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枫桥夜泊》。
【教学重点】
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你们仔细看看下面这幅画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有什么感觉?)看,在同学们眼中这是不寻常的景色。
师:而在诗人张继眼中,这样的景色就是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师:泊这个字还是这节课要求我们会写的字,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这样才能方正美观。(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诗题。 再读。(大屏幕出示:古诗)
二 初读古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
师:不错!谁还想读 (读得字正腔圆)谁还能像她这样读?
师:(真好听)。读出了诗的节奏和韵律。 能不能再给大家读一遍。有韵味!
师:下面让我们合作着读一读好吗?我读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注意听老师读的节奏和韵律.
师:哎!味道出来了。交换一下,再来一次,你们读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注意听后面的节奏和韵律师:嗯,味道更浓了!下面让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 研读古诗
1、初感诗文
师:你看,这样读,我们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着读着,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谁来说一说?)
师:(不着急,快速默读古诗,圈出诗中的景物。谁来说一说?)
2.逐层近愁
(1)月落
师:同学们,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读着读着,这些映入眼帘的景物,就构成了我们脑海中的一组画面。诗中写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古往今来,人们总喜欢在诗句中写到月亮,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月亮的古诗句,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师:大家搜集的诗句中都有一种共同的景物,那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在他们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你知道吗?
师:是啊!在中国诗人眼中,明月就是团圆!就是美满!就是故乡!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节。而此时此刻,张继远离家乡,当他看到天上的月亮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
师:是啊!虽然那只是一弯小小的月牙,但也足以勾起他的无眠。指生:月落......
师:月圆人团圆,月缺人离散......
师:同是故乡月,月落怎能眠。......
师:思乡不见月,孤舟难以眠......1+齐(课件同上)
(2)生活
师:所谓“诗为心声,词乃情物”张继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让我们不得不想起他所生活的战乱时代。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再读下面这些诗句又会有什么感受呢?:(诗句一人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杜甫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王维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李白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
师:可见在当时的战乱之中,诗人们虽然颠沛流离,但仍心系国安。而此时的张继也一路逃亡,来到枫桥。虽然飘零江南,但仍惦念北方战事,他在这一时期里所做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学习单,借助注释,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看看哪句诗表达了作者心系战事,忧国忧民的深切爱国情怀。
师:谁来说一说,哪句诗可以看出?
师:此时的张继,作为一个因避战乱而漂泊他乡的游子,在这姑苏城外枫桥边的漫长黑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会想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请各小组汇报员来汇报。
师:他会想些什么呢?师:是啊!当所有的思绪都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这份感受浓缩成诗中的一个字,那就是——“愁”。
师:此时的张继,虽有才华,但报国无门,虽中进士但又落选,抱负无处施展,才能无人赏识,无法为国分忧,在这风光胜似天堂的江南水乡,看到月落他乡,触景生情,内心增添了更多忧愁,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他的心中到底在愁什么?不着急,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师:这愁,也许是最多的愁...(生读)这愁,也许是最难解的愁......这愁,可能是最孤独的愁......这愁也可能是最思乡的愁......课件: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师:请将你的感受送到这首诗中,谁再来?4+齐 (
乌啼钟声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看到月落,(板书)还看到了什么?师:(枫树:板书)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秋风吹过,江边的枫树怎样——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
师: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渔火:板书)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想像当中看到的渔火,你想到了哪个词?是啊!在漆黑的夜里,这星星点点的渔火更加增添了夜的孤寂。
师:同学们,在张继笔下,江枫、渔火、月落这些都是什么描写?景物中的静态描写,(板书:静态)让我们走近了《枫桥夜泊》,其实这首诗中还有动态描写(板书),你发现了吗?(在这静静的夜里,他又听到了什么?)(对,还有)
师: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了关于乌鸦的古诗句以及意思,谁来读一读?(嗯,不错,好)师:搜集了这么多,那你们知道乌鸦在古诗中的寓意吗?我们来看。(课件:乌鸦全身黑色,唐代开始被视为一种不祥的鸟,因它经常出没在坟头,叫声难听,在古诗词中常与败落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
师:是啊!本来就月落他乡,乡思,国愁,一起涌上心头,现在又听到乌鸦这种不祥之鸟的凄厉嘶叫,心情又会怎样呢?@......请你读出这种......。2生@(他的心情又如何呢?)读出这种......。2生 @ 把感受送到诗中,一起来。(课件同上)
师: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钟声)
师:是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听那钟声仿佛正在耳边回响,一声!一声!又一声!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于是,自张继之后,自《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师: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寒山寺的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师:八百多年过去了,这寒山寺的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这寒山寺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于是,在这个没有明月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念之情寄托给了钟声!指生,(全诗)他多么希望这悠扬的钟声能够穿过高山,穿过江河,穿过平原,飘荡在家乡的上空。指生,这钟声不仅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声声呐喊!一起来
师:同学们,这种静与动,虚与实的有机结合,将国家安危和个人乡愁紧紧串联起来,以动衬静,创造出了情景交融、扣人心弦的艺术境界,让我们走进了张继的内心。这就是千百年来《枫桥夜泊》久唱不衰的魅力所在。读!(板书:以动衬静)
师:当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念道......@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3背+齐+师吟诵此时的张继情不自禁......(音乐响起,教师吟诵全诗)
四 揭示写法
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情趣,一草一木总关情,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很多古诗中也有呈现。比如《山居秋暝》,比如《长相思》,再比如......。 这里面,不仅藏着巧妙的写作手法,还藏着作者浓浓的深情,课下请同学们走进诗词的浩瀚海洋,继续搜集,继续阅读,继续领略诗词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