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丝瓜

文档属性

名称 神奇的丝瓜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9 20:58: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4《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小学语文
2年级:小学六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5学时数: 两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茁壮”、“瓜藤”、“发疯”、“凸出”、“杞人忧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丝瓜的神奇。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议---读---想象”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丝瓜的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丝瓜的神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感情悟大自然”为专题,选编了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展现了大自然中的麻雀、丝瓜、蜜蜂等小小生命创造的奇迹。它们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小小的窗口,透过这些窗口,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中生命创造的奇迹
3、学情分析:
普普通通的事物容易被人们忽视,使人看不到它的独特之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章具体生动的描写中去感悟平凡事物的“非凡”,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明白作者把极平常的事物写得生动具体的原因。
4、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是引导学生紧扣题眼“神奇”,在朗读中感悟丝瓜的神奇,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丝瓜的神奇,然后想象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思5’ 1?引入。大家见过丝瓜吗?说说自己见到过的丝瓜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见到过的丝瓜。(平凡、普通等)2?质疑。可在季羡林先生笔下,丝瓜却是“神奇”的。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季羡林。  学生读了课题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应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3 设置情景朗读题目:《神奇的丝瓜》1、如果你不相信神奇的是“丝瓜”,你该怎样读给大家听?2、如果你不相信丝瓜是“神奇的”, 你该怎样读给大家听?3、如果你相信神奇的是“丝瓜”,你该怎样读?4、如果你相信丝瓜是“神奇的”,你该怎样读? 1、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对丝瓜的初步印象。2、质疑课题。3、情景朗读课题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12’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纠正错误读音,视学情重点指导“茁”的读音。2、自主识记字形。(1)指名说说识记字形的“金点子”。(2)重点指导:“藤”是上下结构,“凸”要注意笔顺。3、读思结合,质疑问难。(1)指名逐段朗读,师相机指导,把句子读通顺。(2)质疑问难,师生合作解答字、词等方面的问题。(3)重点理解“车水马龙”、“神奇”、“杞人忧天”、“孤零零”、“奇迹”等词语。 学生识记生字词,质疑、交流。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8‘ 师:接下来,我们同桌一起读读课文,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1、同桌互读课文,互帮互评,把课文读熟。2、汇报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品读丝瓜的神奇13‘ (一)请同学们读书说说丝瓜的神奇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过渡:作者是通过写丝瓜籽、丝瓜秧、丝瓜“瓜”的神奇来体现丝瓜的神奇的。我们就先来感受丝瓜籽、丝瓜秧的神奇。请同学们阅读1-3段,抓住主要能体现丝瓜籽、丝瓜秧神奇的语句来说一说,读一读。(二)品读1-3段,感受丝瓜籽、丝瓜秧的神奇。作者是通过哪些关键的语句来体现丝瓜的神奇的呢?请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重点:师引导学生理解包含“竟”的三个句子来感受。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神奇。 师生边说边读边体会。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神奇”。
四、课堂小结2‘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呀?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至3自然段,感悟了丝瓜籽、丝瓜秧、丝瓜藤的神奇。它们的神奇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悟丝瓜“瓜”的神奇吧! 学生汇报答案。 导入新课
二、品读感悟丝瓜的神奇。25‘ 过渡:丝瓜籽、丝瓜秧、丝瓜藤很神奇,其实丝瓜真正的神奇还在下面,我们来一起走进丝瓜“瓜”的神奇。看4-8段我们主要通过理解“神奇”和“担心”来感受丝瓜的神奇。我们先理解“神奇”。步骤:1、理解“神奇”问题设计1:丝瓜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请画出相应的语句。再做具体分析。(1)、第一处: “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理解:师: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生:瓜秧会断了,丝瓜就会死去)师:在这里,第一个瓜好象具有人的怎样的精神?自我牺牲,顾全大局的精神,但它是丝瓜,好象有了人的思想了,你说神奇不!师:读出神奇!生: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重读:不在、仿佛得到)(2)、第二处:“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理解:改句比较理解:“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被弯了起来,被放在窗台上。”师:主动性,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智慧。师:读出神奇生: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重读:弯了、把躯体、放在)(3)、第三处: “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理解:师:第三种瓜原来是处在怎样的状态下生长的?生:垂直悬挂在空中。师:现在是什么样了?生:平着身子躺在台子上。师: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人做的吗?生:不是。因为“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师:所以说作者发出疑问: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改为陈述句,为什么不用陈述句?师:还有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悠闲、自在)你看丝瓜还能像人一样悠闲自在。你说神奇不!师:读出神奇。生: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平着、躺在)过渡: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丝瓜的这种神奇是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的。作者越担心,丝瓜就越显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我们主要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担心”。2、理解“担心”(1)第一次的担心师: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生:我真是替它担心,(重读“真“和“担心”)(2)第二次的担心师: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生: 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重读“细”和“怎么能”)(3)第三次的担心师: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生:我又犯了担心病。(重读“担心病”)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分层朗诵来感受丝瓜的神奇。3、朗诵感受神奇。1、师:小小的绿色的瓜。我真是替它担心,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生: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师:这真是——生:“神奇的丝瓜”!师:我仿佛觉着丝瓜有了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2、师:又长出来了两个瓜。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生: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师:这真是——生:“神奇的丝瓜”!师:我仿佛觉着丝瓜有了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3、师:又长出来了一个瓜,我又犯了担心病,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生: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师:这------真是——生:“神奇的丝瓜”!小结:看似普普通通的丝瓜,竟然如此神奇!这是一种生命力量的体现。 师生边说边读边体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朗读感悟丝瓜的神奇。师生合作朗读感悟。 联系上下文品读句子,感悟“神奇”朗诵感受神奇。
品味语言,学习写法6‘ 师:1、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生动具体?找出来读一读。2、指名读出写得生动具体的语句,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点拨、归纳,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3、作者为什么能够把极平常的丝瓜写得如此生动具体?想一想,和同学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观察细致,抓住特点,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写出真情实感。。。。。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拓展延伸5‘ 作者在此后的几年里还写了一些植物,这些植物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生命的神奇。出示季羡林的《二月兰》《清塘河韵》片断。学生自读,感受二月兰和荷花的神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边读边体会。 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畅谈收获。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很重视朗读。把朗读作为一种深入品读文本的手段。整个教学过程层次明晰。何时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我事先都做了准备充分的预设。教学效果还不错。但这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语言的品析不够,特别是对朴素的语言的表现力品味不够,对字里行间的情感渗透品味不够等。希望各位同仁们提出你们宝贵的意见用及建议。谢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