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家、军事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亦称巨擘,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他的诗词里包含着他咏叹景物、军事指挥、治国领导、人际交往等思想和体验,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等。
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有气势,即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
二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
三是知识渊博,即有学者式的积累——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
四是个性化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
写作背景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后十条》)。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题目解说
标题是一个疑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深思。
标题用语通俗易懂,有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涉及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涉及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视频朗诵
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理清结构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 三个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正误对照,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关系:第一个问题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题的内容。
2、文章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不是。本文的标题只是论题,所以,文章开头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这一问题的回答才是中心论点。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3、“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还独立存在着所谓的“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4、这一部分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人们的社会存在......物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这是下文两个飞跃的纲。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飞跃过程的两个阶段。
③(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上文的总结并深化,阐述一个正确的认识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5、毛泽东在文中花了大部分篇幅来说明人们认识的过程,指出人们的认识有两次飞跃(改变),这两次飞跃分别指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飞跃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由存在到思想;第二次飞跃是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才能感知第一次认知的正确与否,因此才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通过这两个认识过程的反复进行,才能得出真理,杜绝错缪。
6、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两者有什么区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
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
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直觉、表象)
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
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
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8、毛泽东向党内同志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
7、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作用
文章最后毛泽东同志联系在现实工作中党内同志的“盲目性”和“本本主义”,把理论的认知转到了实际的工作上,向党内同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党内同志的问题,指出了本文的针对性,以及提出了今后应进行的辩证唯物论的要求和希冀。
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9、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
中心思想
本文针对当时一些同志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模糊认识,简要解说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科学论断,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艺术特色
①语言通俗、严谨。
这篇文章的对象是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所以作者不用难懂的哲学术语,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如“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从人体的具体器官来谈“感性认识”,就非常通俗易懂。同时,为使说理准确、严密,句子中往往用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里用了两个“只能”,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唯一的,回答非常肯定。
②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层层深入地论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就是在内部层次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论证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时,紧紧扣住认识怎样从实践开始,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来谈。
③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两个疑问,结尾部分以“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之呼应。开头阐述“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结尾部分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与之呼应。
1、学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 哪里来 的 》,请你结合实际炎谈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观点一:什么时候“物质可以变成精神” 什么时候“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这个“飞跃”要把握好分寸。在你“跌倒”的时候,物质可以变成精神;在你“站起来”的时候,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要能够审慎地体会其中的道理和意蕴。什么是“跌倒” “跌倒”就是你的人生不如意、有麻烦、事业低谷等负面情绪不开心的时候。这个时候,用精神交换物质的空间,用励志人生,激越自我。什么是“站起来” “站起来”就是你人生如意、没有麻烦、事业高挺等正面情绪开心的时候。这个时候,用物质交换精神的空间,用富饶人生,帮助他人。其实,物质就是精神,精神就是物质,物质中有精神,精神中有物质。这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的交合,才是道;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才是生活。
合作探究
观点二:我们应该反思自己: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看到的,听到的,品味到的,体会到的,接触到的,意识到的人、事、物实践来的。所以,我们需要看什么、听什么、品位什么、体会什么、接触什么、意识什么。我们应该向善的人、事、物多看、多听、多读、多诵、多接触、多体验、多忆念。我们的状态就会提升起来。运气、人气、福气就会随之而来。“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一旦被我们掌握,就会变成我们改造命运、改造生活的物质力量。
2、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反复”?
(1)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2)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3)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3、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课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严密逻辑性。课文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布局行文,结构严密,富有逻辑性。
②各层次内部亦论述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如本论部分: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可见构思之严密、逻辑之严谨。
③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如:“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中“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性,表达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5、比较阅读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论证结构 提出主张—阐述理由—提出建议 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改造我们学习的主张,其次指出目前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缺点,然后对照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最后提出改造学风的建议。 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分析问题,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通俗性 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说法非常通俗,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略含讽刺。群众一听就懂。如果用哲学语言来讲述这两种观点,就比较复杂了。
准确性 开头一句,作者用了“改造”而不用“改变”,因为“改变”是彻头彻尾的全部变化,不是作者的想法,作者是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改掉不好的,保存好的。
用“一般的说来”“特别是”等短语讲一般规律,用“并不是……而是……”句式指明先进势力暂时失败的原因,用“有时候”“暂时”“总有一天”等短语,十分精确地论述了失败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
背景意义 针对抗日战争时期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报告。在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文章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针对今天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针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情况所写的。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这个问题,不仅对当时的人民群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