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0 08: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
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 郑学国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通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理解作品如何传神地写出人物的神情特点的。
3、领会作品表达的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经历的人和事的亲切怀念。
评价任务:
1、独立阅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说出来。
2、师生共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3、探究课后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能复述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比如“雪地捕鸟”、“先生读书”(可以借助表演)。
5、完成助学相关题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3.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缠络chán 相互缠绕在一起 豁huò 此处状声
觅食mì 找食 渊博yuān 学识深广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 líng 攒cuán 斑蝥máo
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敛liǎn 脑髓suǐ 陌mò 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传授shòu 书塾shǔ
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窦dòu 厥士jué 拗ǎo
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绣像xiù 锡箔xī bó
4.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二、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析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你认为课文的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应该分几部分?
——应该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的,分两个部分。
四、分析课文
(一)课文结构
——①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
——第9段。
——②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应分在第二部分。过渡段因为是承上启下的,是下段的开始,往往分入下一部分中。第9段虽然提到地百草园,但百草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写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了。(若有同学讲第9段划到第一部分,也应当予以认可)
——③第9段中对自己被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这又是为什么?
——极度的留恋和不舍。
(二)分析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
——“乐园”。
2.你认为课文后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应围绕哪一个词来写?
——乐园。
3.那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领起下文的作用,统领文章前8个自然段。
4.第1自然段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猜测,“确凿”又表示肯定,作者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叠在一起使用,如何理解?
——在这里其实并不矛盾。“确凿”表示肯定,肯定园中除了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确凿”的断定表示有些犹豫,犹豫的是:在今人(大人)看来,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我那时却把它当成乐园。
〖解题方略〗解答两个词、句或说法是否矛盾之类的题,要先答是否矛盾(一般是不矛盾),再分别指出这两个词、句或说法各指的是什么,再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就可以了。例如:“我们的祖国既古老又年轻。”这里“古老”与“年轻”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古老指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年轻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只有几十年。作者这样说突出了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
5.百草园里有什么,让作者把它当成“乐园”呢?
——【1】有趣的事物:
①菜畦-碧绿②石井栏-光滑③皂荚树-高大④桑葚-紫红。由低到高-静物;
①鸣蝉-长吟②黄蜂-肥胖、伏③云雀-窜。由高到低-动物。
以上两个“不必说”是由静到动,从整体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静物到动物都充满了乐趣。
——分析“伏(在菜花上)”,换成“趴”好不好?
——不好。“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
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局部上)
①油蛉、蟋蟀:低唱、弹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可爱)
②蜈蚣-遇见;斑蝥-喷雾。
——蜈蚣的趣味何在?
——这里用了“遇见”,不是看见。“遇见”有种老友偶然相遇的欣喜,看见则没有这种感受。
以上写的是动物;
③何首乌、木莲:缠络,臃肿
④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得远(对比)
以上写的是植物(静物);
这一部分是对百草园的局部描写,是按由动到静的顺序写的。
第二自然段从整体上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了“我”对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的心理。
这一段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读者立体化地感受到了百草园的趣味所在。堪称写景典范。
——【2】迷人的传说:
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这段故事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
③和第2自然段相比,第3段出现的事物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第2段出现的事物特别多,特别密集,作者几乎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而第3段只写了一件事,就是美女蛇的事。这样,这段故事讲起来就会舒缓一些,使得本来就很迷人的故事更显神秘,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
——【3】快乐的游戏:冬天捕鸟。
注意:动作的形象性。
〖解题方略〗从语言角度赏析这段话:这段文字使用了“扫、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
——【4】天真的幻想: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想得到故事中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憧憬的快乐
6.小结:百草园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看的乐趣,有听的乐趣,有玩的乐趣,有吃的乐趣,有憧憬的乐趣,百草园当然会成为“我”儿时的乐园。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
——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①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②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③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
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什么的人?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1)严厉。①听说他的私塾是最严厉的②不许问“怪哉”虫之类的事③不许到后园去玩
(2)可敬。①极方正,质朴,博学②和蔼地答礼③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戒尺,但不常用⑤喜读书
3.“我”在三味书屋中做了什么?
——①读书②溜至后园玩③趁老师不注意画画
4.孩子们做这些事有趣吗?趣味分别在哪里?
有。(1)在后园孩子们玩耍,①折腊梅②寻蝉蜕③捉了苍蝇喂蚂蚁,都很有趣味;
(2)趁老师读书入神画画,“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自然有趣味;
(3)读书更有趣味,孩子们读书不是抑扬顿挫,而是“放开喉咙”,有口无心地瞎读。
5.称捉苍蝇为“最好的工作”你怎么理解?
——在孩子看来,玩就是工作。之所以称它为“最好”,是因为它既有趣味,又“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
6.孩子们和老师都读书,为什么老师读的就有标点符号,而孩子们读的就没有?
——老师懂得文章的意思,自然能断句,孩子们不懂,不会断句,就一连气的读下去,写出了孩子读书的有趣场面。
7.先生的身上有没有趣味?
——有。①读书时往里加语气词;②读到兴头上还要做出摇头“向后面拗过去”的动作
(四)思考问题,全文小结
1.你怎样理解本文的标题?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①本文的标题提示了文章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
②相同之乐: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对先生不给讲怪哉虫的原因的猜测、对自己被送入书塾的猜测)。
不同之乐: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③这两者之间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蕴味美之所在。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所表现出来的感情?
——对百草园热爱与留恋,对三味书屋怀着无比的新奇。
3.文章的主题:探讨思考与讨论四,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但教师应予以适当点拨。
达标检测:
(一)不必说______菜畦,______石井栏,______皂荚树,______桑椹;也不必说鸣蝉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轻捷的叫天子______。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______,蟋蟀们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______,______。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木莲有______何首乌______。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默写填空。
  2.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
  A.由园内到园外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 D.由略写到详写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4.本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______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二)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1.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2.删掉句中的加黑字好不好的,为什么?   
  3.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 一 1.(见课文) 2.B 3.颜色、声音、形状、姿态。 4.排比、拟人、比喻、反复。 5.C
  二 1.排比、拟人 2.好。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
2、助学、配套练习册。
3、背诵默写第二自然段。
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上完了,回忆刚刚结束的授课情况,我感触颇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学习第二课时内容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
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