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3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2 11:2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1.自由诵读课文,标注字词,疏通文意。
2.思考问题:
作者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步入中年。为什么此时的作者要写一首“梦游”的诗呢?
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3.汇总预习问题。
预习任务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文体知识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解 题
天姥山,泛指天台、新昌两县交界的岗陇诸峰,因坐落于天台万马渡畔的“天姥岩”而得名。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古风,使它驰誉遐迩。
梦游:
天姥:
吟:
☆解 题
留别: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
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
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说明内容的虚实。
所梦内容。
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谢公屐  
石扉  
澹澹  
訇然  
魂悸  
yíng
shàn

zhuó   jī
fēi
dàn
hōng


预习检测
(1)解释字词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虎鼓瑟兮鸾回车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訇然中开(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预习检测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的确、实在
拔,超出 压倒
凭借
或许
向东南,作状语
虎鼓瑟兮鸾回车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訇然中开
失向来之烟霞
古来万事东流水
开心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颤栗;使……惊惧
用作动词,下雨
在中间
弹奏
向东,作状语
舒展
此前的梦境中
低头;侍奉
李白为什么选择天姥山作为梦游的对象?
预习检测
知人论世
谢灵运(385~433年),原名谢公义,字灵运。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其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幼年便颖悟非常,《宋书》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善书,“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东晋时,他18岁袭封康乐公,刘宋建立后,按例被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
知人论世
刘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文帝刘义隆为巩固其统治,对世家大族采取笼络政策,谢灵运由于名气大,被征召为秘书监,还被指定撰修晋史。但时隔不久,谢灵运就看出皇帝对他表面上尊重,实际上“惟以文义接见”,只是要他充当一名文学侍从罢了,并无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而朝中真正受重用的却是些名望才干远不如他的人。不久,谢灵运再辞官归始宁,与朋友往来吟咏,或率领数百随从出入于深山幽谷,探奇觅胜。
知人论世
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但他还是不理政事,终日出游,被地方官员纠弹,要治他的罪。谢灵运不服,反把有关吏员扣押起来。他还赋诗一首:“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并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暗示要像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这种行为和言论,加重了他的罪名,被判免死流放广州。可是刚到广州,朝廷的公文又到了,诬他又犯下了新的叛逆罪,命令将他就地正法。元嘉十年(433年)10月谢灵运在广州被处弃市刑(当街斩首),死时仅四十九岁。一代文豪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知人论世
这样看来,李白与谢灵运不仅性格相似——骨子里都充斥着傲岸、矛盾与叛逆,而且经历相似——两人都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失意的李白在历史中找到了足以慰藉心灵的谢公,于是,“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吐心声!
(2)请用原文填空
入梦的原因是: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预习检测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理清思路
“我欲因之梦吴越。”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理清思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理清思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 诗人笔下的天姥山有何特点,他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神秘 雄奇 高大 (夸张、衬托)
景----神奇巍峨 情----景仰向往
课文分析
2.如果你同李白入梦,你想拍下他梦境中的哪些场景。
提示:参照时间或地点的变换,赏析本段描绘的某幅图景,注意归纳图景的特点。
明确: 月夜渡湖——凄清静谧
山之日景——壮美雄奇
黄昏山景——神奇迷离(幽深恐怖)
洞天仙境——富丽堂皇(和穆陆离)(辉煌神奇)
月下清丽之景 山中奇幻之景 天空盛大之景
课文分析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课文分析
3. 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段流露的思想情感
课文分析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宗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相关背景
知人论世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下江陵》)
3. 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段流露的思想情感
蔑视权贵 傲岸不屈
课文分析
3.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请结合全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蔑视权贵 傲岸不屈
课文分析
由此看来,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借“梦游”抒情是作者的真实目的。
小结: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艺术手法
(1)丰富的想象
诗人善于描写想象中的世界,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诗人用想象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象世界中的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2)夸张的手法
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来写想象中的事物,塑造想象中的形象。在夸张的描写中,诗歌融会着诗人的感情。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