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件4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8.1《梦游天姥吟留别》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件45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1 15:4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余光中
他是诗人:“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是酒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他是剑客:“十五好剑术”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以奇文取称
--元稹
才大语终奇
--钱起
才矣奇矣
--白居易

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谢公屐  
石扉  
澹澹  
訇然  
魂悸  
yíng
shàn

zhuó   jī
fēi
dàn
hōng


梦游天姥吟留别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的确、实在
拔,超出 压倒
凭借
或许
向东南,作状语
梦游天姥吟留别
虎鼓瑟兮鸾回车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訇然中开
失向来之烟霞
古来万事东流水
开心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颤栗;使……惊惧
用作动词,下雨
在中间
弹奏
向东,作状语
舒展
此前的梦境中
低头;侍奉
天姥山,泛指天
台、新昌两县交界的
岗陇诸峰,因坐落于
天台万马渡畔的“天
姥岩”而得名。唐代
“诗仙”李白的一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的古风,使它驰誉遐
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
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为基
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
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
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
整齐。
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
天姥:
吟:
☆解 题
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
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
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说明内容的虚实。
所梦内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抒发自己憎恨权贵,不愿卑躬屈膝的人格品性和“梦游天姥”有什么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人论世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天壶吟》)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
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
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
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
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
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
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
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
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
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文章背景
知人论世
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人论世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下江陵》)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他已55岁,正在宣城(在今安徽)一带游历,后隐居庐山。安史之乱中,他怀着报国之情,应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后李璘被肃宗李亨铲除,李白则被流放夜郎(在今贵州)。前一首就是由京城到夜郎途经三峡写的,是溯游而上。船行之慢可知,心情沉重可知。抒发了内心的痛苦。后一首诗恰恰是行到白帝城时遇赦返回江陵所作。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刚才还是囚徒,现在一下子解脱获释,其惊喜畅快之情可想而知。
☆文章背景
知人论世
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人论世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鸣皋歌》)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杂言寄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人论世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对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人论世
李白为什么选择天姥山作为梦游的对象?
知人论世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人论世
谢灵运(385~433年),原名谢公义,字灵运。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其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幼年便颖悟非常,《宋书》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善书,“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东晋时,他18岁袭封康乐公,刘宋建立后,按例被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
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人论世
刘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文帝刘义隆为巩固其统治,对世家大族采取笼络政策,谢灵运由于名气大,被征召为秘书监,还被指定撰修晋史。但时隔不久,谢灵运就看出皇帝对他表面上尊重,实际上“惟以文义接见”,只是要他充当一名文学侍从罢了,并无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而朝中真正受重用的却是些名望才干远不如他的人。不久,谢灵运再辞官归始宁,与朋友往来吟咏,或率领数百随从出入于深山幽谷,探奇觅胜。
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人论世
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但他还是不理政事,终日出游,被地方官员纠弹,要治他的罪。谢灵运不服,反把有关吏员扣押起来。他还赋诗一首:“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并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暗示要像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这种行为和言论,加重了他的罪名,被判免死流放广州。可是刚到广州,朝廷的公文又到了,诬他又犯下了新的叛逆罪,命令将他就地正法。元嘉十年(433年)10月谢灵运在广州被处弃市刑(当街斩首),死时仅四十九岁。一代文豪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人论世
这样看来,李白与谢灵运不仅性格相似——骨子里都充斥着傲岸、矛盾与叛逆,而且经历相似——两人都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失意的李白在历史中找到了足以慰藉心灵的谢公,于是,“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吐心声!
梦游天姥吟留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①入梦的原因是: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理清思路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
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
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①入梦的原因是:
☆理清思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理清思路
“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理清思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理清思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诗歌的脉络。
梦游之因
梦游仙境
梦醒慨叹
☆理清思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瀛洲难求
天姥可睹
安能摧眉折腰
行乐亦如此
思考:
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作者去游历呢?试用一、二个词语概括。作者用什么手法表现天姥山的这些特点?
★研读第一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巍峨 挺拔 神秘
对比 衬托 夸张
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研读第二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中美景
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梦游天姥吟留别
缘景明情 解读梦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也是一首游仙诗。第二段写景,意象缤纷多彩,想象奇谲瑰丽,意境雄伟壮阔。梦游的过程中,你读到了李白怎样的感情变化?
缘景明情——抓意象(点)、想画面(面)、品意境(情)
月夜渡湖:
★研读第二段
景中意象:
吴越、镜湖、湖月、剡溪谢公、渌水、猿啼
梦游天姥吟留别
★研读第二段
我想要凭着美好的愿望,在梦中到那美丽的天姥山上去。一入梦境,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想象画面:
月夜渡湖: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研读第二段
品味意境:
(关键字眼)梦、飞、照、送
急切、兴奋、轻快、神往
月夜渡湖: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研读第二段
景中意象:
山之日景:
谢公屐、青云梯、海日
鸡鸣、迷花、倚石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研读第二段
想象画面:
我继续攀爬,果然不负重望,半山腰就看到太阳从海面升腾的美景,传说中的天鸡也跟着鸣叫起来了,美丽的鲜花,奇异的石头。
山之日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研读第二段
品味意境:
心醉神迷
山之日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岩泉、青云水烟、电闪、雷鸣
★研读第二段
景中意象:
山之夜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研读第二段
想象画面: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它们的鸣叫声,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沉沉的天空,冒着浓浓雾气的水面,忽然电闪雷鸣,连小丘都被震倒了。
山之夜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研读第二段
品味意境:
惊奇无比
山之夜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光、月光、金银宫阙、霓裳、仙马、神仙、虎鼓瑟、鸾驾车
★研读第二段
景中意象:
仙人登场: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研读第二段
想象画面: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
仙人登场: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研读第二段
品味意境:
浩荡壮观
仙人登场: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意逆志 推陈出新
李白何以“惊悸”?
★研读第二段
下列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1.本诗洋溢恣肆,意境奇特,借助丰富的想像,展现了作者的“理想之梦”。   2.本诗借梦言志,借梦来反映现实,梦境反映了长安供奉三年的得意、迷茫、失意,是令人心悸的“恐怖之梦”。
梦游天姥吟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