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2 15:10:59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充盈着生命的灵气。
B.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为我们深情地描绘出一个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般的世界。
C.《雨的四季》是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D.《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飘逸自然著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B.迎面走来了一群俏姑娘和帅小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
C.又到银装素裹的冬季,一场大雪之后,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D.刑警队长目光敏锐,明察秋毫,疑犯留下的蛛丝马迹都很难逃过他的眼睛。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酝酿(liáng) 黄晕(yùn) 发髻(jì) 碣石(jié)
B.棱镜(líng) 粗犷(guǎng) 嘹亮(liáo) 贮蓄(zhù)
C.卖弄(lòng) 池畦(qí) 莅临(lì) 草垛(duǒ)
D.花苞(bāo) 竦峙(sǒng) 窠巢(cháo) 静谧(mì)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
B.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
C.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
D.礼尚往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
5.下列有关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老舍——舒庆春——现代
B.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东坡居士——唐朝
C.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唐代
D.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东汉末
二、填空题
6.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1)朱自清的《____》一文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
(2)《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3)《观沧海》作者_______,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______,字太白,号_______。唐代诗人,题中“左迁”是指_________。
三、句子默写
7.(1)水何澹澹,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4)《观沧海》中通过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渲染得生机勃发的句子是:______,_____。
(5)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_______?______”,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_______,______”,包含着思乡的泪水。
四、语言表达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春天(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宋·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9.本诗写的是___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
10.诗作的第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11.下面是小明关于《朝花夕拾》的名著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名著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问题与理解
《朝花夕拾》 学会篇章归类 A:《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范爱农》 B:《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问题:把文章组合成这样的A、B组,对你阅读《朝花夕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
(乙)贾胡买有石
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注)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妹一样的东西。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12.请用“╱”给下面句于断句。(限断二处)
江 宁 有 西 域 贾 胡 见 人 家 几 上 一 石 欲 买 之
13.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凡数至:_________________ (2)冀增其价:__________________
(3)辄有红蟢子布网甚上:____________ (4)不顾而去:_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
15.贾胡“惊叹”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宫凤华的《柿红秋意浓》,完成下列各题。
柿红秋意浓
宫凤华
徐志摩曾说“庭院是一片静,看当头月好”,一种恬静安谧,如深山小溪,在心头潺潺流淌。
早年间,母亲在庭院里栽种的柿子树,如今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它斜立在清亮的卤汀河边,筛风弄月,自在妩媚。夏天枝叶遮天蔽日,秋天,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霜降时分由橘黄变成通红。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盏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秋天被它们渲染得分外妖娆。
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母亲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柿子树,如同凝望自己的儿孙,眼里射出奇异的光彩。
我们欣喜地剥开柿子皮,放在嘴边,轻轻一吸,柿汁就进入口中,满嘴的软甜、绵润、滑滋在舌蕾上绽开;那深藏腹中的软核,光润酥软,嚼起来是美滋滋、滑嫩嫩,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
秋雨潇潇,满地卷积的红黄柿叶,仿佛是一幅秋天的写意。柿树叶子愈见稀疏,但所剩无几的柿子却更加红艳光鲜,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有些柿子结在很高的枝头上,倔强地翘首于枝巅,色彩灼灼如火,格外抢眼,如吉祥的灯盏,照亮秋末的寂寞和萧索。刘禹锡《咏红柿子》诗曰“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把这种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先选色泽金黄、萼尖薄黄的柿子,用刨子刨净外围硬皮,保留接近柿子萼盘和果梗的梗皮。然后将刨净外皮的柿果摊放在院子里曝晒,再用手轻轻地捏成扁圆形。霜降前后,将柿饼摊放在凉爽的地方,使柿饼糖分外溢,其表面出现白霜即成。尝一口,肉肥而甜润。
每当晚霞染红天际的时候,暮色清凉而欢悦。一家人围坐在小院里的桑木桌旁,剥食着鲜嫩的菱角和芡实,品尝着母亲做的柿饼,整个院子,都氤氲着柿子淡淡的香味儿。小院的秋夜格外静美,那密密的柿叶滤着月光映在地上,是清简的素描。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静静地弥漫开来,笛声一样悠远。
而今妻子擅做软炸柿子。将柿子去皮,捣碎,成柿子果酱。然后加入面粉混合均匀,搅拌成橙黄色湿性面团。将枣泥、果仁、黑芝麻粉混合,作为馅料。最后将馅料包入面团中压扁,放到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即可。我们吃得齿颊生香,不忍卒筷。
柿子,色艳味美,博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唐代白居易有“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之赞叹;唐代李益留下“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的佳句;清代查慎行钟情柿饼,赞其“齿疏宜软美,喉润觉清空”。
国画大师齐白石喜画柿子,因其与事、世、市等字谐音,寓意吉祥。柿子以没骨画出,叶筋和枝杈勾勒较淡,凸显叶片中的柿子。画作构图饱满,色彩热烈,显示出一种喜庆、乐观的情绪。
喜欢老树画中题诗:“空山绝人迹,柿子挂枝头。秋风一过耳,无喜亦无愁。”柿子红艳在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姿态温婉清美,在月光小院里,在清浅时光里,恣意安然,自在妖娆。如一盏盏红灯笼,灵动了恬淡而喧嚣的日子。让我们的乡愁汩汩流淌,让我们重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和唯美、淳朴和恬淡。
16.围绕柿子,母亲做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结合文章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盖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秋天被它们淀染得分外妖烧。”我觉得这个句子很好,却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去表达。
这个句子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9.文本中多次出现“月光小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九、综合性学习
20.某校文学社开展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一下任务。
(1)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周而复始地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一些与春夏秋冬四季有关的诗,请你分别写出完整的一句来。
(2)有人说“春雨凉爽,夏雨凉快,秋雨凄美,冬雨凛冽。”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说说四季的雨各自的特点。
(3)自然万物常常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请展开联想,仿照下列语句再续写两个句子,表达你所受到的启发。
成熟的高粱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食物,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 , 。
十、作文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想起它,就有温暖、舒适、轻松的幸福感觉;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离开家,就有无限的牵挂、思念和渴望……
请你以“我爱我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第一单元综合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充盈着生命的灵气。
B.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为我们深情地描绘出一个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般的世界。
C.《雨的四季》是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D.《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飘逸自然著称。
【答案】D
【详解】
D.“他的诗以飘逸自然著称”有误。改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B.迎面走来了一群俏姑娘和帅小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
C.又到银装素裹的冬季,一场大雪之后,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D.刑警队长目光敏锐,明察秋毫,疑犯留下的蛛丝马迹都很难逃过他的眼睛。
【答案】B
【详解】
A.酝酿: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比喻事前讨论、磋商,交换意见,统一思想。与语境相符,A项正确;
B.花枝招展: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本句中用来形容“帅小伙”,不合适。B项使用对象错误;
C.呼朋引伴: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合乎句意,C项正确;
D.蛛丝马迹:意思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与句意相符,D项正确;
故选B。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酝酿(liáng) 黄晕(yùn) 发髻(jì) 碣石(jié)
B.棱镜(líng) 粗犷(guǎng) 嘹亮(liáo) 贮蓄(zhù)
C.卖弄(lòng) 池畦(qí) 莅临(lì) 草垛(duǒ)
D.花苞(bāo) 竦峙(sǒng) 窠巢(cháo) 静谧(mì)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A项“酝酿”的“酿”读作“niànɡ”,B项“棱镜”的“棱”读作“léng”,“卖弄”的“弄”读作“nònɡ”,“草垛”的“垛”读作“duò”。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
B.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
C.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
D.礼尚往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
【答案】C
【详解】
C.缺少宾语,改成“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的民族”。故选C。
5.下列有关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老舍——舒庆春——现代
B.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东坡居士——唐朝
C.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唐代
D.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东汉末
【答案】B
【详解】
B.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故选B。
二、填空题
6.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1)朱自清的《____》一文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
(2)《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3)《观沧海》作者_______,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______,字太白,号_______。唐代诗人,题中“左迁”是指_________。
【答案】春 春风 老舍 骆驼祥子 曹操 李白 青莲居士 贬官,降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三、句子默写
7.(1)水何澹澹,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4)《观沧海》中通过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渲染得生机勃发的句子是:______,_____。
(5)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_______?______”,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_______,______”,包含着思乡的泪水。
【答案】山岛竦峙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
四、语言表达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春天(1)____,____,________;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2)____,____,________;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
【答案】(1)惠风和畅,莺飞草长,是生命的萌发;(2)明月朗照,五谷飘香,是生命的纯熟;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首先看清题干要求,弄清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其次,仔细阅读语段,可发现第二、四个分句分别写的是夏天和冬天,因此要仿写的句子肯定是春天和秋天的。再分析每个分句,内容上写的是每个季节的特色,那么,仿写当然要抓住春天和秋天的一些重要特色来写。最后要注意仿写的句子与前后要构成排比句。示例:百花齐放,草长莺飞,是生命的盎然;红叶如火,丹桂飘香,是生命的热情。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宋·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9.本诗写的是___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
10.诗作的第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晚春
10. 夸张 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分析】
9.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明日酒醒春已归”可知写的是春景;由“落花飞”判断是“晚春”。
10.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鸟歌花舞”中,“歌”“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春天鸟儿鸣叫、花儿起舞的美好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六、名著阅读
11.下面是小明关于《朝花夕拾》的名著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名著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问题与理解
《朝花夕拾》 学会篇章归类 A:《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范爱农》 B:《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问题:把文章组合成这样的A、B组,对你阅读《朝花夕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保姆阿长;《藤野先生》写了老师藤野先生;《范爱农》写了好友范爱农。这些人物都是鲁迅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狗·猫·鼠》针对“正人君子”引发的攻击进行了嘲讽;《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五猖会》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这三篇文章都显示了鲁迅的“批判”精神。我发现,通过不同篇目的组合,我们可以确定《朝花夕拾》阅读专题,分类更深入阅读。(意思符合即可)
【详解】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叙事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题目中将《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分成两组,其中,《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藤野先生》——记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这几篇文章能让我们从“温馨的回忆”的角度来理解作品,使阅读更加深入。
《狗 猫 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这几篇文章能让我们从“理性的批判”的角度来理解作品,使阅读更加深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七、课外阅读
(乙)贾胡买有石
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注)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妹一样的东西。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12.请用“╱”给下面句于断句。(限断二处)
江 宁 有 西 域 贾 胡 见 人 家 几 上 一 石 欲 买 之
13.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凡数至:_________________ (2)冀增其价:__________________
(3)辄有红蟢子布网甚上:____________ (4)不顾而去:_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
15.贾胡“惊叹”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2.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
13. 总共 希望 就 回头看
14.这本是一块非常的宝贝啊,可惜现在一钱不值了。
15.(1)贾胡“惊叹”是因为主人将奇石洗磨,使之失去测时的功效。(2)事物有其内在价值,要顺其自然,不要随意破坏,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分析】
12.
本题考查断句。可以根据句意分析。江宁有一个西域商人,看见一户人家的几上有一块石头,想要买下它。故断句为: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
13.
本题考查重点实词。
(1)凡数至:西域商人总共去了好几次。凡:总共。
(2)冀增其价: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冀:希望。
(3)辄有红蟢子布网甚上:就有红蜘蛛在上面织蛛网。辄:就。
(4)不顾而去:西域上人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顾:回头看。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此:这。惜:可以。无所用:没有什么用途,意译为没有什么价值”是句中重点词,要准确翻译。
15.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通晓文章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其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原文“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也。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可以看出,贾胡因为主人将奇石洗磨,使之失去功效,所以惊叹。
(2)本题考查自由表达。此类题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贾胡“惊叹”,是因为主人不懂石头的内在功效,而破坏了石头的价值。弄巧成拙,多此一举。
【点睛】
译文:
江宁有一个西域商人,看见一户人家的几上有一块石头,想要买下它。西域商人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有卖出。有一天,石头主人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第二天,西域商人来了,大吃一惊说道:“这本是一块非常的宝贝啊,可惜现在一钱不值了!石头上排列有十二孔,按照十二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就有红蜘蛛在上面织蛛网,后一个网结好,前一个网随即就消失了。这是天然的日晷啊。现在蜘蛛磨损,还有什么用处呢?”西域上人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宫凤华的《柿红秋意浓》,完成下列各题。
柿红秋意浓
宫凤华
徐志摩曾说“庭院是一片静,看当头月好”,一种恬静安谧,如深山小溪,在心头潺潺流淌。
早年间,母亲在庭院里栽种的柿子树,如今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它斜立在清亮的卤汀河边,筛风弄月,自在妩媚。夏天枝叶遮天蔽日,秋天,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霜降时分由橘黄变成通红。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盏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秋天被它们渲染得分外妖娆。
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母亲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柿子树,如同凝望自己的儿孙,眼里射出奇异的光彩。
我们欣喜地剥开柿子皮,放在嘴边,轻轻一吸,柿汁就进入口中,满嘴的软甜、绵润、滑滋在舌蕾上绽开;那深藏腹中的软核,光润酥软,嚼起来是美滋滋、滑嫩嫩,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
秋雨潇潇,满地卷积的红黄柿叶,仿佛是一幅秋天的写意。柿树叶子愈见稀疏,但所剩无几的柿子却更加红艳光鲜,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有些柿子结在很高的枝头上,倔强地翘首于枝巅,色彩灼灼如火,格外抢眼,如吉祥的灯盏,照亮秋末的寂寞和萧索。刘禹锡《咏红柿子》诗曰“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把这种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先选色泽金黄、萼尖薄黄的柿子,用刨子刨净外围硬皮,保留接近柿子萼盘和果梗的梗皮。然后将刨净外皮的柿果摊放在院子里曝晒,再用手轻轻地捏成扁圆形。霜降前后,将柿饼摊放在凉爽的地方,使柿饼糖分外溢,其表面出现白霜即成。尝一口,肉肥而甜润。
每当晚霞染红天际的时候,暮色清凉而欢悦。一家人围坐在小院里的桑木桌旁,剥食着鲜嫩的菱角和芡实,品尝着母亲做的柿饼,整个院子,都氤氲着柿子淡淡的香味儿。小院的秋夜格外静美,那密密的柿叶滤着月光映在地上,是清简的素描。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静静地弥漫开来,笛声一样悠远。
而今妻子擅做软炸柿子。将柿子去皮,捣碎,成柿子果酱。然后加入面粉混合均匀,搅拌成橙黄色湿性面团。将枣泥、果仁、黑芝麻粉混合,作为馅料。最后将馅料包入面团中压扁,放到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即可。我们吃得齿颊生香,不忍卒筷。
柿子,色艳味美,博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唐代白居易有“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之赞叹;唐代李益留下“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的佳句;清代查慎行钟情柿饼,赞其“齿疏宜软美,喉润觉清空”。
国画大师齐白石喜画柿子,因其与事、世、市等字谐音,寓意吉祥。柿子以没骨画出,叶筋和枝杈勾勒较淡,凸显叶片中的柿子。画作构图饱满,色彩热烈,显示出一种喜庆、乐观的情绪。
喜欢老树画中题诗:“空山绝人迹,柿子挂枝头。秋风一过耳,无喜亦无愁。”柿子红艳在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姿态温婉清美,在月光小院里,在清浅时光里,恣意安然,自在妖娆。如一盏盏红灯笼,灵动了恬淡而喧嚣的日子。让我们的乡愁汩汩流淌,让我们重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和唯美、淳朴和恬淡。
16.围绕柿子,母亲做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结合文章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盖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秋天被它们淀染得分外妖烧。”我觉得这个句子很好,却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去表达。
这个句子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9.文本中多次出现“月光小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6.种柿子树;将焐得熟透的柿子送人;做柿饼。
17.示例: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柿子以喜悦的情感,同时把“满树的红柿子”比作“一盏盏红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红柿子的映衬下,秋天变得分外美丽,小院里到处是温馨的,喜气洋洋的,表达了“我”对柿子及柿子映衬下的小院和秋天的喜爱之情。
18.示例:柿子到了秋天,它的叶子稀疏,如其他树木一样质朴、平凡,但挂在枝头“红艳光鲜”的柿子却在无私奉献,带给人们以美好、温馨的感受。文中的母亲种柿树,将焐熟的柿子先送给乡邻,再分给家人,虽质朴、平凡,但以自己的默默付出带给人以美好和温暖。所以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19.月光映照下的小院营造了恬静、亲切、温馨的氛围;月光映照下的小院承载了“我”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月光映照的小院蕴含着“我”对质朴、温馨、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月光小院是本文的一条暗线,从贯穿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升华了文章主旨。
【解析】
16.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加以概括。本题可依据“早年间,母亲在庭院里栽种的柿子树,如今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这些语句,采用“人+事”的方法概括作答即可。
17.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赋予柿子人所具有的喜悦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柿子带给人的喜庆;同时把“满树的红柿子”比作“一盏盏红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红柿子高翘枝头的样子,给小院里带来了温馨和喜庆。整个语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红柿子映衬下的小院温馨、喜庆、祥和的景象,表达了“我”对小院的秋天的喜爱之情,也抒发了“我”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8.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含意类问题,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中的柿子到了秋天,把挂在枝头“红艳光鲜”的柿子无私奉献人们,带给人们以美好、温馨的感受。而文章中的母亲辛勤地种柿树,将焐熟的柿子先送给乡邻,为家人做柿饼等,表现出母亲勤劳、善良、质朴、爱家人的美好品质,同样带给“我”美好的感受。柿子所“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在母亲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作者说“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由物及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讴歌和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通读文本,月光映照下的小院中吃着母亲做的柿饼感受到“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柿子红艳在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姿态温婉清美,在月光小院里,在清浅时光里,恣意安然,自在妖娆。如一盏盏红灯笼,灵动了恬淡而喧嚣的日子。让我们的乡愁汩汩流淌,让我们重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和唯美、淳朴和恬淡”——月光映照下的小院承载了“我”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蕴含着“我”对质朴、
温馨、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文章用“柿子”作明线,用“月光小院”作暗线,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叙写了“我”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家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深化了文章中心。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九、综合性学习
20.某校文学社开展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一下任务。
(1)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周而复始地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一些与春夏秋冬四季有关的诗,请你分别写出完整的一句来。
(2)有人说“春雨凉爽,夏雨凉快,秋雨凄美,冬雨凛冽。”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说说四季的雨各自的特点。
(3)自然万物常常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请展开联想,仿照下列语句再续写两个句子,表达你所受到的启发。
成熟的高粱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食物,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 , 。
【答案】(1)春: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示例:春雨丝丝缕缕缠绵多情,夏雨热烈爽朗豪情奔放,秋雨深邃高远放旷超脱,冬雨清寒冷冽从容严谨。(3)滴水可以穿石,那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青松不惧风险,那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蜗牛背着大大的壳前行,那是在启示我们要敢于承担困难。
【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从平时积累中,选择与春夏秋冬四季有关的诗句作答即可。答案是多元,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如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冬: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2)主观性试题。作答时,可结合“春雨凉爽,夏雨凉快,秋雨凄美,冬雨凛冽”这一语句并结合自己的感受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3)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解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本题作答要用客观事物,可采用“XX……,那是……”的格式,写出其蕴含的哲理和意义。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点睛】
仿写句子原则是: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
十、作文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想起它,就有温暖、舒适、轻松的幸福感觉;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离开家,就有无限的牵挂、思念和渴望……
请你以“我爱我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范文:
家的温暖
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在我孤独无助时,它让我有了依靠。家,是父母的唠叨,祖辈的慈爱。家,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它却是最充满温暖的地方。
家的温暖,是爸爸每天清晨放在床头柜上的一杯白开水。每天醒来,身旁都会出现一杯白水,不知是什么时候放的,但总是不冷不烫,温度刚刚好。我时常在早晨闭眼假装睡着,偷偷地听着爸爸进门的声音,想象着爸爸苍劲有力的手握着杯柄,悄悄地放下杯子,家的温暖在心底油然而生。
家的温暖,是妈妈日复一日的唠叨。“快起起床啦!”“快去运动啦!”妈妈的唠叨声每天在耳畔响起,无非就只有那么几句话。以前,我对这样的唠叨感到十分反感,甚至觉得烦心,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对妈妈的唠叨十分顺从,如果有哪一天,妈妈突然一句唠叨也没有,我甚至会有点想念,这就是家的温暖吧?
家的温暖,是奶奶烹制出的美味佳肴。每当放学回家后,总能闻到厨房里一股喷香的味道,我和姐姐这两只“小馋猫”早就口水直流。做饭似乎是奶奶的一种兴趣,每天,奶奶都会兴致勃勃地和我敲定菜谱,每当看到我吃得特别香,奶奶的脸上总会绽出笑容。家的温暖,就是奶奶烹制出的幸福的味道。
家的温暖,是我们都在一起,爸爸在看书,妈妈在看手机,我在看电视,奶奶在择菜。温暖就在这默默无闻中展现,安宁、幸福、祥和的气氛充满了家。
家,不过是爸爸的一杯水,妈妈的一句话,奶奶的美味佳肴……可,却是这么普通、平淡的家,带给了我温暖。我爱我家!
【详解】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我们每个人的家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但一定都是温馨的,充满关爱的。在充满爱的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件激动的或高兴的事,甚至是伤心的事;一个有着纪念意义的来之不易的物品等等。写作时,我们可以写家庭成员的相亲相爱,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可以写家庭教育的独到之处,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以写晚辈对长辈的孝顺,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可以从家庭成员忘我工作的角度入手,写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突出人的精神面貌;还可以从家庭成员的爱好写起,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等等。二、情感要真实。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写这样的文章要和单纯写人的文章区分开来,一定要写出家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真实情感,力求以“真情”动人。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的手法来展现人物情感,演绎家庭成员之间动人的故事,总之,亲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真”,越真越感人,越朴实越亲切,切不可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而胡编乱造,而要用自己的真情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