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出师表 课件(共10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出师表 课件(共10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2 09:13: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07张PPT)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新课导入
成都武侯祠
诸葛亮像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杜甫
新课导入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 相 杜甫
课外拓展: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你知道吗?
出 师 表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书愤》)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或为出师表,神鬼泣壮烈。” (《正气歌》)
阿斗,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爹当年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现在地盘又分成三块了,益州好像咱也罩不住了,这世道眼瞅着要杯具了。但是你爸留下的保镖还很忠心啊,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不想要命了,这些都是看在你爸往日给钱的份上,现在想报答罢了。叔现在就希望你放机灵点,完成你爹的遗愿,让兄弟们也扬眉吐气,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心给憋屈了。
戏说《出师表》
古人云: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
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解题:
出师,即出兵,指诸葛亮出师北伐。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 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彩。 出师表 就是在军队出征之前写给君主表明请求和愿望的奏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文体知识
返回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建立两年,备病逝,刘禅继位(16岁)。他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军政大事。227年,率军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临出发前上书,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所上之书就是《出师表》。
写作背景
诸葛亮出师伐魏前三国鼎立图
shì

fěi
朗读,正音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jiàn
朗读,正音2: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zhì
zāng

朗读,正音3:
wèi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quē
yōu
朗读,正音4: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háng
liè
zhǎng
huán
朗读,正音5:
qīng tu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wǎng
wěi
朗读,正音6: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yòu
rǎng

shù
朗读,正音7: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shēng
朗读,正音8:
jiù
zōu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崩殂( ) 陟( )罚臧否( )
郭攸之( ) 以遗( )陛( )下
咨( )询 裨( )补阙( )漏
倾颓( ) 猥( )自枉屈
桓( )帝 二十有( )一年
夙( )夜忧叹 庶竭驽( )钝
攘( )除 以彰( )其咎( )
咨诹( )善道

zhì
zāng pǐ
yōu
wèi



quē
tuí
huán

rǎng
zōu
wěi
yòu

zhāng
jiù
读准字音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
⑴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⑵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⑶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整体感知
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佞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 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一自然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
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
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 光
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死。(古指皇帝)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实在

指宫廷内
指边境上。
优待,厚遇
扩大圣明的听闻。

发扬光大
动词。发扬扩大
轻率地小看自己
说话不恰当。
表结果。以至于
原来是,表推断
课文解释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引言
提出忠告的原因
课文解说 第一段)
指出当前形势不利,因此要进言
(1)先帝崩殂,群龙无首
(2) 天下三分,局势不安
(3) 益州疲弊,形势险峻
诸葛亮先指出不利的方面:先帝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了,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弱。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时刻,提醒刘禅要“思危”要有危机感,鞭策刘禅发愤图强
再点出了有利条件:无论是宫廷守卫,还是守关将士都在尽心尽力,浴血奋战。意在激励刘禅励精图治,要有信心,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也不要悲观。
发奋图强
应:
不应:
勉励后主
多听进言,广泛纳谏
妄自菲薄,看轻自己
正反对比
课文解说 第一段)
第一段分析
危急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
返回
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原因是:
1             ;
2       ;
2       。
作者在本段给刘禅提出的建议是: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由本段推测,刘禅可能犯有什么毛病?
这一段的主旨在于哪几句?
归纳段意: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二自然段
宫中 府中,俱为一体,陟罚 臧否,不宜
异同。 若有作奸 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志 虑 忠纯, 是以先帝 简拔以遗( )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 以咨之,然后施行,必
能裨补 阙漏,有所广益。
指皇宫中
指朝廷中
奖励
善恶
偏义复词。不一样。
奸邪的事情(形作名)
条令、法律
专门管理事情的官。
动词,罚。
显示
治理
偏袒,私爱
善良诚实的人。
志向
心思
忠诚、纯正
因此
选拔
给予

介词,拿
弥补
缺失遗漏
得到更多的好处
zhì
zāng pǐ
wèi
课文解释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在宫中或府中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做奸邪的事情,触犯科条法令和尽忠行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处事公正
宮中府中,赏罚一致
作奸犯科者,应交负责官员处理
勉励后主
应:
不应:
內外有別,偏私不公
正反对比
课文解说 第二段)
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严明赏罚 赏罚分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补充:诸葛亮提出这点,是鉴于汉末皇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近宫中近侍。受到他们的牵连,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而后主宠信宦官,所以提出这个建议。
第二段分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内外异法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严明赏罚
返回
姓名
特长
好处
证明
工作
郭攸之、費祎、董允
皆善良忠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留给后主之材
可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咨以宫中之事
推荐宫中贤臣
课文解说 第三段)
这一段关于人才选拔为什么要提到这是先帝特意选拔出来的?
一、说明他们是很有能力值得信任的;
二、劝谏刘禅能效法先帝知人善任,重用这些先帝选拔的人才。如果不提这点。不免有教训人之嫌,而又有失人臣之礼,效果一定会打折扣。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四自然段
返回
上页
下页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
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
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
行阵和睦,优劣 得所。
性情品德善良公正。淑,善;均,平。
谙熟,精通
因此
担任
指军队
好的和差的。(形作名)
各得其所
课文解释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弱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姓名
特长
好处
证明
工作
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赞,众人拥戴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谘以营中之事
组织勻称
事例
推荐营中武将
课文解说 第四段)
返回
上页
下页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五自然段
注意以下字词
1.亲贤臣, 远小人
亲近,形作动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语气词,揭示原因,不译。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为节而死,死,为动用法;节,义节
远离,形作动
……的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
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
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
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形作动)
疏远(形作动)
……的原因
衰亡、衰败
叹气
痛心遗憾
坚贞可靠,以死报国
课文解释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亲贤远佞
以史为鉴
前汉 → 兴隆
后汉 → 倾颓
正反对比
史例
劝谏后主
不应重蹈后汉覆辙
课文解说 (第五段)
1.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⑴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⑵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⑶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第三、四、五段关系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历史教训
引教训
(亲贤远侫)
亲贤臣,远小人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返回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3.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⑴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⑵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⑶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六自然段
注意以下字词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先帝不以臣卑鄙
4.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姑且
闻名显达
因为
地位低微,目光短浅
3.猥自枉屈
辱,降低身份
屈尊
以,来。驱驰,奔走效劳。值,碰上,遇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 值 倾覆,受任
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苟且保全
扬名显达
认为,以为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辱,这里指降低身份。
委屈
拜访
因此
感慨激动
奔走效劳
遇到,碰上
遭受失败
那时以来
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课文解释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找出本段的两个对偶句(亦名句)。
哪一句表现了他生活淡泊,无意功名利禄的过人志趣和高远品格?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哪一句表现刘备重视人才,气度恢弘,不耻下问?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因为自叙身世是为了突出先帝三顾之恩,而出师伐魏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之业,报答先帝知遇之恩。
作者自叙身世,追念先帝的三顾之恩,目的是什么?
小结: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
叙述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
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七自然段
注意以下字词
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深入不毛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以致
使……受到损伤
名作动,长草
激励、率领
名作状,往北
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
用来……的
表并列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
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 竭 驽 钝, 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 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取得成效(动)
长草木(名作动)
武器装备
希望

劣马
刀刃不锋利
比喻平庸的才能
铲除
奸邪凶狠的敌人(形作名)
考虑
除去
兴办
课文解释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临崩寄臣以大事”指的是什么事?
刘备临终遗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
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结构
——为出师北伐作准备。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返回
上页
下页
写自己“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与“出师北伐”有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北伐中原的两个条件已经具备,这两个条件是什么?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返回
上页
下页
这次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四个四字语)?
——庶竭驽钝。
返回
上页
下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作者《后出师表》中的名言,本段有一个四字语与此成语意思相同,这个四字语是:
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六个字是:
“报先帝”呼应上文的哪两件事?
——报先帝,忠陛下。
——“三顾草庐”和“临崩寄臣以大事”。
返回
上页
下页
——追忆白帝城托孤,表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返回
上页
下页
归纳段意:
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逐句加以理解。
第六七段逐句分析
第六段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返回
结构分析:
形势分析
帝死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提出建议
寓情于议
追忆往事
报先帝忠陛下
明确职责
寓情于事
追述身世表明忠贞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

不懈于内忘身于外
不利
有利
遗言
主要
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形势
出师原因目的
表决心
情事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八自然段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依、允
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
察纳 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任务(名)
取得成效,实现(动)

发扬圣德
怠慢
表明、显扬
过失
揭示他们的过失。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明察接纳
正直的进言
面对
流下眼泪
课文解释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思考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⑴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⑵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阅读(7—8节)思考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⑴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侫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还有吗?请你找找看: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聪明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0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不利的客观条件:
①先帝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1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文言积累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二、古今异义词:
1、诚宜开张圣听
2、不宜妄自菲薄
3、晓畅军事
4、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扩大; 今:铺面开业
古:轻视,看不起自己; 今:微薄.
古:精通; 今:流畅
古:……的原因 今:表示结果
古:痛心,遗憾。
今:很不满意或非常憎恨
“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表示整数后有余数。
6、先帝不以臣卑鄙
7、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8、先帝知臣谨慎
9、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1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今:品质恶劣。
古:感动奋发 今:感动感谢
古:认真谨慎 今:做事小心
古:眼泪 今:鼻涕
古:实在 今:诚实
三、一词多义
1)道:① “中道崩殂”:
② “咨诹善道”:
2)遗:① “以光先帝遗德”:
②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① “俱为一体”:
②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③ “众议举宠为督”:
4)论: 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② “每与臣论此事”:
5)无:① “若无兴德之言”:
②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① “然后施行”:
② “性行淑均”: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① “有所广益”:
② “至于斟酌损益”:
道路
办法
遗留
给予

做,行
做,担任
评判
议论
不论
实行
行为
行列
益处
增加
没有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 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品德高尚的人
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不贪图功名利禄
实现远大目标
增长才干
过度怠慢
振奋精神
陶冶性情
增长
枯枝和落叶
消磨
暴躁、浮躁
又怎么来得及
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暴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龄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吗?那时候再有想法学习哪来得及啊!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2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答: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立功与立德。
4、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从品行,学习,志向三个方面。讲:要宁静,淡泊及早努力还将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论述。
5、本文表达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答: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短文最后一段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如果用一句宋词来概括,你能写出来吗?
答:苏轼的《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诸葛丞相追悼词
伴随着五丈原的萧萧秋风;伴随着无力统一汉室的绵绵长恨;伴随着对后主的悠悠牵挂,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历程。
54个春秋,对于担负社稷之任的你,即使再延长一两倍,也不会是那么的充足。常年的南征北战,鞍马劳累;常年的焦虑,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常年的日夜操劳,耗尽了你的心血和智力。“志殃身歼军务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你的履历表上所填的充满感叹而又无不惋惜的一句话。
那是豪杰辈出的年代。而你,更是这些英雄豪杰中的佼佼者。
你很明智,没有选择当时已“谋臣如云,武将似雨”的一代奸雄曹操,也没有去寻择“雄踞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是把目光投向那位名播九州兵微将寡相对仁厚的刘备,因为着这更符合“良臣择主而事”的标准,更何况他的政治抱负与你的又是如此合拍,“相见便若平生”于是在长久的蛰伏中已熟谙韬略的你在被三顾之後终于出山了,其实你年方三九。
你的出山使刘备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从此,漂泊四方行踪不定的刘备,终于可以微微地松一口气了。他的实力也逐渐列于那些实权在握的列强之中。
你总是以胜利者的形象出现。绝代的智慧是你的资本。博望用兵,初出茅庐的你使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舌战群儒,面对东吴群臣,你风流潇洒,应付自如;三气周瑜,面对劲敌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七擒孟获,为平定边患你深入险地,刚柔兼济。
伴随着刺骨寒风,就在这危难关头,就在这天下大乱,三分未定的形势下,您与世长辞。您的去世,令刘阿斗确实是扶不起来了,您的去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幸的梦。
智者的化身,忠臣的楷模——诸葛亮,愿你永远安息。
《出师表》感悟
恍然,错觉那是一个远行的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
然而,篇首的“臣亮言”三字,又无情地表明了 这只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
从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危机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规劝,诸葛之心可谓人神共鉴。其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确做到了他所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曾给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刘禅手上,
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如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不少人读书至此,都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实则大缪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地为他的傻儿子卖命的一条毒计。以刘备一生之虚伪狡诈,安能不知诸葛亮知识分子气质中的那种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岂不知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刘备这一欲擒故纵的手法便使得诸葛亮决不敢动废主自立的心。这时,诸葛亮听毕,汗流满面,手足无措,泣拜于地说:“臣敢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言讫,叩头流血。
从此,以诸葛亮之智、之聪、之能,竟不得不听从与刘禅之蠢,之愚、之笨,从此,一代贤相为了君臣父子那套鬼花样,竟把自己卖给刘家王朝,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平庸王朝的战车之上。设若当初诸葛亮不为愚忠思想所有,则贤主而尽其能,甚或自立为蜀中之主,三分天下究竟归谁之手,亦未可知也。 
返回
陈情:体会诸葛亮的“忠”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彩。
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结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