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挖荠菜》(1课时)
学生预习:
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了解作者
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和议论句。
相关课程标准: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课文中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主题,珍惜幸福生活。
评价任务: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的思想感情。围绕挖荠菜这一线索写了那几件事?
2、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是什么呢?体现在哪里?
3、解放后,我也带孩子们去挖荠菜,可和我当年去挖荠菜时的心情肯定会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当“我”看到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时心情如何?
4、提炼主旨
5、比较阅读: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最重视的东西是什么?她对她的孩子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如果用《挖荠菜》中所重视所担忧的东西来分析《项链》,我们是否对玛蒂尔德、对《项链》的主题又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一定吃过“荠菜”这种野菜,有些人会说荠菜不好吃,或不愿意吃。可是在旧社会,这种野菜是穷人们的美味佳肴。《挖养菜》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二、 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是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2、字词注音
荠菜( jì) 蔷薇 (qiáng) 掰 (bāi) 琥珀(pò)
薄暮(bó) 羊圈(juán) 苋菜 (xiàn) 雪蒿(hāo )
惩罚 (chéng ) 和煦 (xù) 广阔无垠(yín) 怪癖(pǐ)
3.补充注释
【凶神恶煞】迷信者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毫不留情】不留一点情面。
【风和日丽】温和的风,美好的目光,指天气晴朗。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迁就】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
三、自主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的思想感情。
2、自主学习(展示)
问题一,围绕挖荠菜这一线索写了那几件事?
问题二,“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是什么呢?体现在哪里?
学生自组学习后交流讨论。
四、交流研讨
师生共同研讨、明确:
问题一:3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
问题二:“特殊的感情”是对荠菜的喜爱。
这份喜爱体现在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很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体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把情感上的价值看得比生理的需求更为重要。)
还体现在解放后带着孩子们一起挖荠菜吃荠菜。
过渡:既然张洁对荠菜有如此特殊的感情,那为什么不开篇就讲挖荠菜的事,却从“馋”字写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特殊的感情)
学生再次阅读1-9段,思考并讨论回答
明确:馋是因为饿,又由饿引出一次危险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饿写出造成饿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写挖荠菜,写出挖荠菜的辛酸,表现了更深刻的思想。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
当别人叫她馋丫头时候,她“羞得连头都不敢回”—可爱、自尊、令人同情。
她“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地跳进那条小河”—在精神上被羞辱和生命危险之间,她选择了不顾一切。
“我一声不响的挣扎着、扑腾着”换成“我大喊大叫地挣扎着”好吗?—自尊
“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不停地流着,流着……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关键词:恐怖、混乱、出奇的清晰的笑声。在危急关头她最不在乎的是自己的生命,而是一个成年人的无动于衷和残酷的笑。由此可见,张洁把人的感情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同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采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原来直接的原因,是怕妈妈知道。她真正害怕的,不是受皮肉之苦,而是怕妈妈伤心,而且这种伤心是无声的,是小孩子从妈妈的眼神里看出来的。这是因为穷,才导致孩子的狼狈,这就更加显示出作家要表现的是,这个孩子对于妈妈的理解和同情。对于内心的感受,她看得比外在的,物质上的东西重要的多。
结合学生生活捕捉类似生活细节。(理解父母的例子)
“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第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这一句之所以生动而且深刻,就是因为它有特点。特点从何而来?
在文章开头,张洁反复强调饥饿的可怕,突出表现孩子对于生理本能的缺乏控制能力。但是到了这里,却强调还有比生理本能更为强大的东西,这就是孩子对大人的理解和爱。这一笔正好与前面的大管家的无情形成对比。一方面是孩子把人的感情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一方面是大管家却把物质(无非就一个玉米棒子嘛)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更动人的是,这个孩子,却把妈妈无声的伤心,看得比自己挨打更严重。)
五、主题升华
1、过渡:前两个故事表现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解放后,我也带孩子们去挖荠菜,可和我当年去挖荠菜时的心情肯定会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当“我”看到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时心情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对比中可以体会到本文的主旨。)
明确:小时候是因为有趣;长大后,是对我的一种迁就。他们不能体会我的心情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种生活,无法体会我当年挖荠菜时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渴望。
2、你有这种与父母有代沟的生活细节吗?说一说
3、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你觉得在这篇文章中,谁更能体会到幸福的内涵?
(学生大部分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幸福,尤其是自由、平等、关爱、人格的尊严带来的幸福应该才是真正的幸福。)
让学生自由作答,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引向对精神上的幸福的追求。
4、你觉得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精神上的幸福,尤其是自由、平等、关爱、人格的尊严带来的幸福看得比物质方面得到的幸福还重要,甚至重于生命。 “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五、比较阅读、深化思想、反馈总结
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最重视的东西是什么?她对她的孩子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如果用《挖荠菜》中所重视所担忧的东西来分析《项链》,我们是否对玛蒂尔德、对《项链》的主题又有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意见:
《挖荠菜》重视的是那种精神的幸福,所担忧的是指未遭受过精神屈辱的人往往不懂得这种精神幸福、这种人格尊严、这种自由坦然心情的可贵。其一,玛蒂尔德夫妇在丢失项链之后,全部的考虑就是不能失信于人。起初是千方百计寻找项链。找不到后就不顾后半辈子的生活而毅然决然四处举债,想法赔偿。归还时又生怕朋友发现不是原物,生怕说她是贼。也就是主人公处处考虑的不是物质,而是把精神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生怕在人前抬不起头。其二,后来的十年,主人公全部的活动就是自力更生,守约偿还债务;不去说明真相,不向他人诉苦求情,忍受生活上的一切艰辛,还清了包括高利贷在内的全部借债。表现的仍是把自尊诚信,把精神上的坦然无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三,十年后,事情了结之后,她主动与佛来思节夫人的对话,洋溢着内心的轻松、自豪和自尊,这就叫精神的幸福。由此观之,玛蒂尔德是懂得这种人格尊严、坦然心情、精神幸福之可贵的人,同样是把这些看得比物质的享受更为重要的人。我们肯定主人公后来的表现,还可从这“人的高贵之处”的角度,发现肯定说的新意义。
《项链》的主题内涵不仅可以增加上述的新意义,也还有类似《挖荠菜》主题的意味,即世间有甚于物质苦难的精神苦难,有甚于物质幸福的精神幸福。
六、布置作业。
助学做完。如有时间当堂完成第15页题目:
我童年时挖荠菜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我那热切的愿望实现了吗?
孩子们把挖荠菜看做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找出最后一段的议论句,体会他们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
围绕对荠菜的特殊感情来理解本文,让学生有线可寻。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细节结合,有利于理解作者感情。由于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用时多,以至于解放后部分的学习不充分,因而在文章主旨的确立上,学生在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上理解不深。但有部分学生能体会。结合本文理解《项链》主题上,学生回答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