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总结: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强化,
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 城市兴起
思想:基督教统治;大学建立,促进思想解放
总结:中古时期的东欧社会
政治:王权强大(中央集权),
政教合一
经济:封建制度稳固
思想:信仰东正教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
城市兴起
大学建立,促进思想解放
政治:化,
经济:城
思想: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
时空观念
西亚
东亚
南亚
8世纪中叶
阿拉伯帝国
笈多帝国
15世纪
奥斯曼帝国
天皇统治
13世纪
德里苏丹国
幕府政治
高丽王朝
朝鲜
4世纪
一、信仰·伊斯兰教
商业
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
多沙少水环境恶劣
渴望统一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反映阿拉伯人劫掠生涯的古诗
三洲五海之地
受阻
多神信仰
部落混战
外族侵扰
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政教合一), 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组织形式。
………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伊斯兰教发展历史上的两件大事:
①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宗教,开始传教
②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迎来伊斯兰教发展的转折,这一年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
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
①重返麦加:630年,穆罕默德率领军队进入麦加城,宣布它为伊斯兰教单独朝觐的圣地。麦加成为一个穆斯林城市。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取得统治地位。
②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阿拉伯半岛基本完成统一。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8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版图
西至大西洋,东抵印度河流域,
北临锡尔河,南及尼罗河流域。
哈里发
(军、政、教)
宰相
枢密院
财政部
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
掌管令状与文告
负责财政和税务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同时,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呈现繁荣景象。
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穆罕默德继承者们创造的新宗教、经济、政治轴心,将穆斯林大地同周围的四面八方联系在一起。
探究:阿拉伯国家对世界文化传播的贡献
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
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
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
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融合并发展古代文化
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融合。
苏丹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它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伊斯兰国家世俗君主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号称苏丹国。
苏丹作为穆斯林国家统治者的称号就成为定制了。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
1299年,突厥人的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新国家被称为“奥斯曼”。
13世纪发展起来,并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征服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奥斯曼帝国。
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东 起波斯湾和高加索
西 达摩洛哥
南 自尼罗河中游
北 至奥地利和俄罗斯边界
当帝国日渐迟暮时,世界正在发生变化。西欧出现了新的事物。从文化到科技,其经历了一连串的变革,开始超越奥斯曼帝国。无论哪一方面,就连奥斯曼帝国昔日引以为傲的军事,也落入下风。材料主要表明
A.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B.奥斯曼帝国曾经军事力量强大
C.西欧在文化和科技方面领先奥斯曼帝国
D.奥斯曼帝国在与西方的较量中开始处于劣势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最高统治者苏丹
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
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推动了欧洲开辟新的商路,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3.欧洲社会的进步: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火器和火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欧洲进入火器时代。
4.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使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成分更加复杂,逐渐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
2. 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在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这从侧面说明
A.奥斯曼帝国的建立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
B.奥斯曼帝国的政策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C.奥斯曼帝国的政策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D.奥斯曼帝国经济实力强大,能够左右东西方贸易
古代印度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
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
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
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到1500年,穆斯林已占印度总人口的1/4左右。
时间 宗教 社会状况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家
4世纪
11世纪
印度教
伊斯兰教
政令不够统一
最高统治者:苏丹(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
地方实行行省制
古代印度
古代越南(了解)
古代越南
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1010 年, 越 南 建 立 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越南一度灭亡。1428年,越南再度独立,不断向南扩张,到18世纪后半期大体形成了今天越南的版图。
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君主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二、学习·中原儒家文化
秦汉之际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10世纪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 世纪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日本
天皇虚权
天皇集权
7世纪中—12世纪末
13世纪—19世纪末
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天皇掌握实权,管理国家。
天皇成为名意义上的国家首脑,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经历了镰仓、室町、德川三个幕府。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645年即为大化元年。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大化改新使得日本国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日本
1.大化改新(646年)
《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可以理解为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一)日本
- 早期文明(前300-592年)
- 飞鸟时代(592-710年)
- 奈良时代(710-794年)
- 平安时代(794-1185年)
- 幕府统治(1206-1526年)
- 镰仓时代 (1185-1333年)
- 南北朝时代
- 室町时代 (1336-1573年)
- 安山桃土时代
- 江户时代 (1609-1867年)
- 明治时代 (1868-1912年)
1.大化改新(646年)
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美]斯塔阿诺斯《全球通史》
Q1.日本学习了唐朝哪些制度?
Q2.大化改新的目的?
国郡里制
天皇制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州县制
、皇帝制
、三省六部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建立天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日本
2.幕府统治(1185-1868年)
(1)背景:
②经济:随着新土地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①政治: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
③社会: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增强。
(2)形成:
12世纪末,赖源朝建立幕府,并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
日本
2.幕府统治(1185-1868年)
(3)特点:
①中央:____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____掌握;
②地方: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__________,武士对将军宣誓_____,并承担_____、_____等义务。
③外交: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实行____政策。
天皇
幕府
官职和俸禄
效忠
纳贡
兵役
天皇虚权,幕府实权
锁国
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
A .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 .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 .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朝鲜
1.高丽王朝的兴起与发展
4世纪,中国东北民族政权高句丽迁都平壤;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独立。
朝鲜
2.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统治(结合教材思考完成)
高丽王朝(朝鲜)
政治
经济
文化对外政策
推行土地国有,以农业为主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地方分为十道,加强中央集权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推崇儒家文化
课堂小结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政治
经济
文化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