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

文档属性

名称 在山的那边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9 19:43:00

文档简介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初中语文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在山的那边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上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进一步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诗歌的语言美。 3、抓住重点词语,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 山”“海” “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3、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领悟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
思路
朗读——探究——品读——朗读
主要
教学
方法
朗读法 2、质疑法  3、探讨法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 入
新 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许多的向往。你的理想是什么呢?(生举手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由学生说说自己童年时的梦,说说心中的理想是什么。
开放式的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迅速调动起来,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
二、
作 者
简 介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便于了解诗歌内涵。
检查预习效 果
扫除字词障碍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诱惑yòu
凝成níng? ?喧腾xuān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2、熟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掌握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
掌握——
(1)加点字的读音
(2)重要词语的解释
四、
朗 读
训 练
1、老师范读,并教给朗读的方法:重音、停顿、节奏、情感。第一小节要读出童心的好奇,第二小节要读出感悟的激情。
2、学生学读,老师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诗。
3、分组朗读竞赛
每组由学生推荐优秀朗读者代表本组参加比赛,师生共同点评,评出优胜者。
4、齐读
学生朗读竞赛
多种方式地组织朗读,通过朗读达到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
五、
引导探究诗歌内 容
1、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1)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
(2)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3)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所描写的内容吗?(我渴望海、追寻海的过程)
3、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吗?
诗中的山和海不仅仅指大自然的山和海,它们还有更深的象征意义。
大海比喻理想,山比喻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群山则是比喻重重困难,而爬山则是比喻艰苦奋斗向理想攀登。 ?4、那么,你学习了这首诗明白了什么呢?(学生讨论)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1.以质疑的方式,讨论思考题目。
2.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诗歌内容的方式,将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六、
品读
语言
1、“隐秘的想望”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2、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的是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进行鉴赏,学习品味语言的妙处。
设置的题目都是与语言有关的,学生参与思考的过程,就是品味的过程。
七、
再次朗读 课文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在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可领会诗歌主旨。
朗读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八、课文小结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鼓舞式的总结对学生将有激励作用。
九、作业布置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课外练笔: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学生做基础知识的训练,并进行作文片断练习。
夯实基础,学生才能掌握更牢固。
十、
板书
设计
大海 象征 理想
群山 象征 重重困难
爬山 象征 艰苦奋斗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创新之处
注重朗读,并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 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也通过朗读喜欢上了诗歌的学习。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品味语言时,学生的认知与鉴赏水平还太低,设置的题目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课件17张PPT。在山的那边导入新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许多的向往。你的理想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作者简介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朗读要求注意把握重音、停顿、节奏、情感。第一小节要读出童心的好奇,第二小节要读出感悟的激情。探究诗歌 1、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1)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
(2)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3)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所描写的内容吗? 我渴望海、追寻海的过程 3、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吗? 诗中的山和海不仅仅指大自然的山和海,它们还有更深的象征意义。
大海比喻理想,山比喻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群山则是比喻重重困难,而爬山则是比喻艰苦奋斗向理想攀登。 ?4、那么,你学习了这首诗明白了什么呢?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要达到一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品读语言 1、“隐秘的想望”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2、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的是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 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再次朗读课文 要求: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文小结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作业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课外练笔: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在 山 的 那 边大海 象征 理想

群山 象征 重重困难

爬山 象征 艰苦奋斗
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