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2.掌握本文生字,解词
二、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对文章分段并总结大意。
2.分析并学习文章描绘高原落日的美景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注意学习文中的插叙写法,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哪些语句写出了落日的辉煌美丽。
难点:对所谓悲剧美的体会。
四.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3本文通过哪些语句来表现落日景象的庄严、神圣
4、为什么落日具有“悲剧感”?
5、体会作者所说的“人间有大美”指什么?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2、自学导航
1).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2)、掌握下列字词
⑴惊骇( ) ⑵顺手jué ( )来 ⑶安谧( )(4) 诞( )语
(5)垭( )口 (6)罗布淖( )尔 (7)瘴( )气 (8)物什( )
(9)雾霭( )
3)、解词
诞语:__________________ 适逢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谧:__________________
4).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概括行文脉络。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 — )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 景象。
第三部分( —— )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 、 和 。
学生分析讨论明确:总写印象——两次观察——揭示主题
3、交流研讨
读文章的第1~6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请同学们找出第1~6自然段的中心句。
明确: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2.聪明的你思考一下,作者把落日比作是勒勒车的轮子,有何用意?
明确:体现出一种民族的特色,极具地域上的特点,使文章透露出西部风情
3. 请再接再厉:选段中提到左公柳,并讲述了左宗棠的故事。这些与文章有什么联系?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这种时空上的联系,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又体现了作者的文化涵养,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4. 作者是怎样写落日消逝的?
明确:从“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到“它突然一跃,消失了”。
5. 说起“西部”,你能联想到什么?试谈几句。
明确;可以从西部的动物、植物、人文环境、地理特征等方面来谈,但要具体回答。
一鼓作气,看谁更聪明: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提出问题:第8~10自然段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作者在写罗布淖尔荒原的落日时,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描写手法,8~10自然段便是抑”。作者先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部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为下文写落日昏黄的一幕作了铺垫。
提出问题:文章第16段“罗兰·罗曼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16段中提到罗曼·罗兰是应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则因为日落,而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见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里发掘灵感,获得启示。
问一个深一点的问题:课文倒数第2段说:“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悲剧感”是什么意思?
落日,美好的东西行将坠落消失,含有悲剧意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周围环境,含有悲剧意味。写第二个日出部分,有心关键词语可以引导3我们体察作者的想法。如:地域、鬼蜮、死亡、死亡沉黑戈壁、回光返照、死寂、血红的落日。
---想一想。在荒芜死寂的大地上,夕阳温柔、宁静而美好地落下。《泰坦尼克号》悲剧音乐让人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重的事情啊”。
这样看来本文的“悲剧感”,就是一种死亡气息中不失庄严和尊严的诗意的美啊。
4 文章开头说“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绮丽的风光,每每让我惊骇,教我明白 ‘世间有大美’这句话”,那么作者所说“世间有大美”指的是什么?(文章交代了两次落日的景象,从两次落日激发作者的感悟来理解)
明确:描写定西高落日时,作者将情感注入到对落日的描写中,如“依恋”、’贪恋”、“梦境”等,这是一种充满人情的落日,由于人情而变得充满诗情。这是一种由别于“光芒万丈、灿烂辉煌的落日美”的另一种美,没在“平淡、柔和、美丽和安详”,准确地说是一种“人情化了的美”;罗布淖尔荒原落日之美,美在“在死亡气息中仍不失庄严和尊重的诗意”。两者和在一起就是作者所说的“大美”。
4、检测点播
阅读《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的第⑴—⑹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1). 找出本段选文的中心句。
2)、 作者把落日比作是勒勒车的轮子,有何用意?体现出一种民族的特色,极具地域上的特点,使文章透露出西部风情
3). 选段中提到左公柳,并讲述了左宗棠的故事。这些与文章有什么联系?其作用是什么?
4)、. 作者是怎样写落日消逝的?
5). 说起“西部”,你能联想到什么?试谈几句。
5、反馈总结:本文继续了作者在两个不同地点欣赏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抒发了他对“世间有大美”的感受。
7作业:
生字词语:解释下列词语,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诞语 安谧 攫来 恍若梦境 瘴气
②思考题:本文第六段如何营造落日之美?(留待下篇学完后一起讨论)
8板书设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苍凉”与什么有关? 怎么比喻或称谓落日?
广漠 荒凉 灰蒙 混沌 景物特征+西域文笔风格
苍劲 有力 悲伤 怎么用周围景物烘托? 苍凉
悲剧感 在死亡气息中仍不失庄严和尊严的诗意的美
第二课时《云海》
唐敏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2.掌握本文生字,解词
二.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的精彩内容,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2、难点: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四.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3.通读全文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4.探究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落日”之美,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女作家唐敏笔下的“云海”。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与众不同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检查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
怄气( ) 婆娑( ) 懊悔( ) 汩汩( )霓裳( ) 纤纤( ) 憧憬( )粗犷( )
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2 .自主学习:
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1-2):“我”喜爱云的原因。
第二部分(3-5):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9):积蓄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四部分(10):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
3.交流研讨
研讨一:通读全文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研讨二:粗读课文第一部分,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明确:作者工作的地方在人迹不见得山上,整天不与世俗的人打交道,似乎与世隔绝,置身世外,即使读到报纸也似乎与己无关。暗示作者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但作者常年与自然打交道,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形成了作者达观、通透的心态。 正是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作为一个女性的特性,使唐敏的散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清新纯净、带有女性独特细腻感受的文章。细品文章的第二部分。
研讨三:仔细品味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唐敏笔下云的独特魅力,看看唐敏特别的心情怎样影响她的感觉,这与徐志摩、刘白羽又有什么不同?
研讨四:随着作者对云海描写的深入,作者不由沉醉其中,在云海中嬉戏,细品文章的第三部分,思考怎样理解“云海汩汩”的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明确:作者在此把自己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自己所企盼的。
4.检测点拨:
品味作者对云海的怀念,体味最后一段中照应前文的词句。
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5、反馈小结: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早年在山区工作时,与同伴们观赏云海的快乐情景,着重描述了云海变幻莫测的景观,以及人们在云海中如入仙境的超然感受。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写作手法:
1)感觉独特,作者偏重直觉,善于描绘,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化的特点。
2)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作者语言幽默诙谐。
6、检测作业):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惊骇( ) ⑵雾霭( ) ⑶安谧( )
⑷怄( 气 ⑸粗犷( )
《云海》一文选自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作者是当代女作家_____________。
请你从古诗词中找几句描写云海的句子。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感悟自然和鉴赏语言 ( http: / / www. / Index.html )的能力有一定的点拨。课上充分运用了学生讨论和朗诵的这两个重点方法,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