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Contents
目录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3)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和西周的政治
四、商和西周的经济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石器时代的区段划分
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表面光滑,
打磨结合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粗糙,
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考古学上指以 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主要特征:打制石器,
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
已学会用火。
考古学上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
主要特征:打磨结合制作石器、陶器、
农业起源,饲养家畜、修建村落。
后期: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分化;部落联盟;
向国家过渡。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原始社会
早期:距今约7000-5000年
典型代表: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晚期:距今约5000年
典型代表: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长江流域:良渚文化
典型代表: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以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母系氏族:是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早期群婚制的必然产物,女性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世系按母系计算,财物归母系血缘亲族继承。
特征:靠血缘纽带维持;生产资料对氏族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
部落: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想尽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部落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会议,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氏族贵族
下层平民
早期贵族
早期奴隶
阶级产生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2.依据两则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①聚河而居;
②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原 始 社 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2
三皇五帝
华夏始祖
万邦时代
夏朝
二
从部落到国家
2、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1、三皇五帝 ----神话色彩浓厚
舜承尧位,这种做法被称为“禅让”。
3、“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炎帝: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帝尧、帝舜
约公元前2070年
禹让位启,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讨夏桀,
夏亡商立
约公元前1300年
盘庚迁殷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
商灭周立
公元前841年
公元前770年
周召共和
平王东迁,
东周建立
公元前256年
秦灭东周
奴 隶 社 会
夏朝
周朝
商朝
4.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朝
时间:约BC2070--BC1600
建立者: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很有可能的夏文化: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奴 隶 社 会
夏 朝
周朝
商朝
甲骨文
内外服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三
商和西周的政治
青铜器
1. 商朝
奴 隶 社 会
夏 朝
周朝
商 朝
(1)概况
(约BC1600年-BC1046年)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商都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商朝的文化
①文字:甲骨文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②青铜器: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司(后)母戊鼎,1939年安阳出土,高133厘米,重833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3)商朝的国家管理
②地方行政制度:
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内服
①中央官僚制度: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③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①神权色彩浓厚;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③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2.西周
(1)概况
时间:
周:约BC1046年-BC256年
西周:约BC1046-BC771
东周:BC770-BC256
奴 隶 社 会
夏 朝
周 朝
商 朝
建立者: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建立周朝。
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2)西周的统治
①分封制
含义: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特点: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阅读两段材料,归纳分封制的作用
有利: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利: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2)西周的统治
②宗法制
含义: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作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秩序。
周代的分封制、宗法制
周天子用“九鼎八簋[guǐ]”,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
分封制
礼乐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血缘纽带(里)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权利的分配
权利的继承
◎礼乐制度示意图(举例)
4
井田制
青铜器
土地制度
四
商和西周的经济
2.农业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所有制)
井田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3.手工业
青铜铸造
1.商周经济的性质:
奴隶制社会经济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奴 隶 社 会
夏 朝
周 朝
商 朝
课堂小结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井田制
内外服制
当堂任务
读背教材中“学习聚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