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单元主题集体备课
目录
1.单元教材分析
2.单元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及课型安排
1. 单元教材分析
精读课文
略读课
单元习作
语文园地
单元导语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的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
精读引领课《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略读课《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 ,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
教材分析
《出塞》通过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夏日绝句》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生,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痛恨和不愿苟且偷生的豪迈气概。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经历 :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 他蓄须明志 ,在没有经济来源时 ,不惜卖房度日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打针装病, 直到抗战胜利 ,他才剃掉胡须 ,重新登台演戏 。
略读课
这首现代诗以“追寻”为线索, 追忆、 歌颂并呼唤延安精神, 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 需要继承和发扬 。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样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 、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的要素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教材分析
明确书信格式要求
教材分析
启发学生梳理总结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常用方法 :一是借助文章题目 ;二是理清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三是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 ,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 。
呈现了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四字词语 ,要求学生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 能举例说说这些词语形容的人物 。
对比反问句和陈述句不同语气的两组句子 。让学生通过对比 ,感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重点关注曛”的读音。
2.学生自主学习《别董大》,交流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可提示“曛”是“昏暗”的意思;“莫愁”指不要发愁;“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君”是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
3.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关键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根据“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想象塞上壮潏而又荒凉的情境,体会诗歌传达的离别之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读出离别的难舍之情,反复朗读后背诵古诗。
教材分析
两个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迁移运用 ,增强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体会 。
教材分析
单元重难点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事,并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3.本单元讲述的故事 ,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 ,这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依托 ,在故事主题思想的把握方面 ,不要作多元解读 。应与具体的事例 、与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相结合 ,做到润物无声 。
2.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3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会写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4.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怀。
5.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6.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7.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3.教学内容及课型安排
分类 教材内容 教学要点 依据
课文7课时 《古诗三首》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梅兰芳蓄须》 《延安,我把你追寻》 1.认识30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3个字,会 写1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 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4.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 人物的情怀。 5.写自已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单元导语
课后习题
习作2课时 写信 1.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信,做到内容清楚。 2.能正确书写信封。 单元导语
课后习题
交流平台
语文园地2课时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 语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单元导语
课后习题
谢谢大家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