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据此可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 B.加强社会主义联盟
C.维护巩固苏维埃政权 D.缓解经济危机打击
2.《赤都心史》是瞿秋白1921—1922年访苏期间所写的散文集,其中记载:“一女仆说她的兄弟在乡间耕地,今年春天收成或者还好,雨水若是不足那可没希望了。粮食年年政府收尽,乡间生活,也没有城里人说得这样好。我告诉她,今年实行课税法,不致于收尽粮食,很可以多下些种子。”瞿秋白的说法反映了当时苏俄(联) ( )
A.将土地收归国有,统一赋税 B.实行余粮征集制
C.征收粮食税 D.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约有75%的零售业,以及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但政府依然控制着所谓的经济‘制高点’:重工业、批发商业、银行业与运输业。”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苏俄(联) ( )
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B.进行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新宪法确立苏联模式
4.“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将土地当成是自家所有来使用,也允许他们根据市场价格进行产品交易……一些商人的商店在内战期间被国有化,他们现在可以重新管理商店,且政府允许开展小规模的私人制造产业。”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是 ( )
A.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做主 B.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经济恢复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联系起来 D.没有尊重经济规律
5.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名字。以下图示中“ ”处应该填写 ( )
A.苏俄 B.基辅罗斯 C.苏联 D.俄罗斯
6.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 )
A.消灭法西斯势力 B.推动经济发展
C.保卫苏维埃政权 D.争夺世界霸权
7.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全国各地互相竞赛,一些地方用武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集体化高潮中,消极怠工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不少农庄中,收获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0%~40%。下列对材料中农业集体化运动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 B.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
C.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D.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8.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 )
A.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说明苏联以发展农业为重
C.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D.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9.1927—1928年间,苏联实行非常措施收购粮食,一年收购的粮食也只有5亿普特左右;实现集体化之后,实行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仅1933年国家就收到11亿3千万普特粮食。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没有增加,而收购的粮食却成倍增加。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 ( )
A.农民积极自愿交售粮食以援建工业 B.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C.通过牺牲农业支撑国家的工业计划 D.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巩固了工农联盟
10.下面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说明苏联 (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现了工业化
C.完成农业集体化 D.发展模式僵化
11.下面是1929年苏联最高管理机关全体成员社会成分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 )
部门 联共(布)党员 工人 职员 农民 其他
苏联最高管理机关 76.0% 30.5% 18.0% 50.4% 1.1%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
C.高度集权体制已确立 D.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12.“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千米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某市的价格仍然是1卢布。”材料中的“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 (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仿效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
13.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做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
A.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效果 B.斯大林时期权力高度集中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4.“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落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判断,该材料 ( )
A.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完全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应该强调指出,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害的情况下取得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甚至连迁徙自由也受到牵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用超经济的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苏联工业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3分)
(2)据材料二,以农民为例,说明对材料一中“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害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句话的认识。(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并概括其特点。(3分)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C
2.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瞿秋白的说法反映了当时苏俄(联)征收粮食税。故选C。
3.A 4.C 5.C 6.C
7.D [解析] 农业集体化运动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故对材料中农业集体化运动解读不正确的是“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故选D。
8.C
9.C [解析] 在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发展工业,大力增加粮食收购数量,导致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材料表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通过牺牲农业支撑国家的工业计划。故选C。
10.B
11.D [解析] 材料为1929年苏联最高管理机关全体成员社会成分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联共(布)党员占总人数的76.0%,工人和农民占总人数的80.9%。故选D。
12.C [解析] 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地一粒纽扣的价格都是1卢布,说明苏联政府对商品价格进行管控,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3.D [解析] 材料中“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体现了苏联重工业发达;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买面包,说明苏联农业和轻工业落后,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选D。
14.C
15.(1)原因: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积极影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或逐步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运动开展过程中,限制了农民的自由,忽视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或剥夺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3)1936年新宪法的公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