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2 15:17:20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浊流(zhuò) 朔气(shuó) 呜咽(yān) 山巅(diān)
B.峭壁(qiào) 诧异(chà) 懊悔(ào) 咀嚼(jué)
C.酣然(hān) 踱步(duò) 亘古(gèng) 镐头(gǎo)
D.污秽(huì) 山涧(jiàn) 机杼(shū) 嗥鸣(háo)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浊流(zhuó),朔气(shuò),呜咽(yè)。
C.踱步(duó),亘古(gèn)。
D.机杼(zhù)。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变成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藏在新叶里匿(ruò)笑。
B.你沐浴(yù)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C.我们园里最初开三帝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zǐ)妹。
D.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jī)斜。
【答案】B
【详解】
A. 匿(ruò)笑——(nì)。
B. 三帝莲——三蒂莲。
C. 攲(jī)斜——(qī )。
故选B。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答案】A
【详解】
此题解答时,可用倒推法,当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时,会不再烦躁不安;当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时,会不再心灰意冷;当③(想初衷是什么)时,会不再志得意满。由此一一对应。故选A。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妻子”是名词。
B.“瘦”“胖”用的是本义。
C.“自然”是多义词,这里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D.“整个世界”中“世界”用的是本义。
【答案】D
【详解】
D.“整个世界”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的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也是如此,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是运用的比喻义,不是本义。所以D项错误。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 , , , 。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的能力。阅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是有关汉字词汇的阐述。首先阅读四个句子可知①④讲的是消失,②③讲的是产生,所以①④在一起,②③在一起,排除A、B;根据句子“大量产生”这一关键词,②句用紧跟上句具体数字说明词汇产生的数量,故②在首位,排除D。故选C。
二、句子默写
6.古诗文名句填空。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江南逢李龟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3)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____。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谭嗣同)
(4)《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人历来十分看重志气,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志气,看作是品德高尚的表现,孔子就曾经强调过志气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请选用《论语·子罕》中的句子填写)
【答案】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尽人望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风吹散马蹄声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理解、背诵、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应循序渐进地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要理解诗句的意思。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混淆了内容;其次,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本题要注意“芦管”“寂寥”“烛”等字的正确书写。
三、语言表达
7.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金色花》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送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_____”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答案】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劳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使她抖落满身的疲意 ;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准备的甘甜的水,使她变得容光焕发!
【详解】
题目要求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送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_____”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对爸爸或妈妈的爱。本题较简单,所选意象如“甘泉”“太阳”“清风”“明月”等表达即可。
四、填空题
8.请对下列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良是火种,只有不停止传递,就能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否定不当,应删去“切忌”或“不要”。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就”改为“才”。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1)否定不当,应删去“切忌”或“不要”。(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就”改为“才”。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侍御”①之广德
李白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②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③。
注:①韩侍御:即韩歆。公元758年被贬,此时去广德隐居。②贳:租借,赊欠。③泉明:即陶渊明。此处将韩侍御比作陶渊明。
9.这首诗写送友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最能触发作者今非昔比的情绪。
10.诗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很巧妙,你能想象其中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吗?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9. 绣衣 贳酒
10.赊下“明月”,将“酒、月、歌”融合在“东山”的大背景下,放歌畅饮欢送将去隐居的友人,表达出对朋友的安慰和对其高洁人品的颂扬之情。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提炼能力。诗的前两句“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是写韩歆“昔日”与“今日”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昔日,韩歆是侍御,“或给事殿中,或举劾非法,或督察郡县,或奉旨外出”,“衣以绣者,尊宠之也”,可以说是耀武扬威,富贵荣耀。然而,韩歆因触怒帝王遭贬而决定隐居。李白“贳酒”来招待昔日的“侍御”,如此巨大的落差,形成鲜明的对比。据此分析可以提炼出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绣衣”和“贳酒”作答。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情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最后两句写诗人将“月色”也赊下了,借“东山”这一舞台将“酒、月、歌”交融在一起,皓月当空,月光满地,诗人放声歌唱,人们尽兴欢歌,只为欢送“泉明”。泉明,即渊明,喻指友人韩歆,李白在这里将两人相比,含蓄地流露出对友人的安慰和颂扬,表达了淳朴、真挚的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六、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
(3)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3.下面将谢道韫的话和谢朗的话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14.元方对父亲朋友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如果父母不在,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答案】
11.(1)俄而:不久,一会儿;(2)因:凭借;(3)去:离开 (4)引:拉
12.(1)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您跟我爸爸约定好正午一同出发,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13.B
14.聪明睿智、知书明理、落落大方。(2分)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分析】
11.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注意“去”为古今异义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此题均是课内学习的词语,背过直接解释即可。
12.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家君:父亲;期:约定;至:到。
13.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和拓展能力。阅读文本,从他大胆回答父亲的友人和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个聪明机智、正直,大胆,且直率的孩子。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我们该这样接待:让座倒茶,然后直接说父母不在家。联系父母,如果能赶回来的话叫客人等一下。不能赶回来的话向客人明确表示歉意。
【点睛】
参考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温暖的劈柴》,回答问题。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2期)
15.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
16.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7.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18.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19.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答案】
15.一是指赵大爷的帮助所带来的温暖;二是指“我”愧疚后感到了沉甸甸的亲情。
16.这句话写屋里冷,从侧面写出母亲在家里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的自责埋下伏笔。
17.一是看到母亲蜷缩在被子里,不想吃东西,心里既难受又自责;二是赵大爷的一席话触动心扉,使作者感到内疚,对不住母亲。
18.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他还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生火,去他家拿劈柴。
19.示例:强调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子女更要对父母负起责任,尽量在父母身边尽孝,多陪伴和照顾他们。
【分析】
15.试题分析: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根据故事内容可知,题目中的“温暖”指的是赵大爷的帮助给我和母亲带来的;联系主旨可知,这里的温暖还指我感到了对母亲的愧疚,也感受到了母亲给我的亲情的温暖。据此分析可作答。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现效果。作答时,需先明确描写方法,然后结合描写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语句“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是对我家环境的描写,写出了家里的冷清,也从侧面写出了母亲的无助与孤单,同时也为下文我听到赵大爷的话后产生的自责与愧疚做了铺垫。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作答时,需联系具体的语境和人物当时的处境,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第一处,我看到母亲一个人孤单的躺在床上,又不想吃什么东西,再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心里升起一种难过和自责之情。第二处,赵大爷的话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母亲的不易,心里感到内疚,对不起母亲。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8.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根据赵大爷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可知,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根据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生火,去他家拿劈柴可知他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周全的人。据此概括作答。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掌握。“父母老,不远游”是说要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门也要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好才出去,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作答本题时,围绕“当父母年老时,应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多陪伴照顾他们”来表述即可。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八、综合性学习
20.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②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1)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请你改写“材料一”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
(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
(3)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
【答案】(1)①1988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②2006年,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3)示例:三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或:一个儿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他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牵着缰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抬头仰望风筝,目不转睛。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望天,似乎也被风筝吸引了。(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显出迷茫的神色:“你这是在放谁?”)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划线两句的句式结构不一样,第一句的陈述主体是“世界风筝联合会”,而第二句陈述的主体是“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可以把第一句变成可让潍坊做主语,即“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把第二句的主语变成国务院,即“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题2】
本题考查材料的提炼与概括。通篇阅读材料,全盘把握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找到关键词,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可概括为:历史悠久;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可概括为:工艺精湛;材料二“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可概括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
【小题3】
本题考查描述画面内容。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叙述性语言描述出来,在描述过程中,加入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使所描述的文字生动起来。
九、作文
21.进入中学,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
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参考例文
人的一生,都在行走。行走,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或奔波,或疾驰,带着朝气勃发,风风火火;或漫步,或闲逛,带着一份悠然自得,闲适惬意的心情,走过乡间小涧,步过林阴大道。
这个世界变的太快也太迷离,置身于拥挤的街头,梦幻的霓虹灯眩目闪烁,高耸的大厦似乎迎面压下……喧闹的生活,钢筋水泥构成的世界,人们迈着匆匆的脚步擦身而过,有的只是透着紧张气息,笼罩天空。快节奏似乎已经悄悄上演生活的主基调。行走,步伐快的让人窒息,迷离,麻木。慢点走吧,留一点时间看看天。
散步,我衷爱的生活状态。
脚尖轻轻地拂过大地,缓缓地迈着步子,沐浴夏日夕阳的余辉,静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一个人的散步,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的世界。
带着愉悦散步,感受到的是黄昏的美丽。双手插进口袋,嘴上哼着小曲,陶醉在无限遐想之中。没有了文言文,没有了方程,没有了ABC,把白天无尽的学习暂时抛在脑后,有的只是你自己简单的快乐。漫步,一路上看看道路两旁的风土人情,细细品味时代的变迁,也许你会欣然地发现你平常未曾挖掘的惊奇;漫步,一路上迎来熟人的笑脸,报之以淡淡的微笑,用目光进行简单的交流,即便只是擦身而过,也会铭记。郁闷的日子里,多散散步吧!一个人踏上没有目的的行程,用旅途的寂寞打发心中的单调,乏味。深深地呼吸户外的空气,抚摩叶片滑落的瞬间,想象自己已融入了自然的怀抱,抬起头,望望头上叶缝中的天空,零零碎碎,却有那么清澈。在天空的蔚蓝底下,烦恼会不知不觉地从指缝中消逝。
约上三两好友,一起散步,那又是另外一种滋味。大街上一群小鬼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大家走成一排,聊聊天,唱唱歌。在黑夜笼罩的世界里,几颗年轻的心互相沟通,互相撞击。华灯初放,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在大桥上来回漫步,昏黄的路灯下,影子忽长忽短交替更迭。我们看天上的皎洁明月,望水中浮动的月影,让人想起“疏硬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超然物外的意境。顷刻间,大家默默无语,彼此间的默契演绎得淋漓尽致。
晚饭后,没事的时候,一家三口便一起出去散步。我们会选择远离镇上的喧嚣,来到田野。这有条小溪,我们沿着溪水漫步而上,夏日的气氛总是这么热烈奔放,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和父母在一起,总能不由得感到别有的踏实。我说说学校里发生事情,爸爸妈妈拉拉家常,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幸福,在一瞬间,紧紧地包围了我。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步》中写道:“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拉起父母的手,幸福地走在中间,这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散步的时候,悄悄地对自己说。
散步,我衷爱的生活状态。
慢点走吧,留点时间看看天。不要吝惜这一会儿时间,停下手中的笔,关掉眼前的电脑,带着另一种心情,出去散散步。看看天空的飞鸟,飘动的白云,你会发现自己的视野一下子从一个高墙所包围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在蓝天里展翅翱翔。
散步,我衷爱的生活状态。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片命题作文。“散步”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生活中的散步,我们还可以从各种各样的体会中去“散步”。例如,我们可以在各种名著书籍中“散步”,在自己的各种爱好中“散步”,等等。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路打开,不要局限于步行方式的散步。写记叙文较易操作,能写出体裁文辞优美的散文则属上品。同学们若能把握散文这一体裁,并在“散步”中运用“发散性思维”,选取精当的材料,与“散步”和自己的主旨密切相关,做到“形神俱备”,则能写出优质的作文。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第二单元综合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浊流(zhuò) 朔气(shuó) 呜咽(yān) 山巅(diān)
B.峭壁(qiào) 诧异(chà) 懊悔(ào) 咀嚼(jué)
C.酣然(hān) 踱步(duò) 亘古(gèng) 镐头(gǎo)
D.污秽(huì) 山涧(jiàn) 机杼(shū) 嗥鸣(háo)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变成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藏在新叶里匿(ruò)笑。
B.你沐浴(yù)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C.我们园里最初开三帝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zǐ)妹。
D.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jī)斜。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妻子”是名词。
B.“瘦”“胖”用的是本义。
C.“自然”是多义词,这里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D.“整个世界”中“世界”用的是本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 , , , 。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二、句子默写
6.古诗文名句填空。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江南逢李龟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3)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____。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谭嗣同)
(4)《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人历来十分看重志气,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志气,看作是品德高尚的表现,孔子就曾经强调过志气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请选用《论语·子罕》中的句子填写)
三、语言表达
7.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金色花》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送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_____”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四、填空题
8.请对下列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良是火种,只有不停止传递,就能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侍御”①之广德
李白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②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③。
注:①韩侍御:即韩歆。公元758年被贬,此时去广德隐居。②贳:租借,赊欠。③泉明:即陶渊明。此处将韩侍御比作陶渊明。
9.这首诗写送友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最能触发作者今非昔比的情绪。
10.诗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很巧妙,你能想象其中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吗?请作具体分析。
六、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
(3)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3.下面将谢道韫的话和谢朗的话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14.元方对父亲朋友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如果父母不在,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温暖的劈柴》,回答问题。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2期)
15.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
16.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7.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18.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19.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八、综合性学习
20.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②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1)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请你改写“材料一”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
(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
(3)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
九、作文
21.进入中学,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
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