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第十四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第十四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12-12 22:0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语言和基本方法鉴赏、评述美术作品及现象,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理解艺术的多元化。本课是美术鉴赏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个人及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学习,能够运用美术专业视角和方法欣赏、评述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并分析、评价中西艺术的不同之处,从而热爱中国传统艺术,尊重世界艺术的多元化。
教材分析
本课为高中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十四课,属于《美术鉴赏》鉴赏内容部分。全篇对1919年以后的中国现代美术做以介绍,其与十三课《西方现代艺术》构成一个小单元,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课在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及演变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及探究能力。本课知识较为直观并贴近现实,有些作品和内容学生之前已较为熟悉,对课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目标
1、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本,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能准确说出中国现代绘画的两种类型及代表人物。
2、学生通过作品体验、赏析,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能够主动、准确地运用美术语言分析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的特点。
3、学生通过课堂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世界艺术的多元化,强化情感体验。
评价任务
阅读课本,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并说出两大类型及代表画家 目标1
师生互动,以齐白石,黄宾鸿为代表,体会中国传统型画的意境美和创新性 目标2目标3
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中国融合型绘画的中西融合之表达,并进行展示交流 目标2 目标3
感受中西方现代美术作品中的相互吸纳,体会艺术的多元化 目标3
教学过程
环节 学习活动设置 设计意图 达成目标
情境导入“名家欣赏” 欣赏《青年女歌手》,体会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思考其与传统美术的区别。 以名家作品感染学生,激起学习兴趣 目标1
探究新知 自学释疑 出示问题:1、中国现代美术指的是哪个时期以后的绘画?这个时期的社会大环境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2、中国现代绘画(中国画)形成了哪两种类型?其特点分别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和作品分类。 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准确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品进行分类,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目标1
感受传统型绘画 欣赏齐白石作品:《虾》、《蛙声十里出山泉》、系列花鸟画,引入“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典故,加深对中国画意境美的体验。欣赏黄宾虹《山水册页》,从其 “黑、密、厚、重,然虚实有致”的艺术特色中体会传统型绘画中的创新性。 通过对艺术家作品及创作的了解,感受艺术家的个人魅力和艺术的创新性。 目标2目标3
探究融合型绘画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1、《愚公移山》中的中西融合是如何体现的?2、对比徐悲鸿的马与西方绘画的马,体会其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哪些特点?3、对比《山水册页》感受《春兩江南图》中的中西融合是如何体现的?4、结合吴冠中的作品,比较中国现代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之联系。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体会中西艺术的差异性,深入探究艺术表现的多元化。 目标2目标3
体会西化型绘画 欣赏、认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油画作品《齐白石像》《开国大典》《父亲》,体会中国油画的民族性表现。 通过欣赏,认识艺术作品表现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巩固美术鉴赏基础《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相关知识。 目标2
展示反馈 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探究结果,加深对中西方绘画的认知。“我想我说”谈个人对不同美术类型的喜好,初步形成鉴赏意识。 合作探究,并积极大胆交流个人艺术感受。 目标2目标3
总结升华 感受中国现代美术和西方现代美术之间的交融和影响,进一步理解中国现代美术特点,认识到中西艺术的不同,体会艺术的多元化。 以中西艺术的相互交融性,形成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尊重艺术多元性的艺术观。 目标3
板书设计
中 国 现 代 美 术
类型        中西艺术比较 传统型       中国:主观 写意融合型       西方:客观 写实 创新性时代性地域性
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基本能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感悟,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和价值观的生成,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第二课时:中国现代版画及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此略)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