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份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份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9 20:28:40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 3 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
加强中央
削弱地方
阅读教材P12~13页,思考回答:
西汉、唐朝中后期、北宋初年、
元朝采取哪些措施削弱地方以加强
中央集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加强
君主专制加强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西汉
唐朝中后期:
北宋初年:
元朝:
①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威胁中央。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严重
削弱中央集权。
在军事、行政、财政等领域削弱地方
以加强中央集权。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免。
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制度
1.楚汉战争的需要,分封异姓王。
2.为巩固政权,分封同姓王。
3.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
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A.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B.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C.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
D.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从汉至元,中央机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枢密院,地方由郡国并行——行省制度,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阅读教材P14页,思考回答:
西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
元朝采取哪些措施削弱相权,加强
皇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加强
君主专制加强
选官用官制度
西汉
唐朝中后期:
北宋初年:
元朝:
①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威胁中央。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严重
削弱中央集权。
在军事、行政、财政等领域削弱地方
以加强中央集权。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免。
西汉: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
侍从以削弱相权。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的三省体制。
确立三省六部制,保证皇权的独尊。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
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
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    
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 
D、君主专制的加强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欧洲启蒙运
动时期的三权分立原则的相似之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的统治权力
C.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D.形成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B、防止宰相权重难治
C、扩大民主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阅读教材P14~15页,思考回答:
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的
选官、用官制度,以加强皇权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加强
君主专制加强
选官用官制度
实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侧重官员的孝与廉。
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
为世家大族垄断。
实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
中央政府控制。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加强
君主专制加强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西汉
唐朝中后期:
北宋初年:
元朝:
①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威胁中央。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在军事\行政\财政等领域削弱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免。
西汉: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侍从以削弱相权。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确立三省六部制,保证皇权的独尊。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
实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侧重孝与廉。
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
实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共39张PPT)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
地方
皇权
相权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本课知识结构: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人事任免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趋势:加强)
1、汉初郡国二制并存(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刘邦分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汉初汉高祖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导致汉朝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叛乱,叫什么?王国问题到什么时候得到解决?
王国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
1、汉初郡国二制并存(郡国并行制)
2、王国问题的解决
王国问题
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汉武帝刘彻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
1、汉初郡国二制并存(郡国并行制)
2、王国问题的解决
王国问题
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
(提醒:不要理解为汉景帝时期)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唐朝:(趋势:削弱)
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
探究思考:
唐朝藩镇有何特点?藩镇势力的发展对中央集权带来怎样的影响?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 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 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 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 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安禄山
藩镇与节度使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藩镇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唐朝:
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
宋太祖赵匡胤与其“黄袍加身”处-河南开封
陈桥驿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三)北宋初年(趋势:进一步加强)
1、背景: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三)北宋初年: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1、背景:
2、措施
兵:______
权:______
财:______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收精兵
削实权
控财权
3、评价
利:改变了唐末以来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唐中期以来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四)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
1、措施:
⑴机构设置
①实行行省制,省下分设路、府、州、县
②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
元代的行省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四)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趋势:完善并发展)
1、措施:
⑴机构设置
①省下分设路、府、州、县
②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
⑵行省权力: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2、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想一想
西周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
分封制(奴隶社会)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行省制
封建社会
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 演变特点
西汉
唐朝
北宋
元朝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初郡国二制并存→景帝削弱王国势力→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皇 帝
中朝
外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二)隋唐: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⑴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⑵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分工与职权
削弱相权
唐代三省六部制分工与职权
分散相权
皇权独尊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二)隋唐: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2、分工与职权
3、评价: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宋朝:
1、措施:
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中书门下
皇 帝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相权一分为三)
(总揽大权)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宋朝:
1、措施:
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2、影响:
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四)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特点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度
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概念:
标准:
品行
主要科目:
孝、廉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概念: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
官的制度
标准:
门第
评价:
不注重才能,只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宋元:
科举制
标准:
才学
方法:
分科考试
隋炀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影响: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时间 先秦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方法
依据
特点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高官由世家大族把持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
评定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
A、郡县制的实行 B、郡国并行制的推行
C、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D、行省制度的创立
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4、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C
D
B
B
5、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确立于唐太宗时期 B、门下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C、尚书省负责官吏的考核和任命
D、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6、元朝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 :
A、中书省 B、中书门下C、行中书省 D、三省体制
7、汉朝选官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
A、门第 B、孝廉 C、进士 D、名望
8、我国古代采用科举取仕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D
A
B
C
9 (09浙江)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