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2 11:1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归纳:属、 夺、伐、刺、害。
2.通过《离骚》体会屈原的为人。
3研读文本,理解司马迁写作人物传记的方法。
4研读、体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归纳。
教学难点:通过《离骚》体会屈原的为人。
教学方法:朗读、研习、点拨。
教学过程
导入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译文: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文学常识
1.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
2.《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3.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4. 楚辞——《离骚》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楚辞:“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所以也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疏通文意
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⑴。为楚怀王左徒⑵。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⑶。入则与王图议⑷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⑸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⑴判断句。
⑵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⑶闻:学识。志:记忆。
明:v明晓。治乱:国家安定。
⑷图议:谋划计议。
⑸应对:应酬。
思考: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
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要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发愤著书之况。
第二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写作草稿尚未确定,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夺取过来,屈原不给他,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⑴同列:朝列。
⑵害:嫉妒。
⑶造为宪令:制定国家法令。
⑷属(zhǔ):撰写。
⑸伐:炫耀。
思考: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根本原因在于怀王不再信任屈原,所以才听任谗言。
第三段: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⑴,谗谄之蔽明也⑵,邪曲之害公也⑶,方正之不容也⑷,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⑸。/
译文: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⑴疾:嫌怨,痛心。
听: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聪:adj明察。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
疾:①本义:受兵伤。泛指疾病。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 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②n痛。疾首(头痛);疾心(痛心)
③n缺点,毛病,瑕疵 。《史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④adj劲疾(迅捷而有力)强大,宏大。《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⑤adj快速;急速 。《战国策·赵策》:不能疾走。
⑥v嫌怨。⑦v厌恶;憎恨
⑧通“嫉”。妒忌。《书·秦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
⑵谗谄:v作n,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
明:adj明慧,聪明
v懂得,了解。明于治乱
v阐明,表明。明道德之广崇
⑶邪曲:不正,adj作n,品行不正的小人。
公:朝廷;国家;社会。
⑷方正:正直不阿,adj作n,正直的人。
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⑸犹:v如同,好比。
离:同“罹”遭受。离忧:遭受忧愁。
夫天者,人之始也⑹;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⑺,故劳苦倦极,未尝⑻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⑼,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⑽,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文: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⑹始:n本源,根本。
⑺穷:adj不得志,处境困窘。反义词: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反,通“返”,返回。
⑻未尝:未曾,没有。
⑼惨怛:悲痛忧伤。怛:忧伤,悲苦。《诗经 甫田》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⑽信:adj真心诚意。
信:adj①真心诚意 ②真实,不虚伪。《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adv①放任,随便。《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
②果真,的确 。《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
n①信约;盟约。②凭证;符契。③通“讯”。音讯 ④书信;持有书信的外交使臣。
v①守信用 ,讲信义。《过秦论》: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②相信;信任。笑而不信
③证实;应验。《老子》: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那样的暗昧深远,其中却是可信验的。)④知晓。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⑤住宿两夜。《诗经·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条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文辞含蓄隐晦,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也是芳香的事物,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来超脱于尘埃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⑾淫:adj过度,无节制;滥。
⑿上:adj远,久远。下:adj次序或时间在后。
刺:v讽刺。
⒀明:adj作v,阐明。
条贯:条理,道理。
靡:没有。靡日不思。
回顾:试与他虫斗,虫尽靡。v退下;败退,散乱;顺风倒下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⒁指:通“旨”。
类:事例;条例 。
迩:浅近。“遐迩”,即“远近”
⒂廉: 正直;刚直;品行方正。
⒃疏:离开。
⒄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⒅获:玷污;辱,被辱。
滋:adj脏污,污浊。
⒆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泥:v通“涅”,染黑。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惧黑。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影响)
滓(zǐ子):污染。
⒇推:推许,赞许。
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离骚”的含义是什么?
本段首句便指出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不满国君的昏庸、朝政的黑暗,以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次句解释“离骚”的含义,“离骚”即遭遇忧愁。
思考:《离骚》的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是什么?其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特点是什么?《离骚》与屈原人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这两句话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特点及意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这句话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强调了《离骚》的内容和形式与屈原的人品和诗品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
20个问题助理解(用原文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⑴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⑵《离骚》是什么意思?(遭遇忧愁)
⑶屈原忧愁的内容是什么?(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⑷我们一般人有没有忧患?(有)
⑸忧患主要在哪两方面?(劳苦倦极;疾痛惨怛)
⑹当我们身体疲惫或生病或精神痛苦时,通常下意识地会说什么?为什么?(呼天;呼父母。人穷则反本)
⑺当一个人陷于困厄时,通常会怎么做?(呼天;呼父母。)
⑻屈原是否陷于困厄了呢?(是)
⑼屈原为什么会创作《离骚》?(忧愁;穷、怨)
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离骚》的?(风格、内容宗旨、特点)
⑾《离骚》的风格是什么?(兼《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之美)
⑿《离骚》的内容是什么?(《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⒀《离骚》的宗旨是什么?(以刺世事)
⒁《离骚》的特点是什么?(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⒂作者是怎样把《离骚》和屈原的人格联系起来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⒃作者连用哪五个词来描述屈原所处的环境?为什么?(疏濯淖污泥、浊秽、尘埃、滋垢、泥滓)
⒄屈原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如何做的?保持着怎样的姿态?(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
⒅屈原的“志”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用两个词语概括——忠君爱国、高洁不屈)
⒆作者是怎样评价屈原的?(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⒇如果把第一层概括成“创作论”,那么第二层和第三层可以怎么概括?(作品论、创作论)
第三课时:
第四段:
屈平既绌⑴,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⑵,乃令张仪详去秦⑶,厚币委质事楚⑷,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⑸。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⑹。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⑺怒不救楚,楚大困⑻。
译文: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⑴绌:同“黜”,罢黜。
⑵患:意动用法。
⑶详:通“佯”,假装
⑷厚币:n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
委质:亦作“委挚”。亦作“委贽”。放下礼物。古代卑幼往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引申为臣服、归附。委:呈现。
⑸如:v去,往。
⑹兴师:兴兵;起兵。大兴师:大规模出动军队。
⑺竟:adv终于;到底。
⑻困:艰难痛苦。
思考:第4段记叙了楚国哪些受挫事实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1)受骗绝齐;(2)兵败丹、淅;(3)蓝田退兵
根本原因:楚怀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因贪图张仪所送的礼物而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
第五、六段: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⑴,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⑵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⑶,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⑷。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⑴因:趁机。
厚币:n作状,用丰厚的礼物。
用事:①执政;当权;②行事;办事
⑵竟:adv终于,到底,最终。
⑶顾反:返还,回来。
⑷及: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说文》
思考:1.这两段是如何写楚怀王的昏庸无能的?
明确:秦国愿割地讲和,楚怀王却要张仪而不要土地,体现他的昏庸和目光短浅。
楚怀王轻信靳尚和郑袖,张仪再次得逞,可见楚国君王昏庸,朝臣奸佞。
思考:2.楚国的形势如何?原因是什么?
明确:内外交困。很大原因是怀王昏庸,朝臣奸佞身边缺少屈原这种正直敢言的人。
第七段: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⑴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⑵,赵不内⑶。复之秦⑷,竟死于秦而归葬。
⑴卒:adv终究;终于。
⑵亡:逃,逃离,出走。
⑶内:同“纳”。
⑷之:v到。
思考:文章为什么要穿插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
明确:穿插的大段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楚国在外交上、军事上节节失利,国势江河日下,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①将屈原的命运置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表现,通过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出人物的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表现出屈原这样的优秀人物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的无力感,寄寓着浓重的悲剧意味;
②另一方面,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怀王的昏聩贪婪以及尚、郑袖、子兰等人谄媚奸邪造成的。他们构成了屈原的对立面,从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与爱国精神;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被用于朝廷。
③作者将屈原的遭遇和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写,用历史事实的教训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张仪受秦王重用,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楚国有堪比张仪的屈原,楚王却不信任他,这凸显出屈原这样的忠臣贤者对国家的重要价值,也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也反映了屈原即使被流放,仍眷恋国家,惦记怀王,表明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
第八段: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⑴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⑵,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⑶,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⑷。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译文: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痛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挂念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能彻底醒悟,世俗能完全改变。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终于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⑴嫉:①憎恨;②妒忌。
⑵冀幸:希冀。
一:adv完全,彻底。
⑶存:v思念;怀念。
⑷致:v表达。
人君无⑸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⑹。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⑺,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⑻,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⑼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他认为是忠臣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并不贤明。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能知人善任所招致的祸患啊。……
⑸无:连词,无论;不论。回顾:《师说》:无贵无贱。
⑹忠、贤:adj作n,忠诚的人、贤能的人。
举:v推荐;选用
⑺相随:伴随;跟随。
属:v继续;连接。
⑻治:adj,社会安定、太平。
回顾:治:①v,治理,管理,统治。《大学之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②v,惩罚;惩处;惩办 。《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
③v,从事研究。治学
④adj,社会安定、太平。《荀子·天论》:禹以治, 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⑼亡:失去。亡羊补牢。
亡:v①逃离,出走。②失去;丢失;丧失 。eg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③死。④灭亡。《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⑤外出;出门。《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⑥ 沉迷于宴饮。 ⑦轻视。⑧通“忘”。
.⑨通“无”,没有。《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说:“每天能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都不忘自己所掌握的,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十段: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⑴使上官大夫短⑵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⑶之。
译文: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⑴卒:adv终究;终于。
⑵短:诋毁;指摘缺点,揭发过失。
短:adj ①不长;eg《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②寿命短促;
③浅薄,简陋 。eg短笔(自谦文笔拙劣。同拙笔)
V ①指摘缺点,揭发过失。
②不足,缺乏;eg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③缩短。如:短丧(缩短服丧期限)
④指短路。拦路抢夺。
n缺点;过失。
⑶迁:放逐。
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
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
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
“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
“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其他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A.表“升官、加封”的词语:除、拜、晋、进、陟、加、擢、升、拔、提、赏、征、辟。
除:即拜受官职。
拜:授予官职;任命。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陟(zhì):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破格提拔。超迁:越级升迁。
升:提升。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提:提拔。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臣子官职官衔或爵位。
征、辟:征召贤士为官。
B.表“贬官、免官”的词语:贬、窜、放、谪、左迁、左除、左降、左转、出、出宰、黜、绌、免、夺、徙、转。
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放:放逐,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
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黜、绌:废掉官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免: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夺:削去,罢免。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徙、转:一般调职。
屈原至于⑴江滨,被发行吟(于)泽畔⑵,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⑶。渔父⑷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⑸。”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⑹。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⑻?”
译文: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⑴至于:到达。
⑵被:分散。通“披”。
⑶颜色:脸色,面容。
形容:形体和面容。
枯槁:枯干,枯干的树木。 回顾:《劝学》:虽有槁(枯)暴。
⑷渔父(fǔ):渔翁,捕鱼的老人。父(fǔ):老年人。
⑸是以见放:以是见放,宾语前置,倒装。
⑹凝滞:拘泥、执着。
推移: 变化、移动或发展。
⑺餔:吃。糟:古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指酒渣。
啜:①本义:尝、喝。②哭泣时抽噎。③哄骗。如:啜持(哄骗,逗引)
醨:薄酒。
⑻ 自令见放:宾语前置,被动。为: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⑼。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宁赴⑾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⑿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⒀,遂自投汨罗以死。
译文: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拍打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蒙受外物的玷污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就作了一首《怀沙》赋。于是怀抱石头,便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⑼沐:洗头发。沐,濯发也。——《说文》
浴:洗澡。回顾:《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弹冠:①弹除帽子上的灰尘;②整理帽冠。
振衣:①抖落衣服上的尘土;
②整理身上的衣服。谢朓《观朝雨》: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
⑽察察:①洁净的样子;②分别辨析。《老子》: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汶汶:心中昏暗不明→玷污,污辱。
⑾赴:奔向,奔赴。多指奔向危险的地方。
⑿温蠖:尘垢,昏愦。
⒀怀石:n作v,怀抱着石头。
思考1: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1)差异:通过展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失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2)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失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3)感情: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思考2: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
明确: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 “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他身上体现的是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他的精神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第十一段: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⑴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⑵屈原之从容辞令,终⑶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译文: 屈原死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辞并因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能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⑴徒: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
表示一类人的文言词:人、类、族、徒、俦、属、伦、侪等。
⑵祖:v 效法;承袭。
⑶终:adv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
思考1:第11段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
明确: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平词赋悬日月”(李白《江上吟》),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后继者“终莫敢直谏”。
这一段将楚辞的继承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国的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力。
思考2: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明确:包括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
①屈原楚辞诗体后继有人,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但“终莫敢直谏”,无人继承他的政治主张。
②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生死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凸显屈原对于楚国的价值。
第十二段: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⑴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⑵,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⑶,又爽然⑷自失矣。”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看到他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若有所失了。
⑴悲:为……悲
⑵涕:名词作动词,流泪。
⑶就:担任;开始从事。就列(就位。任职);就事(就职);就田(从事耕种)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回顾:《劝学》:金就砺则利。(靠近;走近;趋向)
《伤仲永》:指物作诗立就。(完成;成功 )
⑷爽然:①失意茫然的样子。
②清爽的样子。李白《游秋浦白笴gǎn陂》诗二首之二:「白笴夜长啸,爽然溪谷寒。」
(我在白笴陂乘兴长啸,声动寒谷,溪水风生,就一个字:爽!)
③豁然开悟的样子。
思考:1.“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
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文末写了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
明确:忠君爱国。坚持真理。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明确:司马迁“悲其志”的原因: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不同的是,屈原以死明“志”,而司马迁以生践“志”。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抒发自己的幽愤。这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也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
在这样的悲叹中寄寓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①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②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 ,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③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
《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是在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马迁对传主的态度,齐读《屈原列传》最后一小节,思考 :司马迁对屈原是什么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学生的回答 :同情、惋惜、肯定、惺惺相惜……
明确 :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写作《屈原贾生列传》时,其内心可谓百感交集,似乎不是一
位客观叙述者应持有的态度,他把屈原贾生两人合在一起写,是基于两人才情与命运的相似。其中,也不乏他对这一类人的同情,由此及彼,想到自身的遭际,有惺惺相惜之感,故而倾注了个人的丰富情感。
课堂总结:胡适说屈原是“箭垛”式的人物,甚确,我们人人都可以在他那里映射出心中所
想 ;但由此否定屈原在历史上的真实性未必恰当,“箭垛”一词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也增添了一份接近真实的可能性。
“箭垛”式人物:民间文艺学术语。为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一种人物类型。以这些人物的传说群、故事群如同滚雪球似的,逐渐扩充、发展,这类传说群、故事群的主人公,被称为箭垛式人物。所谓“箭垛式的人物”,无非是许多事迹堆砌某人身上,作为某种精神的信仰和楷模,同原型有一定距离,原型不过是一个充当箭垛的符号。当然包拯或是别个清官之所以被选作箭垛,必然具有某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体现人们关于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惟此,才可能作箭垛,成为人们的偶像。
胡适说:“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上古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后人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只好都归到黄帝的身上,于是黄帝成了上古的大圣人。中古有许多制作,后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创始的,也就都归到周公的身上,于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圣人,忙得不得了,忙的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种有福的人物,我曾替他们取了个名字,叫‘箭垛式的人物’;就同小说上说的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一样,本来只是一扎干草,身上刺猬也似的插着许多箭,不但不伤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了。”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精神的屈原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四.课后阅读,拓展深化
课后阅读鲍鹏山《屈原 :面向风雨的歌者》一文,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五.训练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⑧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⑨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⑩。”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 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 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⑨九关:九重天门。⑩中浦:水滨。 要:总结。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解析:选C。断句时,把握专有名词、重点虚词,然后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本题句末语气词“兮”后要断开,“悲夫”作为发语词,前面应该断开,则可排除选项A、D;再重点看实词短语,“去家千里”不能断开,则可排除选项B。正确选项为C。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以加在姓氏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如程氏子。这里可以译为“你”。
B.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通称。
C.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后来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D.区区:指微小,自称的谦辞;也可指一心一意,本文“嗟子区区”是一心一意的意思。
解析:选B。“丹”指红色,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红色和青色。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而作,其词气与屈原作品有暗合之处。
B.本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无疑是正确的。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解析:选C。C项,应为“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是正确的”。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5分)
译文:                                    
                                    
(2)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5分)
译文:                                    
                                    
答案:(1)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2)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16.从这篇赋来看,苏轼对屈原之死持什么态度?(5分)
答:                                    
                                    
解析:从第二段苏轼对屈原投江之前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理的描写来看,屈原是以死来谏诤楚王,是以身殉国,屈原之死是一种爱国的体现。从最后两段“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等议论看,苏轼高度赞扬屈原高洁的人品,认为他是一个贤良的君子。
答案:苏轼对屈原之死是理解和肯定的。他认为屈原既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也不可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况且,从“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看,苏轼认为,屈原是一个爱国的忠臣,他以身殉国,是一个高尚贤良的君子。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被放逐,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到南荒之地。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动启发而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申告冤屈,黄河神却叫我向天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天帝,天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吗?”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总的来说,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六.理解性默写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穷”“怨”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不完全显现出来。
(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文风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2)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3)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4)其文约 其辞微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屈原列传》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