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
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1.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建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社会阶级的产生
C.早期国家的形成 D.原始农业的发展
2.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周王离世后,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春秋时期的吴国,曾长期被华夏视为夷秋,但《左传》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载:“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周室”即姫姓人群,吴人自称属于“周室”,并在姬姓中“居长”。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 诸侯争霸趋向缓和 B.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稳固
C.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传统血缘宗法观念日益淡薄
4.中国先秦历史上的许多改革都因触犯旧势力利益而“人死政废”,但商鞅变法却没有因“人死”而“政废”。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
A. 措施具体有效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 得到国君支持 D.得到了秦国人民支持
5.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 铁制农具得到了普遍使用 B.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C.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6.“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由此推知,西汉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 使庶子获得封地 B.突显了统治者恩德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瓦解了旧土地制度
7.表1: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8.“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下列人物中解决书写材料之弊的是( )
A. 张衡 B. 蔡伦
C. 张仲景 D. 司马迁
9.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三国志》 B.《三国演义》
C.《三国》 D.《三国英杰传》
10.下面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路线与分布图。该时期是( )
A.西汉初期 B. 西晋末年 C. 隋朝末年 D.三国时期
11.“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2.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13.东晋南朝时期,北方面食在南方非常流行,甚至为朝廷规定的祭品。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 面食营养价值高 B. 民族交融的影响
C. 门阀士族的提倡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14.“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轰动全国的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的第一句解说词。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 )
A.方便了帝王游山玩水 B.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C.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15.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 )
A.租调制 B.两税法
C.屯田制 D.均田制
16.隋初,黄袍衫、乌纱帽、九环带、六合靴为皇帝常服;唐高祖后,天子的常服“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尊卑等级秩序的建构 B.服色制度体系的完善
C.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D.中枢机构的运行成熟
17.唐宋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高峰。下列科技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千金方》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禹贡地域图》
18.宋代体育项目众多。马球运动在开封有游玩的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还出现了蹴鞠的社团“齐云社”、“圆社”。“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等。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 )
A.崇文抑武之风盛行 B.世俗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20. 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造成的影响是( )
A.北宋财政状况日益好转 B.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C.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造成北宋官僚队伍日益膨胀
21.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22.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国( )
A. 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 B. 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
C. 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 D. 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
23.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用列表法梳理知识,由上到下应以此填写的是( )
A.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B.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C.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D.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2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C.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D.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25. (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大力鼓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进行了理论综合,指出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即一个国家君主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利用系统严密的成文律令,配合自身驾驭臣下的手段才能更好的保证中央集权。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建立的各种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集权主张。
——摘编自张凤岐《秦汉政治制度与农业发展研究》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汉书 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秦始皇建立的符合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集权主张”的主要政治制度。(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思想的影响。(10分)
26. (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太守王景在庐江一带教犁耕之法,兴水利,推广蚕织,卫飒、任延等地方官着手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江南的落后状况有所改变。汉末,“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中原大乱,民众深受战争的苦难而四散逃离,而此时“江东沃野万里…可以避害”。北人南渡和越汉、蛮汉融合,加之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遂在东吴政权的有力组织下,通过适当减少农民徭役与赋税,禁止恶吏扰民等措施,促使劳动力与土地的迅速结合,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摘编自杨洪贵《试论孙吴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南宋时,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江淮、两浙、福建等地区粮食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茶叶种植遍及苏、浙、皖、闽、赣等地。太湖流域、福建沿海地区,专业茶农、果农、蔗农、菜农大批涌现。两浙和川蜀地区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从事“收丝放贷”“机户赊账”等业务的包买商也遍布江西、两浙、四川等地。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吴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古代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11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明张岱所著《夜航船》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的作用。 (10分)
高一历史试卷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C B D C A B A B C C B D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D C B B D D A
25.(19分)
(1)主要内容:法、术、势相结合;君权至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评分细则:答3点得6分)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评分细则:答3点得3分)
(2)主要思想:“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分细则:答2点得4分)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使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不利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评分细则:积极影响任答其中2点得4分;消极影响必答1点,得2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同一类别的表述不重复给分。)
26.(19分)
(1)原因:两汉时期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奠定基础;北人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孙吴政权的得力措施;南方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评分细则:任答其中4点得8分)(2)表现:外来新品种的引种与推广;垦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南方出现丝织业中心和棉纺织业中心;商品经济活跃。(评分细则:任答其中4点得8分)
影响:宋代,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评分细则:全写得3分,只写经济中心南移得2分)
27.(14分)
(1)变化:由分封制到郡县制。(评分细则:写全地方行政体制变化得4分,只写出分封制或郡县制得2分)
(2)特点:驿站范围广;数量多;设立驿站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评分细则:任答其中2点得4分)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评分细则:积极作用任答其中2点得4分) 加重了站户的负担。(评分细则:消极作用答1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