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盛世滋生图》
CONTENTS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01
疆域的奠定
02
统治危机的初显
03
目录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雍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并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它是中国古代帝制时代最后一个盛世。
时间 活动
4:00-6:00 起床,请安,早读
6:00-7:00 御门听政
7:00-9:00 早餐,听讲经
9:00-11:00 处理朝政
11:00-13:00 请臣子吃饭(皇帝自己不吃)
13:00-15:00 晚餐,午休
15:00-18:00 召见大臣,自由活动
18:00-20:00 加餐或者不加
20:00-21:00 更衣就寝
①提高了决策效率。
②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③加强了皇权。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 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密折制度
含义:
特点:
迅速、机密
作用:
我跟皇帝说件事
材料一: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雍正帝)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 ——《清通鉴》卷86
材料二: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 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日)佐伯富
【历史趣闻】
康熙五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闽浙总督:奏进台湾番子土产芒果等物折
康熙:知道了,此等东西皆无用,不必再送来
康熙五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
闽浙总督:奏进台湾芒果及武夷山茶叶折
康熙:知道了,因芒果为一次未见之物,原想看看,看来甚是无用之物,再也无庸送来
雍正十三年五月十五日
福建水师提督:奏报台湾番妇拾金不昧折
雍正:览
2. 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 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 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 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 据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C
A
历史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课件(19张PPT)
2、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辅助谋划)于其间也。 ——清.赵翼
原因:
直接原因:处理西北军务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
特点:
简:成员少,机构简单。
速:办事效率高,速度快。
密: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
性质:
中枢秘书机构
1、(2021年·全国大联考)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A.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特点
2. (2020·佛山模拟) 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密切了君臣关系 B .促成了吏治清明
C .有利于巩固边防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3、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 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
C 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 D 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
A
D
B
2、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文字狱
实质:
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世宗(雍正八年)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材料一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夺朱非正色,野种亦称王。
斩首
斩首
斩首
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③摧残文化,维护专制统治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3、 君主专制加强的评价
材料一:明清两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 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二:明清随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文人士大夫彻底被皇权所压迫,成为真正的奴才。中国社会日益暮气沉沉,究其根源就在于科举制度的僵化、死板。
——摘编自钟冲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论析》
积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消极:统治日益腐败,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中外朝制度
巩固
二府三司制
加强
明:废宰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顶峰
三公九卿制
开创
三省六部制
完善
中书省一省制
发展
汉
隋唐
宋
秦
明清
元
知识总结: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
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乃至废除。
二、 疆域的奠定
(1708年进行全国测绘,历时十年初步完成)
阅读教材78、79页,找出清朝前中期在疆域奠定上的成就,完成下表。
地区 时间 方式 管理制度
西藏
台湾
东北黑龙江流域
蒙古(准噶尔)
新疆(清朝称南疆为回部)
西南地区
1652—1727
—1793
册封达赖、班禅
驻藏大臣、金瓶掣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1683
军事斗争
郡县制度:1684年设府
1689
签订《尼布楚条约》
军府制度:设置黑龙江将军等
1757
军事斗争
盟旗制度(札萨克制度)
1759
军事斗争
北疆:军府制度(伊犁将军)南疆:伯克制度
雍正时期大规模推行
改土归流
郡县制度、土司制度
内地分立18省,设巡抚、总督治理。
演变:明朝初设,清继承完善
特点:
①分省设抚,跨省设督。
②督抚的职能:由监察到统领一方。
③从临时派遣到专设。
意义:
①提升了地方事务处理的效率。
②实现了以文制武,维护中央集权。
③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
督抚制度
内地
练一练:
1、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可见,督抚
A 是临时性官职 B 行使职能单一
C 完全代表中央 D 权力归属中央
2、(2016年全国1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3、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度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
A 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C 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 D 行省制度已无法继续推行
D
B
B
册封达赖、班禅
派驻藏大臣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伊犁将军
盟旗制度
总督—巡抚
清朝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意义?
①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④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⑤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边疆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1.内部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①人地矛盾:伴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人均资源减少
人口大量激增
平民
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
权贵
和珅在乾隆朝柄政凡二
十年,高宗崩,仁宗赐自尽,籍没家产,至八兆有奇。时人为之语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清稗类钞》
年份 《清实录》 人口数 年份 《清实录》
人口数
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 2010万 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 3.5亿
乾隆六年 (1741年) 1.4亿 道光二十年 (1840年) 4.1亿
乾隆五十五 年(1790年) 3亿 咸丰元年 (1851年) 4.3亿
三 盛世之危:清朝统治危机初显
◎白莲教之乱(绢本)
②阶级矛盾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打斗时,所留下的痕迹
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农民起义爆发。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4
清军入关
签订《尼布楚条约》
颁布《权利法案》
设立军机处
《论法的精神》诞生
1729
1748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
《独立宣言》发表
蒸汽机应用
焚毁书籍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
法国大革命爆发美国华盛顿就职
1757
1793
1789
1776
1689
中西对比
2.外部危机:贸易危机
跪礼之争
◎乾隆接见小斯当东
英国人的礼单
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蒸气机、棉纺机、织布机;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巨型战舰模型;
英国人的请求
增开通商口岸
扩大贸易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华夷秩序
天朝观念
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①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对策:闭关锁国(限制海外贸易)
顺治时期:
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康熙时期:
四口通商粤闽浙江
乾隆时期:
一口通商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清)
影响
积极: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消极: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政策≠完全禁绝对外交流)
①限制通商口岸:四口通商→仅保留广州一处。
②限制通商对象:“十三行”、外商受到严格约束。
③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闭关锁国的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直接原因:倭寇问题和反清复明力量。
思想观念:天朝上国,妄自尊大的观念。
中国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科技军事:科技非常落后,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天朝上国)
西方(英国)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确立。
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科技军事:近代科学发展,军事武器进入热兵器时代。
对外关系:侵略扩张,争夺殖民地。
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P K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潭死水
欣欣向荣
③结果:
练一练:
(2021年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