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背景
一、戊戌维新运动
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漫画)
①政治: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后,民族危机加深;
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
——《中外历史纲要(上)》p101“学思之窗”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宪政。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经济和阶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③思想: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客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主观: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借用儒家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思考:康有为宣传变法为何要托古改制?
《变法通议》
2.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公车上书”是“士人”首次作为政治力量推行的爱国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摘自光绪帝诏书原文
光绪帝
局限性:仍未脱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藩篱
内 容
布新 除旧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局限性: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颁宪法等政治主张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新思想传播
冲击了旧官僚体制
3.高潮:百日维新
(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4.结果:失败
(1)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慈禧太后 瀛台 瀛台(牣鱼亭)
4.结果:失败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
均被废止。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京师大学堂
戊戌六君子◎
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课堂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致易一书》
操之过急
①客观上:守旧势力很强大,阻碍变法开展。
②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急于求成,措施失当;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
力量太弱
敌人太强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1、背景
义和团揭帖(节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
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尽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①甲午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
2、口号
扶清灭洋
二、义和团运动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过程
开始兴起,
提出“扶清灭洋”
1898年冬
1899年底
清政府先抚后剿,
运动转向直隶
1900年6月
清政府招抚,
义和团控制京津
1900年8月
中外联合镇压
义和团运动渐息
(1899年11月28日)著即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倘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1900年6月6日)无论其会不会,但论其匪不匪。……是教民、拳民均为国家赤子,朝廷一视同仁,不分教、会 。 ——金家瑞、林树惠 《有关义和团上谕》
(1900年9月7日)上谕:“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
——金家瑞、林树惠 《有关义和团上谕》
二、义和团运动
4、评价
义和团揭帖(节选)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
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积极:
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③展示中国人不畏强暴的精神
局限性:
①盲目排外;
③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②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缺乏认识;
——孙中山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二、义和团运动
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背景
"战士们,水兵们,德意志帝国的尊严受到了侮辱……我们决不停战,我们要惩罚那些野蛮的中国人,然后,我们将强迫他们接受和平!"
"你们应对不公正行为予以报复,他们以令人发指的方式嘲弄外国使节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让我们为文明打开永久的通道!"
——1900年7月德皇威廉二世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
2、过程
1900.08中旬
廊坊阻击战
天津保卫战
慈禧向各国“宣战”
天津陷落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三、八国联军侵华
1900.06.21
1900.07.14
1900.06中旬
1900.06.10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毁,已被蹂躏和糟蹋得不像样子了,简直像一切都死绝了一样。使馆街两旁残存着一垛垛废墟,一堆堆石头、灰烬、垃圾和脏物遍地皆是。中国人的尸体,一个挨一个地杂陈在马路上。到处乱丢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八国联军目击记》
三、八国联军侵华
3、影响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知识链接】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①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②保护南方许多地区免于战火的波及,但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
③使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三、八国联军侵华
3、影响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内 容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外交控制,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项目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的社会
《辛丑条约》
惩办祸首诸臣
赔款4.5亿两白银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
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
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趋势。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接受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小结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百日维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具有进步意义。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的特点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探索救亡之路
失败
失败
失败
失败
究竟路在何方???
清政府重拾改良手段——清末新政
革命党高举反清义旗——辛亥革命
下集预告
课堂检测
1.在国家决策机制上,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借鉴了孟子关于国君要听取“诸大夫”和“国人”意见的思想,发展出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民意见相同”才可实施的主张。该主张( )
A.突破了“中体西用"模式 B.揭示了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与传统“民本”思想无异 D.将学习西方制度付诸实践
A
2.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A
3.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使( )
A.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
4.1900年6月,盛宣怀与列强驻沪领事举行会议。《东南互保约款》是这次中外交涉的重点,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各国商民、教士、产业由督抚保护;各国兵轮水手不可登岸;各国派兵轮驶人长江等处;若引起动乱,中国不认赔偿等。这些规定( )
A.反映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卖国 B.有效防止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
C.是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妥协斗争的产物 D.增强了东南督抚对清廷的向心力
C
5.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令,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B.推动婚姻主婚权向当事人转移
C.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机
D.顺应了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