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项链》(3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自主阅读,整理生鲜词语。了解本文的行文线索及围绕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请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掌握重点词语,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 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3、 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4、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评价任务:
1、进行自主阅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了解本文的行文线索及围绕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3、细读课文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4、研析课文认识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导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我们来看小说《项链》,从中寻找答案。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品
莫泊桑是19世纪下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写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和3部游记。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漂亮朋友》。他的中短篇小说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小说《项链》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小资产阶级的故事。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标记出生鲜词语,并解文章主要内容,小组互助交流。
A、重点词语
自惭形秽(huì丑陋) 艳(羡慕)羡 佳肴(yáo饭菜) 寒伧(chen) 裙褶(zhě) 面面相觑(qù看) 账簿(bù) 丰 韵(优美的姿态)契(qì)约 誊(téng抄)写 赝(yīng)品 端祥(仔细地看)亲呢(nì) 兴高采烈 租赁(lìn) 请柬( 子)
B、引导学生时刻抓住文本来分析,强调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
(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项链)
(2)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哪些几件事?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三、交流研讨:
序幕部分
1、玛蒂尔德用因为一夜的虚荣付出了十年青春为代价都是因为项链,同学们想想如果当初不借项链该有多好啊,你能帮她想象出不借的理由吗?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A、没有请柬B、玛蒂尔德不爱慕虚荣C、玛蒂尔德有一个富裕的家庭---)
2、自由阅读前六段,你能帮她找出借项链的理由吗?进而总结出前六段存在的作用。
(前六段总地交代了女主人公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去掉这部分不可以,因为女主人以后一系列的遭遇,都与他爱慕虚荣的思想性格有关。正因为她那狂热的“梦想”跟冰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才酿成了她的悲剧,这部分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
3、作者在第四段写到了玛蒂尔德的“梦想”, 同学们交流讨论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思想性格?小说渲染突出这个特点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排比。这部分心理描写突出表现表现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向往豪华的生活。小说突出这个特点为下文写她为参加舞会而赶制新衣,借项链,做了充分的铺垫。)
4、她的“梦想”如此的豪华、惬意,可现实又是如此的不如人意作者在第五段写到“她没有---,没有----,什么也没有。然而他偏偏只----”这个句子中“没有、没有、没有、偏偏只”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表明玛蒂尔德的喜爱与追求和现实生活条件之间有巨大的反差。)
5、达标测试:
从这部分看出玛蒂尔德的心情好吗?
(从文中“不断地感到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哭着。”原因不是生活过不下去,也不是丈夫待她不而是她的现实跟“梦想”有着尖锐的矛盾。
“借项链”部分
1、作者如何描写玛蒂尔德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
“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
“迟疑”、“焦虑”——担心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
“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兴奋。)
同学们交流讨论小说交代这些内容的原因?
(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她在借项链时的几个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失项链”部分
1、舞会上的四个“陶醉”说明了什么?
(长期以来的梦想得到实现,这种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
2、生活和她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达到顶点时,项链丢了。丢项链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舞会后,因丈夫所带来的朴素衣服的寒酸,说什么也不愿穿甚至逃走;到街上,远远见到车子就喊,说不定还会飞奔过去。最后找到一辆破马车,为了不被发现,登车时必定张皇匆忙,连车号都没注意。这些都暗示遗失的可能性。正是爱虚荣,使她借项链;又是爱虚荣,使她丢项链,从幸福的云端跌入痛苦的深渊。)
3、达标测试:
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从文中你能看出是什么吗?
(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 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
“赔项链”部分
1、十年的艰辛有没有让她彻底清醒过来?
(第104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说明她没有改悔,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根深蒂固。)
2、玛蒂尔德这种根深蒂固的虚荣心是怎么来的?同学们交流讨论
(来源于社会,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个人的性格源于社会的熏陶。当时,整个社会就是浮华、势力又虚荣的。)
3、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种虚荣浮华的社会风气?同学们交流讨论
(①“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②其他人物也爱慕虚荣
路瓦栽先生:她之所以花很大力气弄到那张请柬并且为此“得意扬扬”,是因为晚会的请柬“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并且“这是一个好机会”,“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官员”。他的醉心名利、爱慕虚荣是显而易见的。
佛莱思节夫人:她之所以去珠宝店买漂亮的青缎盒子来装假项链,又不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是为了使这挂至多只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看起来像钻石项链,又用这挂假项链来显示富有、抬高身价。她同样爱慕虚荣。)
4、通观全文你认为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同学们交流讨论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
教师强调: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当时的法国社会崇尚的就是这么一种虚荣浮华的风气,生活于其中的玛蒂尔德又怎能不受其影响呢?这也难怪经历了十年的磨难,她虚荣依旧、痴心不改。
5、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 同情 、 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6、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同学们自由交流讨论)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7、达标测试:
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四、教学反思
对于小说学习,虽然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完全可以自觉的、主动的完成预习。但分析小说的重难点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思路,不仅要把重难点融进去而且还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我就设计了这一教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了小说刻画人物的细致手法和小说人物的复杂性。并带领学生走出了小说阅读只重情节新奇的简单阅读,初步建立起了鉴赏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思维。希望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成为同学们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起点,激发学生课下的阅读兴趣,怀着一颗欣赏之心去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们的心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