变大;温度降低后,原子之间的间隔随之减小。
(2)
①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充入食品包装袋用于防腐。故填:氮气。②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故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③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电光源,故填:稀有气体。
14.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大力植树造林,减缓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答案合理均可)
15.12b/a 6b/a-1或(6b-a)/a
16.
(1) 离子 汞或铁等
(2) 脱脂棉团由白色变为红色 C
17.
(1)10
(2)P+O2P2O5
(3)装置漏气等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