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语文园地》PPT
统编版 四年级 上
第七单元:
揭示课题
第七单元:
新知讲解
交流平台
学习了本单元几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中,我们把握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思考了读书的目的。
我了解了周恩来、梅兰芳的故事,感受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我学习了如何写信,掌握了书信的格式。
新知讲解
大家谈到了自己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那么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怎样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请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回顾课文,总结方法。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交流,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
合作探究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 课文
借助文章题目
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段落
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
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盘古开天地》
《麻雀》
《普罗米修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梅兰芳蓄须》
新知讲解
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我发现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盘古开天地》。
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
请自由朗读“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
新知讲解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一是借助文章题目;二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是先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
说发现
新知讲解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含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找出这些要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事件较多
的,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除此
之外,还有抓关键句法、段意合并法。
题目扩展法:一般来说,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选择“题目扩展法”归纳主要内容比较适宜。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们只要把题目稍微进行一些补充说明,就是主要内容了。
议方法
新知讲解
根据文章的不同类型,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读完后想想这些问题的答案,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就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之外,你还有哪些办法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新知讲解
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巧妙借助文章题目的提示,文章中的关键句等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遇到有的课文不止一件事时,找到主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是关键,再弄清几件事的关系,用上恰当的关联词。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经常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它成为你的一项语文阅读能力。
新知讲解
读懂文章是基础,
题目提示很重要。
起因经过和结果,
清晰明确好把握。
事多不止一件时,
抓住主要是关键。
技巧小结
课堂练习
演练台
读书卡
1.故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用到的方法是(题目扩展法 要素归纳法 抓关键句法 段意合并法 )。(在用到的方法后打“√”)
最近你读了什么文章?试着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吧!
新知讲解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wèi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lǐn
bǐng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词句段运用
前鼻音
后鼻音
ē
都是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用来形容正直、正义,勇敢、不怕牺牲,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新知讲解
你可以用其中的哪些词语来评价下列人物?
戍边将士 周恩来 梅兰芳
视死如归
志存高远
大义凛然
新知讲解
默读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
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非常勇敢,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新知讲解
志存高远的______________
视死如归的______________
大义凛然的______________
英勇无畏的______________
精忠报国的______________
铁面无私的_______________
钱学森
江姐
李大钊
刘胡兰
岳飞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选择其中一两个词语,说一说它们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可以说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也可以说自己课外阅读中知道的人物。
包青天
新知讲解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舍己为人 忠心耿耿
舍生取义 威武不屈
流芳百世 永垂不朽
临危不惧 浩然正气
课堂练习
一、从上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1.人民法官( ),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2.有志青年当学周恩来,( ),报效祖国
3.岳飞( )的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4.刘胡兰( ),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5.( )的消防员冲入火海,救出了许多人。
秉公执法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演练台
课堂练习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每个词语背后都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人格,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不妨在头脑中浮现出那些人,那些事,让词语朗读更有味道。
( )高远 精忠( ) 大义( ) 英勇( ) 视死( ) ( )无私 秉公( ) 刚正( )
志存
报国
凛然
无畏
如归
铁面
执法
不阿
新知讲解
齐读两组例句,标出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发现。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中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新知讲解
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的表达能加强语气;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句和否定词上。
新知讲解
再读句子,感受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说说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每组例句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引起人们的深思。
新知讲解
请根据所设情境进行口头表达,要求用上陈述句和反问句。
A.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扔垃圾。
B.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应该乱扔垃圾了吗?
我认为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
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新知讲解
B.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吗?
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A.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
我认为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
新知讲解
陈述句的语气比较平淡,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用于需要强调突出,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情境中,比如情景一为了更好地提示错误行为,可能用反问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也会伤害听者的情感。所以,该不该运用反问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在生活和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对象和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课堂练习
A.“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B.“字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拓展练习
小明为语文作业中的扩词题而苦恼,你提醒他:( )
采用( A )的语气说更好,我的理由是:
用反问的语气更能增强说服力。
A
新知讲解
日积月累
古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新知讲解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新知讲解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
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燕歌行》《塞下曲》《除夜作》等。
新知讲解
别董大
[唐]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xūn
新知讲解
[唐]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边读边圈出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上横线。
曛
莫愁
知己
君
昏暗
不要发愁
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
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
别董大
新知讲解
(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4)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
(5)谁人:哪个人。
(6)君:你,这里指董大。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新知讲解
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感受到作者伤感、压抑的情绪。
新知讲解
这首诗描绘的是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好朋友又不得不各奔东西。诗中的董大是当时有名的琴师,作为被贬尚书的门客,他不得不离开长安。其实这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常处在贫贱的境遇中。
新知讲解
请借助插图想象前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纷飘落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译文:
新知讲解
此时此地此景,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在一片离愁别绪中,高适却能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劝慰、勉励自己的朋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你从这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高适在不断地劝慰自己的朋友,勉励困顿中的朋友。
译文: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哪个人不认识你呢?
新知讲解
诗歌前两句写景,渲染浓浓的离别情,后两句是对友人的鼓励和劝慰。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新知讲解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别董大
[唐]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xūn
拓展阅读
描写送别的诗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山中送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知识拓展
拓展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
拓展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学会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描写人物高尚品质的成语。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搜集关于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围绕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交。“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项呈现了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四字词语。第二项编排了对比反问句和陈述句不同语气的两组句子。“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高适的七言送别诗《别董大》。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1.交流、总结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 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 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点】
1. 交流、总结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教学难点】
1.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总结方法
1.引入话题:
同学们,学习了本单元几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预设1: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中,我们把握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思考了读书的目的。
预设2:我了解了周恩来、梅兰芳的故事,感受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预设3:我学习了如何写信,掌握了书信的格式。
2. 回顾课文,总结方法。
大家谈到了自己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那么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怎样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请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交流,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
3.小组成员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小组汇报单。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一 课文
方法二 课文
方法三 课文
方法四 课文
方法五 课文
…… ……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常用的方法。
(1)借助文章题目。
(2)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段落。
(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
(4)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5.请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
6.读懂文章是基础,
题目提示很重要。
起因经过和结果,
清晰明确好把握。
事多不止一件时,
抓住主要是关键。
7.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经常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它成为你的一项语文阅读能力。
(设计意图: “交流平台”主要是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和总结,既然是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就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因此,在小组交流时,特地强调“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并填写小组汇报单,让学生们在总结梳理中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面。同时,交流时要求“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既是考查学生这一能力的掌握程度,也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运用知识的机会。)
二、认读词语,理解运用
1.引入话题: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就像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走进了祖国那段多灾多难的历史,也认识了许多满怀爱国热忱的仁人志士,他们的高尚情操,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请看一组词语。
2.出示词语,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老师重点提醒:“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
4.启发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
5.出示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请学生说说可以用上哪些词语来评价。
戍边将士 周恩来 梅兰芳
预设: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志存高远的周恩来、大义凛然的梅兰芳……
6.请学生默读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7.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再派代表全班汇报,师生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词语意思。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8.展开联想,理解运用。
(1)教师启发:咱们已经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展开联想,选择其中一两个词语,说一说它们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可以说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也可以说自己课外阅读中知道的人物。
(2)学生交流,老师适当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以便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词语。
预设:
志存高远的钱学森 视死如归的江姐
大义凛然的李大钊 英勇无畏的邓世昌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精忠报国的岳飞……
9.词语拓展。
(1)学生交流: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舍己为人 忠心耿耿
舍生取义 威武不屈
流芳百世 永垂不朽
临危不惧 浩然正气
(设计意图:在词语的认读、理解和运用中,充分让位给学生,以学生学习、交流、汇报为主,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符合语文园地以知识的梳理、总结、运用为主的学习特点。)
三、对比学习,体会语气
1.学生自由读例句,圈出每组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课件出示文中的两组例句。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是反问句;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语气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是一个陈述句。
3.同桌对比读,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语气的不同。
4.请男生读第一组的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第二组反之,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5.师生对比读,再次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6.创设情境,表达练习。
(1)情境一:课件出示广场图片,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乱扔垃圾后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
①指名学生与小明对话,提醒小明,练习表达。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联系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想想还可以怎么说。
②明确:提醒别人可以用陈述句,“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扔垃圾。”也可以用反问句,“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了吗?”
③同桌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用陈述句和反问句与别人交流,体会两种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
(2)情境二:课件出示过生日图片,同桌两人进行角色扮演,一位同学扮演送礼物的人,一位同学扮演收礼物的人,进行口头表达,要求用上陈述句和反问句。
①请两组同桌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②明确:可以说“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也可以说“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语气说话最合适。
7.小结:陈述句的语气比较平淡,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用于需要强调突出,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情境中,比如情景一为了更好地提示错误行为,可能用反问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也会伤害听者的情感。所以,该不该运用反问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在生活和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对象和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9.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设计意图:本次练习重在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效果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清表达对象和表达意图,从而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方法。)
四、朗读想象,积累古诗
1.谈话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2.课件出示诗歌,请学生齐读诗题,交流: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通过“别”一词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作者高适送别朋友董大的情景。
3.课件出示诗人的资料,老师朗读。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
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燕歌行》《塞下曲》《除夜作》等。
4.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检查是否读准字音,重点关注“曛”的读音。相机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5.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上横线,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曛”是“昏暗”的意思;“莫愁”指不要发愁;“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君”是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
明确:全诗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请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前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交流,教师引导: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
(2)老师启发:此时此地此景,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指导学生读出离别的愁绪。
(3)教师引读:别情依依,难舍难分。在一片离愁别绪中,高适却能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劝慰、勉励自己的朋友——(学生齐读第三、四句)
(4)想象说话:此刻如果你是高适,你会怎么说?
预设: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
7.小结: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诗歌前两句写景,渲染浓浓的离别情,后两句是对友人的鼓励和劝慰。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8.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全班齐读。
9.出示课文插图,背诵全诗。
10.拓展:
(1)描写送别的诗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山中送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描写送别的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学会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诗歌的教学以朗读为基本的教学策略,在读中释题、正音,在读中把握内容、提出疑难,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完成对精妙含蓄的诗歌语言的积累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意境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描写人物高尚品质的成语。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搜集关于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