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34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34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1 22: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为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而史书里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三国鼎立
第16课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空定位:历史长河中的三国
本课目录
一、官渡之战
PK
二、赤壁之战
PK
三、三国鼎立
袁绍
曹操
曹操
刘备
孙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朝政腐败
军阀割据、混战不休
中央朝廷
中央改刺史为州牧,
统领地方军政大权。
地方政府
农民起义不断
社会底层
东汉末年社会形势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 可东汉末年, 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曹操《蒿里行》
材料反映东汉末年什么样的社会局面?
社会局面: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锐减。
原因:军阀割据,导致战乱不断。
东汉末年社会形势
翻译: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笔记:P84课后活动




①官渡之战
材料:东汉末期,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背景
VS
阅读材料,分析双方实力
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名门“汝南袁氏” ,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忧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和流亡的民众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治上:招揽人才,重用人才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曹操是如何壮大自身势力的?
①官渡之战
措施
阅读教材P80第一自然段
阅读教材P80,从中找出官渡之战的相关信息
时间
交战双方
经过
特点
结果
影响
200年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以少胜多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①官渡之战
曹操 2万VS袁绍 10万

袁军十一万
十万袁军度过黄河,包围白马。
曹操声东击西,佯攻延津。
鉴于敌强我弱,曹操只能撤退至官渡一线设防。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继续南下,与曹军在官渡僵持。
曹操得知袁军粮草在乌巢,率五千轻骑,伪装成袁军,直达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带800骑兵逃回。
(公元200年)
白马
黎阳
乌巢
延津
官渡
官渡之战
曹操
袁绍
曹操赤脚迎许攸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谋略得当。
②经济上:重视经济(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④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曹操 胜
袁绍 败
①骄傲轻敌,
②不听取正确意见.
官渡之战中实力尚弱的曹操为何能战胜强大的袁绍呢?
①官渡之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
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
笔记:P84课后活动
①官渡之战
刘备(161年-223年)
孙权(182年-252年)
②赤壁之战
刘备、孙权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背景
刘备,字玄德。刘备是汉朝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曾以贩鞋织席为业。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志向远大,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孙权,字仲谋。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任用贤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周瑜
三顾茅庐
孙兄,大敌当
前,你我不如合
力抗敌,可好?
刘兄此言正合我意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②赤壁之战
背景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力量对比
特点 战术
结果 影响 曹军
孙刘联军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黄盖诈降,借东风,
火烧赤壁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败兵北撤。
以少胜多
公元208年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阅读教材P81第二自然段,从中找出赤壁之战的相关信息
②赤壁之战




曹操军
刘备、孙权军
曹军20余万
孙刘联军约5万
赤 壁 之 战
1.利用气候,巧借东风。
2.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3.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优势
1.北方官兵,不习水战(客观)
2.连环战船,战术失误(主观)
3.骄傲自满,松懈轻敌(主观)
曹军劣势
赤壁之战中优势明显的曹军遭到失败的原因?
吸取经验教训: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②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战胜袁绍
曹操基本
统一北方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孙刘联军
和曹操
以少胜多
208年
曹操失败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战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②赤壁之战
笔记:P84页课后活动2
课后
活动
问题
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说说你的想法。
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面貌。但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有虚构的成分。比如对曹操的评价。
②赤壁之战
笔记:课本P82问题思考
(1)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
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
南发展,攻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
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③三国鼎立
1.形成背景
“曹操死,三国始。”
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
享年66岁,谥号“武王”
③三国鼎立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③三国鼎立
2.三国建立: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蜀汉

220年
曹丕
洛阳(今河南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今四川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今江苏南京)
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③三国鼎立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个国家?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翻车
(1)魏
③三国鼎立
3.三国的经济发展
翻车

吴国船只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③三国鼎立
3.三国的经济发展
(2)吴
吴国船只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
③三国鼎立
3.三国的经济发展
(3)蜀
蜀锦行销三国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
三国时代开始的标志:曹丕建魏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孙权称帝
③三国鼎立
根据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二:三国鼎立形势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
③三国鼎立
在京剧舞台上,曹操的脸谱一直是个代表奸臣的大白脸,或者说,曹操成了奸臣的代名词。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依你之见呢?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枭雄
周瑜:“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的性格凶残、阴险、奸诈。但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评价历史人物:
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曹操像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经济发展
三国形成
战役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蜀国: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小结
1.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吴国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课堂练习】
C
A
3.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这句话中的“臣”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 霍去病 B. 诸葛亮 C. 周瑜 D. 司马炎
B
4. 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