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纹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适合纹样》是浙江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第九册第七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适合纹样,感悟适合纹样的美丽,并尝试设计适合纹样。教材的前几课也都是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本课教学内容——纹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贴近学生生活,是继学生感悟生活之后的提升,创作生活中的美丽。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纹样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并知道纹样有规律的重复排列表现了美术的节奏美、韵律美;同时,学生能够用点线面设计出简单的纹样。另外,学生的直观思维占主要,教学设计越贴近生活、学生越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观察、探究、尝试和绘画等手段,让学生感受适合纹样的艺术文化,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及构成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探究、尝试、设计学习,掌握适合纹样基本的设计方法。运用变形、分割、添加
情感与价值:通过欣赏,了解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培养对美的感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探究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运用简练的线条概括花卉的特征、变形、分割、添画、上色的方法设计适合纹样。
教学难点:
1、图案的外形与图案的内容的适用性。
2、纹样设计时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统一性、均衡性与整体性。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范例(多种)、布袋、红蓝油性记号笔。
学生用具:布袋、红、蓝油性记号笔。
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中国的适合纹样
一、导入课题
【追溯历史*感知纹样的美丽】
思考:在欣赏时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去观察,视频中都有哪些图案,是你见过或没见过的?
生答:(略)
过渡语: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运用这些(几何、动物、植物、花卉、人物)来装饰。每个时期都有自己流行的纹样,其中有一种纹样被称之为“适合纹样”。
导入课题:适合纹样
二、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探究纹样的特征】
1、认识纹样的特征
过渡语:什么叫适合纹样?
教师小结:“图案设计在一定的形状之中,即使去掉了边框,也能显现出原来的形状,这样的图案被称为适合纹样。”
2、了解设计规律
过渡语:这一定的形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等。
提问1:通过同学们课前的学习,你对适合纹样认识多少?
提问2:适合纹样都有什么形式?
板书展示(图片):对称式、向心式、离心式、旋转式、均衡式。
提问3:他们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
3、分析构成特征
对称式:上下或左右纹样相同,色彩也相同,我们称它为对称式。
向心、离心、旋转式:都是以一个中心为基础,向中心点靠拢,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围绕中心旋转。
均衡式(重点分析):
(1) 课件展示均衡式纹样(两张图片对比),发现什么不同?
(2) 画面出现不饱满,给人一种重心不平衡的视觉。
(3) 所以我们需要添加元素,在主体纹样之外,以求得平衡、适合。
三、【示范引领*学习纹样的设计】
过渡语:如何设计适合纹样(课件展示设计步骤)
1、设计步骤
A选择外形
B确定样式
C确定主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以花卉为题材设计适合纹样。
2、元素变化(实物—概括—变化)
过渡语:花作为设计素材,我要先改变它,用线勾画出它的造型,然后进行变化提升。
白板示范:实物花卉——概括造型(线)——变化提升(点线面)。之后展示4—5种的花卉变化过程及结果。
过渡语:有了元素,根据样式的特征,就能设计出我们想要的纹样(对称、离心、向心、旋转)。
3、播放微课(均衡式适合纹样的设计)
过渡语:均衡式该如何设计,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视频,观察老师都用了什么方法?
微课步骤解说:设计时可以以搭架子的方式,先分割画面,后添画;或者是先画后分割,根据画面的需要再添加元素进行装饰,最后进行大色块涂色。
板书:分割、添画
4、欣赏作品,拓展设计思维(课件展示)
欣赏图片:拓展学生在元素变化及构成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体验*尝试纹样的创作】
作业要求:
1、运用简练的线条概括花卉的造型。
2、以分割、添画、排列等方法设计适合纹样。
3、用中国风、青花瓷的风格进行创作。
五、【作品展示*分享学习的成果】
1、学会题材元素变化。
2、学会一种纹样设计。
3、画面和谐、富有美感
六、【课后拓展*品味生活的艺术】
几千年以前古人就已经把纹样应用到陶器上,在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也学会了纹样设计来装饰布袋。在我们的生活中,为自己的生活添加艺术的气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艺术品味。
对称式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适合纹样向心式 几何离心式 动物 题材 植物 人物旋转式 均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