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 ) 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 ) 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2 15: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南 安 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南安军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作者简介
(1)南安,今江西大余。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军,宋代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或与府、州同级,或与县同级。
(2)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故名梅岭,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3)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词语解释
路过梅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了。翻山越岭是谁在与我一路同行?身为俘囚的我回到家乡,还不如不回!
山河将万古千秋一直存在,而城郭暂时落入敌人手里,已非原来面目。能饿死在家乡是我内心的愿望,在梦里就像伯夷、叔齐采薇在首阳山头。
参考译文
这首诗是文天祥坚持数年抗元斗争,不幸被俘,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梅岭所作。颈联上句“山河千古在”,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国家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侵略者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山河有重光之日。
诗歌赏析
下句“城郭一时非”,是化用《丁令威歌》中“城郭如故人民非”的句意,意思是说城郭被敌人占领只是一时的,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这两句对仗工整,声情激荡,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这首诗化用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诗歌赏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就义于南京。
作者档案
夏完淳(1631—1647),明末爱国诗人、抗清将领。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14岁参加抗清活动,后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
1.“别云间”是什么意思?
“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士龙”,于是后人就将松江称作云间。此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天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⑴南冠(guàn)《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2)泉路:黄泉路,指死亡之路。
(3)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4)灵旗,灵幡,旧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语义双关,也暗指战旗。
词语解释
三年为抗清兵而四处漂泊,今天兵败被俘。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令人伤痛落泪,谁还说国家的天地广阔?我已经知道黄泉之路将要来临,想到就要永别故乡,心里实在难过。等我的英魂归来那一日,灵旗下我会看到收复故国的河山。
参考译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羁旅: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
南冠: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用典
2.首联“又”字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感情?
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平静叙事中深含诗人辛酸与沉痛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
诗人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落空,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3.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毅魄】坚毅的魂魄,即英魂。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 
4.最后一联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意为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会臣顺。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举起战旗继续斗争。
译 文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
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
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
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
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
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回忆征程,放眼河山。
落入罗网,悲苦感叹。
由悲而壮,无限眷恋。
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爱祖国爱家乡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诗歌赏析
主 旨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如我们目前所学的曲)和杂剧(如《窦娥冤》)两种。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散曲又分套数与小令两种,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称他为“曲状元”。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是咏景名篇,它以凝炼的笔法,赋予秋天的景色以萧瑟苍凉的情调,构成诗意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的凄凉心情。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
作者档案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军队肆意掠夺,将曾经繁华昌盛的阿房宫焚毁。时隔多年,元代散曲家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感而发,借景抒情,于是创作了《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小令。
写作背景
(1)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2)阿房(ēpáng)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的阿房村。
(3)一炬:指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
(4)萦纡:回环曲折。
词语解释
我站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只见衰草萧疏,流水环绕。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参考译文
开头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诗人用“今何处” ,引发对历史巨大变化的感慨,萧疏荒草,萦纡流水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之情。第六七句指出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无论胜败,最后都回归大地,变成泥土。这首散曲立意高远,境界阔大,发思古之幽情,叹世事之炎凉,发人深省。虽然格调略显低沉,却不失警世劝俗之功。
诗歌赏析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曲家。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作者档案
王磐
(约1470—约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作者介绍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 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写作背景
(1)曲儿小腔儿大:曲子短小,声音响亮。
(2)官船:官府的船。这里指扰民的宦官船只。
(3)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
词语解释
喇叭和锁呐,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着喇叭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还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参考译文
《朝天子·咏喇叭》,说说这首散曲可分为几层理解?
分三层
第一层(1、2句)明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
第二层(3-7句)讽刺宦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喇叭到则官船到则民遭殃。
第三层(最后三句)写宦官压迫、掠夺人民,致使千家万户家破人亡。
借物咏怀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而是借咏喇叭,活画出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立意新奇,描摹传神。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强烈的感彩,丰富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讽刺意义。
诗歌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运用夸张、讽刺、比喻、拟人等手法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经,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