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13 08:5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是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按照教材编排共分4个课时。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经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方程也是几何的相关计算的重要模型,甚至对其他学科也有十分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是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并且具备活泼好动、好奇、好表现等特点.而从学生所具备的基本技能来看,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应用题,还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该性质解一些简易方程,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经验,但是对于方程认识的还比较肤浅、模糊,还处于感性层面,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把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通过对两个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使学生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体会数学问题源于实际生活,会从实际情境中建立等量关系。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方程进行适当变形;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主要采取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包括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生本交流以及学生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交流,为保证交流质量,我首先保证给与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其次,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合作学习,共同发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文档制作
2.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等式的基本性质及简单方程的解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呈现情境,感受价值
1、出示问题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第一章《有理数》和第二章《整式加减》。我统计了一下,学习第一章共花去了40天时间,比学习第二章的时间的两倍还要多10天,你知道学习第二章花了多少时间吗?
方法一:(算术方法)(40-10)÷2=15(天)
方法二:(列方程法)设学习第二章花了天,根据题意得

解得:
预设:学生可能首先会想到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导学生利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并请学生用小学所学知识来说出所列方程的解(此环节主要目的是抽象出方程模型,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做铺垫,因此这里教师不必深究学生是如何得到方程的解的,只要能得到结果并且大家都认可即可,在环节三将重点研究解法),比较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
2、出示问题2:王玲同学今年12岁,她爸爸今年36岁, 问再过几年,他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
设再过x年,他爸爸的年龄是她的2倍,根据题意得:

预设:学生在解决此问题时可能无法使用算术方法,自然想到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而在解方程时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正好为后面的学习留下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在利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小学所学的简单的方程的解法。通过问题2让学生发现算术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会利用方程来刻画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环节二:探究新知,认识概念
1、观察:上面得到的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学生可能不会从“元”和“次”这两方面进行总结,这时,教师可把方程的分类问题做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从未知数的个数与未知数的次数两个方面来观察)。
2、总结: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也可叫做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辨析: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请另一同学进行点评,总结该从哪些方面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教师通过板书提炼概念中的关键词。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点拨、总结,同学生一起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通过一组判断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优秀学生的帮带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次,在辨析环节,教者设置了一组各有代表性的判断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环节三:回顾性质,简单运用
1、刚才某某同学解方程得到,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的吗?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2、投影出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用字母分别表示出来,补充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
预设: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可能因为遗忘一时回忆不完整,这时教师可通过课件中机动预备的天平的演示动画,恢复对知识的记忆。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然后小组交流,再请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预设:第(4)小题“如果,那么”可能有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理解,认为左边由到相当于除以了3,于是片面认为该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得到。若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可让学生复述等式的基本性质2,然后运用该性质对方程的变形进行解释,学生自然会认识到等式右边并没有除以3,而是减去了,而左边也可以看作是减去了,因此这里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得到的。教师在总结时还可强调“两边同时”这一关键词。
4、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过程并检验。
5、分组训练课后练习第2题,其中第1、2、3小组做第(1)小题,第4、5、6小组做第(2)小题,第7、8、9、10小组做第(3)小题,并分别请3位同学上黑板板演,最后请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由解方程的过程回顾小学所学的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补充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通过课后练习第1题明确该性质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依据,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适当变形。然后通过教师讲解例题解方程,引导学生明晰,每一步变化的依据,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加深对解方程原理(等式的性质)的认识,并尝试利用该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环节四:课堂小结,及时反思
1、请同学们静思1分钟,回顾一下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知识结构,学生将自我回顾与其融合,完善本节课知识体系。
3、提出问题:前面我们曾提到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该怎么解呢?为同学们课后预习及下一节课学习作准备。
【设计意图】把学生反思与教师总结相结合,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通过教师设疑明确后面我们的学习目标,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环节五:布置作业,加强巩固
1、基础测评
+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____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____
+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
2、能力提升
根据问题,设出合适未知数,只列出方程
(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2)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3)甲种铅笔每支0.3元,乙种铅笔每支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3、拓展空间
(1)鸡兔同笼,上有20头、下有52足,问鸡兔各有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课后练习,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的美。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时间,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求第二章的学习时间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提炼数学的本质。
2、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第一章的学习时间,得到第二章的学习时间的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方程的形成思想,并和学生一起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中体会出方程形成的过程以及方程解的本质;在练习中,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的概念和方法,巩固提高。编拟的问题环环相扣,体现了基础性训练与探索性、思维性训练相结合的习题体系,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和发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造创性。
3、本节课的设计以情景创设为背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在课堂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想中学”“动中学”的空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