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物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物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11 13:1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江都区2021-2022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1、以下四种运动中,哪种运动的位移的大小最大(  )
A. 物体先向东运动了4 m,接着再向南运动了3 m
B. 物体先向东运动了8 m,接着再向西运动了4 m
C. 物体向北运动了2 s,每秒通过3 m的路程
D. 物体沿着半径为2 m的圆轨道运动了圈
2、如图所示,一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个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斜面的底端沿斜面向上运动。在物块沿斜面上滑过程中,关于物块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块处于超重状态 B. 物块受到4个力的作用
C. 物块受到沿斜面向上的动力的作用 D. 物块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的作用
第2题 第3题
3、如图,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图中1、2、3、4、5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为d。 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 小球在位置“1”的速度为
C. 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 D. 小球在位置“4”的速度为
4、一做直线运动的质点的v2-x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关于其运动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质点的初速度为4 m/s B.该质点的加速度为5 m/s2
C.该质点2 s末的速度为5 m/s D.该质点第3 s内的位移为8.25 m
第4题 第5题
5、一物体受到三个共面共点力F1、F2、F3的作用,三力的矢量关系如图所示(小方格边长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力的合力有最大值F1+F2+F3,方向不确定
B.三力的合力有唯一值3F3,方向与F3同向
C.三力的合力有唯一值2F3,方向与F3同向
D.由题给条件无法求合力大小
6、如图所示,竖立在水平面上的轻弹簧下端固定,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顶端(球与弹簧不连接),用力向下压球使弹簧被压缩,松手后小球被弹起,脱离弹簧后小球还能继续向上运动直到速度为零.从小球开始运动到第一次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脱离弹簧前小球的合力始终竖直向上 B. 在脱离弹簧前小球的合力先减小后增大
C. 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恒定 D. 脱离弹簧时小球的速度最大
第6题 第7题
7、如图,两物块P、Q置于水平地面上,其质量分别为m、2m,两者之间用水平轻绳连接。两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现对Q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使两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轻绳的张力大小为(  )
A. B. C. D.
8、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m1=1 kg、m2=4 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秤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F1=30 N、F2=20 N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m1、m2上,则达到稳定状态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秤的示数是25 N B.弹簧秤的示数是50 N
C.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m2的加速度大小为7 m/s2
D.在突然撤去F1的瞬间,m1的加速度大小为13 m/s2
第8题 第9题
9、如图所示,MON是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直角支架,小球p和q通过一根轻绳连接且它们都套在支架上。对p球施加一个沿ON杆水平向右的拉力F,使q球缓慢上升,则此过程中(  )
A. 力F增大 B. 力F减小
C. p球受到的支持力增大 D. p球受到的支持力减小
10、如图所示,一滑块以5 m/s的速度从固定斜面底端O点冲上斜面,经时间t1到达A点时的速度为3 m/s,再经时间t2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A间的距离与A、B间的距离之比为16∶9
B.O、A间的距离与A、B间的距离之比为3∶5
C.t1与t2之比为3∶5 D.t1与t2之比为3∶2
第10题 第11题
11、如图所示为杂技“顶竿”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扛一质量为M的竖直竹竿,竿上有一质量为m的人可以看成质点,当此人沿着竖直竿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时,竿对地面上的人的压力大小为(  )
A.(M+m)g+ma B.(M+m)g-ma C.(M+m)g D.(M-m)g
12、如图甲,MN是倾角θ=37°传送带的两个端点,一个质量m=5kg的物块(可看作质点),以4m/s的初速度自M点沿传送带向下运动。物块运动过程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取g=10m/s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块距M点的最远距离是5m B.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9
C.物块在第7.5s时回到M点 D.传送带的长度至少为m
二、实验题:
13、某课外兴趣小组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步骤如下:
(1)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悬挂一重物M,记下重物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2)将贴有白纸的木板竖直放置,三个细线套一端共系于一个结点,另一端分别系于弹簧测力计A、B和重物M上,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手持测力计B的端拉动细线,使结点静止于O点,如图所示。记录下O点位置、两个测力计示数FA、FB及_____。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只为_____N.
(3)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F、、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F’的图示,若________,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
(4)本实验中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5)关于本实验,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_.
A.三根细线必须等长 B.要使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非常接近
C.每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B始终保持水平 D.使弹簧测力计、细线都位于竖直平面内
1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1)某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的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不需要和不正确的是________。
①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的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
②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在塑料小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能匀速滑动
③每次改变拉小车的拉力后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④实验中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⑤实验中应先放小车,然后再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⑤
(2)本实验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某组同学实验得出数据,画出a-F图像如图所示,那么该组同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
A.实验中摩擦力没有平衡 B.实验中摩擦力平衡过度
C.实验中绳子拉力方向没有跟平板平行 D.实验中小车质量发生变化
(4)实验中,得到一条打点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则打点计时器打下F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F=_____m/s,小车加速度a=______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实际上,在砝码的重力越来越大时,小车的加速度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将趋近于某一极限值,此极限值为________ m/s2.
三、解答题:
15、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v0=8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决定前去追赶。经2.5 s,警车发动起来,以加速度a=2 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试问:
(1)警车发动完成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违章的货车?
(2)在警车追上货车之前,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大?
(3)若该公路限速16m/s,则警车发动完成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违章的货车?
16、观光旅游、科学考察经常利用热气球,保证热气球的安全就十分重要.科研人员进行科学考察时,气球、座舱、压舱物和科研人员的总质量为M=800kg,在空中停留一段时间后,由于某种故障,气球受到的空气浮力减小,当科研人员发现气球在竖直下降时,气球速度为v0=2m/s,此时开始计时经过t0=4s时间,气球匀加速下降了h1=16m,科研人员立即抛掉一些压舱物,使气球匀速下降.不考虑气球由于运动而受到的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气球加速下降阶段的加速度大小a.
(2)抛掉的压舱物的质量m是多大?
(3)抛掉一些压舱物后,气球经过时间t=5s,气球下降的高度是多大?
17、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相距s=2m,工件(可以看作质点)与传送带间的滑动摩擦因数μ=0.1.(g=10m/s2)问:
(1)若传送带不转动,要使工件达到B端,工件水平滑上A端瞬时速度至少多大?
(2)若传送带以v=1m/s的速度顺时针匀速转动,将工件轻轻放于传送带A端,则工件由A端被传送到B端所用时间为多少?
18、质量为M的木楔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当一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斜面上时恰好能匀速下滑,如果用与斜面成α角的力F拉着木块匀速上升,如图所示,求:
(1)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拉力F与斜面的夹角α多大时,拉力F最小,拉力F的最小值是多少;
(3)此时木楔对水平面的摩擦力是多少.
参考答案:
CDCD BBDC AABA
13、画出两细线的方向 2.70 F与Fˊ在一条直线上 B D
14、B C B 0.71 0.80 9.8
15、(1)10 s;(2)36 m;(3)10.5s
16、(1)1 m/s2;(2)80 kg;(3) 30 m
17、(1) 2m/s (2)2.5s
18、(1) μ=tanθ (2) Fmin=mgsin2θ (3) fM=Fcos(α+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