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穿,挖掘、开凿。
题目交代了事件的原委。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兼儒墨,合名法”,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
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人。本是阳翟富商,在邯郸经商时,结识了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嬴楚,他深知奇货可居(比喻挟持某种独特的技能或成就作为资本,以捞取名利地位。),设法使嬴楚成为秦国的太子,待嬴楚登位,他亦被拜为丞相,封为文信侯,由此弃商从政。秦始皇执政后,尊其为相国,号仲父,但不久即被免职,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整体感知,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参考译文:
文言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 古 义 今 义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国家
国都
挖掘,开凿
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动词,知道,听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介词,从。
介词,向。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文言句式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倒装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后置。
“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倒装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后置。
“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梳理故事情节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结论:
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丁氏穿井得一人之使。
国人以讹传讹,宋君求真相。
丁氏道明真相。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不轻信传闻
不传播谣言
2.你从《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思考交流:
1. 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是事情的真相。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
1.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思考探究
“杞人忧天”本来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忧患意识”
也可以。《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
如李白《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
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寓言故事的特点
德国文学批评家莱辛曾指出,人们对于寓言中包含的教训,本来是抽象地认识到的,寓言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让人们能够形象地把握它,从而对于类似的事情和现象便能够认识得更清楚,这就是寓言的寓意。
从思想内容上看,寓言总是包含着某个特定的道理,往往对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进行批判,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风格、形式看,寓言大多短小精悍,寓言凝练、形象、集中,围绕着说明的事理展开。所讲的故事往往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寓言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