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2 10:0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世界因食物而文明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第1课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标依据: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 时空观念:约1万年前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食物采集与生产活动的影响。2.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史料的呈现与解读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3.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认识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以及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
2.难点: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以及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世界因食物而文明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主题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主题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主题三:因私而争 文明揭开新篇章
——生产关系的变化
教学思路:
提纲
历史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首先是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由迁徙走向定居;其次是由于世界各地适应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其共同的归宿都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进而形成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与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形成。这就标志着人类社会走出野蛮和蒙昧,开始步入文明时代!
这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农业经济下农民春耕和秋收的场景。
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农业的出现极大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过程——问题导读:
(1)采集渔猎时代的人类生产生活状态如何?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如何?
(2)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状况各是怎样的?
(3)农业出现之后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认识?
(4)人类食物供应的历史变化给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问题1:采集渔猎时代的人类生产生活状态如何?
1.远古人类——采集渔猎——食物来源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女人采集果实、茎叶
男人打猎、捕鱼
(1)食物来源——
①男性:狩猎、捕捞(野兽、鱼虾;只占食物供应量的较少部分)
②女性:采集、捕捉(果实、茎叶、昆虫;占食物供应量大部分)
(2)制作工具——
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工具,提高了采集和渔猎的效率。
石器
2.远古人类——采集渔猎——制作工具
骨器
打制石器的常用三种方法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问题1:采集渔猎时代的人类生产生活状态如何?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远古人类——采集渔猎——生活方式
材料1:“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御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惟先有其备而以群聚耶 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
(2)生活方式
群居生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利于依靠集体力量抵御侵害、获取生存资源
开始用火:人类开始用火照明、取暖、烧烤食物,生存条件有所改善,疫病也有所减少
原始人的群居生活
使用天然火
钻木取火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问题2:农耕畜牧时代的人类生产生活状态如何?
4.远古人类——农耕畜牧——生活方式
驯化动物
选育野生植物:强化了种子的优势,增加了食物供应数量
驯化野生动物:增加了肉食的来源,改善了人类食物结构
建造房屋:人类走出洞穴生活方式由不断迁徙而走向定居
古埃及农业壁画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种
河姆渡人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问题2:农耕畜牧时代的人类生产生活状态如何?
5.远古人类——农耕畜牧——世界概况
区域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开始饲养绵羊、山羊
中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骆马
山羊
玉米

小麦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问题3: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如何?
6.农业出现的意义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
①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②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③加速了人口数量的增长。
(2)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生活方式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②实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3)推动了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发展进步:
①天文、历法(农业生产的需要)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
材料2:我们真正的国籍是人类。
——〔英国〕威尔斯:《世界文化史纲》
贺兰山原始岩画 太阳神
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
材料3:太阳神呵!你以光明普照众生之地。
——古印度婆罗门圣诗《梨俱吠陀》
郊之祭地,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
——《礼记·郊特牲》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问题4: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各是怎样的?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概况: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2.共性:
①地理环境相似,水热同期的气候及维度
②为生产力所限,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
③统治者特别重视灌溉系统的开凿和疏浚
7.四大文明古国的农业概况与共性
四大文明古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问题4: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各是怎样的?
8.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埃及
(1)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等。
(2)社会生活:①王室和神庙占有土地;
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水源,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土地。
古代埃及人放牧壁画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希罗多德
材料4: 他们要取得收获,并不需要用犁犁地,用锄掘地,也不需要做其他人必须做的工作。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然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到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这些种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
——希罗多德《历史》(卷Ⅱ)(王以铸译)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问题4: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各是怎样的?
9.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巴比伦
食物生产 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等。
社会生活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材料5: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正文部分282条法律,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基本内容包括了司法、财产、不动产损害赔偿、果园经营、商业、债、寄托、婚姻家庭与继承、人身致残致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租赁和雇佣以及奴隶买卖等。他所制定的有关财产、契约、雇佣、租赁、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法律,初步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由嵘《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古代巴比伦人是具有高度计算技巧的计算家,其计算程序是借助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数表来实现的。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问题4: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各是怎样的?
10.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水稻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问题4: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各是怎样的?
10.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中国
(2)社会生活——商周时期
①商周时期:
土地国有
集体劳作
刀耕火种
(2)社会生活——春秋战国
男耕女织
都江堰
铁农具
②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为经营模式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问题4: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各是怎样的?
10.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中国
①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③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在耕作之外,每家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④秦汉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都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⑤秦汉到隋唐时期: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分别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两大农业技术体系
(2)社会生活——秦汉至隋唐时期
敦煌壁画:唐代曲辕犁
唐代筒车
材料6:“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达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隋书·食货志》
汉代耧车
魏晋:耙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问题4:秦朝完成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较之西周时期有哪些创新与发展?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印度
食物生产 种植大豆、豌豆、芝麻、椰枣、小麦、大麦和棉花等农作物;驯养了水牛、牦牛等动物和家禽。
社会生活 印度河充足的水源以及印度河平原平坦的地势为灌溉农耕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问题4: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各是怎样的?
12.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希腊
(1)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地区特点实行谷
物与蔬菜轮作或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2)社会生活:①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②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奴隶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材料7:" 目前史学界普遍的看法是雅典奴隶约占其总人口的一半,而由于自由民的那一半中尚有一定数量的外邦人,所以奴隶人数比公民人数略多一点,例如英国学者哈蒙德的《希腊史》估计雅典总人口40万,奴隶20万,公民16.8万,外邦人3.2 万,一般认为此说比较接近真实。" ——朱龙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古希腊的奴隶市场
古希腊陶器上绘制的采摘葡萄的人们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问题4: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各是怎样的?
13.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罗马
1887年凹版蚀刻版画《古罗马奴隶市场》
(1)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半岛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
(2)社会生活:古罗马在很长时间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古罗马人建造的碎石水管的横截面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问题4: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各是怎样的?
14.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美洲
(1)食物生产:种植粮食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饲养羊驼和骆马
(2)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印加梯田
印第安人农耕图
问题5:如何认识农业出现之后的生产关系发生的变化?
材料十三: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三】因私而争 文明揭开新篇章——生产关系的变化
15.生产关系的变化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印第安人祭祀雨神
印第安人的男女劳动分工
材料8:阿兹特克的国王由部落会议从特定的家族中推举,事实上是最高军事酋长,无世袭权,并可被部落会议罢黜。阿兹特克人同与之结盟的部落结成统一的政治和文化共同体。联盟所征服的部落需向联盟割让土地和纳贡,但是可以保有自己的部落神和习俗,有自己的酋长管理。
——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商务印书馆 1999年)
农业
产生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
分化
阶级形成
国家产生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逐渐退居于从属地位
问题5:如何认识农业出现之后的生产关系发生的变化?
材料十三: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三】因私而争 文明揭开新篇章——生产关系的变化
15.生产关系的变化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材料9:除了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材料10:雅典这个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 ——恩格斯
氏族 部落战争
问题6:人类食物供应的历史变化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材料十三: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三】因私而争 文明揭开新篇章——生产关系的变化
16.历史启示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8亿亩耕地红线
①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保护耕地
②食物是我们最基本的需要。我国不同地区生产食物的条件不同,同时,食物生产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自然条件,食物特别是粮食供应与人口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提高粮食产量、节约粮食是我们当前的必然选择
教学过程——思维创新——课堂小结: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承诺!
回顾人类发展史,食物供应一直处于困难状态,从完全依赖自然到人类自己生产,人类生活从饥饿走向温饱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到农作物和畜禽物种的培育,从土地的开发利用到灌溉工程的修建,从社会分工到物种交流,食物供应的每一点增长,人类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今天的我们,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食物生产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过程——思维创新——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作业“探究与拓展”2.观察这四幅图片,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及自身就餐经历谈谈你对节约粮食的新认识。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非洲饥饿的儿童
抗战年代普通人的苦难生活
餐桌上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