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2 15:17:58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桑椹(shèn)   珊瑚(shuān)   收敛(liǎn)
B.秕谷(bǐ) 蝉蜕(duì) 盔甲(kuī) 锡箔(bó)
C.皂荚(jiá) 感慨(kǎi) 尴尬(ɡān) 贪婪(lán)
D.踉跄(qiànɡ) 书塾(shǔ) 枉然(wǎng) 诅咒(zǔ)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C项正确。ABD三项修改为:A.珊瑚(shān);B.蝉蜕(tuì);D.书塾(shú);故选C。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月球“玉兔”其实是一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
C.经过这次月考动员大会,使我端正了学习态度。
D.她那活泼可爱的形象,清脆悦耳的嗓音,时时浮现在眼前。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前后不一致,应删去“能不能”;B.正确;C.缺少主语,应删去“经过”或“使”;D.“清脆悦耳的嗓音”与“时时浮现在眼前”搭配不当。
3.(写对联,宣传家乡)
有同学拟写了描绘千岛湖风光的上联“晴好一湖照明镜”,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项是( )
A.雨奇千岛洗青螺 B.松排山岭万重翠 C.一轮红日染朝霞 D.碧波千顷浮翠岛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知识。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仄起平落。
根据“仄起平落”原则,BD尾字均为仄音,下联排除BD;根据“词性相对”原则,“晴好”对“雨奇”,“一湖”对“千岛”,“照明镜”对“洗青螺”,对仗工整;“晴好一湖”与“一轮红日”不能相对,排除C;
故选A。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B.通过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使我领略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删去“使”)
C.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症”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不玩手机。(删去“不”)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许多提出了宝贵意见。(将“建立”和“完善”互换)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修改语病的修改。D项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此句属于语序错误。将“许多”放到“宝贵”之前即可。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①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②从头来,再数一遍。
③我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④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
⑤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A.⑤③①④② B.⑤④②③①
C.⑤②③④① D.⑤④②③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文段是一个记叙性语段,根据语句间的逻辑联系排序作答。⑤进书店门,③在店内“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①把短发弄乱了。⑤③①联系紧密,因而选A
6.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贪婪 尴尬 截然不同 恍然大悟
B.譬如 遗撼 停滞不前 人声鼎沸
C.搓捻 威慑 小心翼翼 人迹罕至
D.羞惭 须臾 花团锦簇 众目睽睽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书写,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B.有误,“遗撼”应改为“遗憾”。
7.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写出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B.《狗·猫·鼠》一文既有对童年时一只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的生动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C.《琐记》中,鲁迅回忆了与衍太太有关的一些往事以及自己出国留学的原因,文中的衍太太对隔壁的孩子很好,文中饱含了作者对衍太太的感激之情。
D.《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了长妈妈的迷信、唠叨,表达了“我”对她的不满之情;对长妈妈为自己购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答案】C
【详解】
C.“衍太太对隔壁的孩子很好,文中饱含了作者对衍太太的感激之情”有误,衍太太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还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作者对她持批判与反感的态度。故选C。
8.下列对书法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幅“敬”字是隶书,形态方扁舒展,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敬字当先。
B.第二幅“礼”字是楷书,形态端正挺拔,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礼物丰厚。
C.第三幅“和”字是行书,形态饱满流畅,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和谐友善。
【答案】B
【详解】
B.“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礼物丰厚”错误,改为: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以礼相待。故选B。
二、句子默写
9.古诗词默写。
(1)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子张》)
(7)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论语 为政》)
(8)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请教。(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语句作答)
【答案】峨眉山月半轮秋 正是江南好风景 应傍战场开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详解】
容易写错的字词有:峨眉、轮、烽、笃、罔、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②乘醉举归帆③,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④满江涵⑤返照,水仙⑥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②昔年:往年;从前。③归帆,指回返的船只。④好是;好像;犹如。亦作“好似”。⑤涵:包涵。⑥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0.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______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
11.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0. 示例:傍晚(黄昏) 醉
11.示例: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详解】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
第一空,根据一二句的意思“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可知描写的是傍晚(黄昏)时分的景色。
第二空,“乘醉”二字则告诉人们他当年是醉眼赏景的。正因为诗人是醉眼赏景,所以他放眼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在山头上,仿佛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隐隐”很切合诗人醉眼赏景的特点。
2.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示例: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四、课外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黔州,在现今贵州省境内。慭慭[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稍出近之_____________
②以为且噬己也_______________
③驴不胜怒,蹄之_______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_______
1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1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 渐渐 将要 名词作动词,踢 离开
13.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14.(1)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认为它是什么神物。(2)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
15. 黔驴技穷 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分析】
12.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稍出近之:渐渐地靠近驴子。稍,渐渐。
(2)以为且噬己也:认为驴要咬自己。且,将要。
(3)驴不胜怒,蹄之:驴忍不住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蹄,名词作动词,踢。
(4)尽其肉,乃去: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去,离开。
13.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益习其声(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近出前后(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终不敢搏(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14.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主要:
(1)庞然,巨大的样子。以为,认为。
(2)因,于是。计,盘算。技,本领。止,只。耳,罢了。
15.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主题。
(1)答题思路:注意要是能够概括文章内容的成语。结合“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可知成语是: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2)启示一:结合“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可知,最初见到驴时,老虎被驴的庞大身体所惊吓,不敢应对,后发逐渐发现驴的外强中干,最终果断出手,杀死了驴,这启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3)启示二:结合“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可知,驴逐渐暴露了自己的外强中干,最终被老虎杀死,这启示人们:我们不能做驴一样的人,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要有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点睛】
译文: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忍不住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五、综合性学习
16.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设计活动)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① ;② 。
(3)(推荐自我)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一名主持人,你打算毛遂自荐,请用简明的语言向班主任李老师推荐自己。
【答案】(1)【拟写标语】“交友之道,贵在真诚”;“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紧扣活动主题即可)
(2)活动一:办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
活动二:举行“网络交友利弊谈”的辩论赛;或办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举行“网络交友利弊谈”的演讲比赛。
(3)有称呼,扣主题,能讲明自己的优势即可
【详解】
(1)本题考查拟写标语。拟写时要紧扣“交友之道”这一主题,语言要有鼓动性,读起来尽量朗朗上口,让人易记、印象深刻。如:世事如今辣酒酿,交友自古春云薄;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等。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设计时一要充分考虑主题,切合主题;二设计的方案要有要可行性,符合实际情况。如“古今交友故事”演讲比赛、“我最喜爱的一句交友名言”征文比赛(硬笔书法比赛)等活动,既简单可行,又有趣高效。
(3)本题考查推荐语拟写。要在三言两语中把自己的特长介绍出来,内容紧扣“普通话水平”“临场应变能力”“肢体语言运用”等与主持有关的能力。另外,自荐时要注意礼仪,要有称呼,说话要得体,逻辑要清楚。
示例:
李老师,您好!我的内在就像我的外表一样,诚实和严谨是我对自己最好的概括。我待人诚实,从没有花言巧语,但真诚和厚道使我总能赢得朋友的信赖。我舞蹈基础扎实,跳舞让我感觉其乐无穷,用肢体表达我的情感是我最大的享受。我做事踏实,再小的事情我也要一丝不苟地完成。更为重要的是,我普通话水平不错,曾在学校演讲比赛中获奖,并体表学校参加了市教体局的比赛,主持经验和应变能力都还不错。尊敬的李老师,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还您一个惊喜,让本次活动更加精彩。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唠叨
宋向阳
春生三岁那年,父亲就出车祸走了。在他的记忆里,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总会听到她没完没了的唠叨。
母亲唠叨的时候,春生是不能走神的。否则,母亲会叉着腰,用手点着他的脑门喊道:你拿我的话当耳旁风吗?
在母亲的唠叨声里,春生长成了大小伙子,毕业后被分配到镇上做教师。去学校报到那天,母亲老早就起来了,把他的衣服熨得平平展展。过了一阵,母亲将饭端上桌子,见他还没穿衣服,便开始唠叨:起来啦,捂在被窝里想孵鸡仔咋着?往后你要带一群娃子上进呢,这样懒咋行?我说话呢,你明白没?
春生赶忙爬了起来,嘴里答应着:妈,我知道了。
母亲坐在他的跟前,瞪着眼睛问他:你知道啥?成天吊儿郎当的,你知道啥?当老师可是天大的事,误人子弟哪行?人家爹妈把孩子交给你,你就要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春生一边穿衣服,一边大声地答应:妈,您放心吧。
春生吃完饭刚要走,又被母亲叫住了。她猫下身子,把儿子左脚运动鞋带重新系了一遍,嘴里还说:看看你,鞋带系得松松垮垮,没一会儿就得开了,踩在脚下让人看了多不好,头一天上班,要给人留下好印象啊。春生看着母亲头上又添了几缕白发,心里突然酸酸的。
春生结婚后,搬迸了学校的教师住宿楼。只要一有机会,母亲的唠叨依然不折不扣地进行着。
这天,因为一件小事,春生和妻子发生了争吵。回到老家,他一声不响地坐在炕头,脸上仿佛结了霜。
母亲皱了皱眉,盯着他的眼睛说:儿啊,跟你的媳妇闹意见了?
春生说:吵了几句,没啥大不了的。
母亲拿了把凳子坐在他的对面,喝道:好日子过够了?人家萍子哪儿对不起你呀?
春生道:妈,您别生气,我们没事儿。
母亲从他小时候一直说到结婚,语气慷慨激昂。吐沫星子飞到了春生脸上,他却没敢去擦,时不时还要点点头。即使这样,母亲仍然提醒他:我的话你要不进脑子,纯粹找打。说完便伸过手来。春生侧过脸,把耳朵对准了母亲。母亲叹了口气,手缩了回去。
儿啊,咱娶了媳妇是用来疼的,不是用来气的,明白吗?母亲说。
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嗓子已经沙哑,才把他推出了门。
妈,我还没吃饭呢。春生委屈地说。
回你媳妇那里去吧,她也肯定饿着呢,给她做顿好吃的吧。
我在您这儿住不成吗?
你想让我唠叨一宿啊。
春生赶忙逃了。母亲在后面大声喊道:儿啊,慢点走。春生听着这话,眼里湿润了。
若干年后,春生当上了镇中学的校长。他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挨唠叨的机会更多了。
一天,有个家长因为孩子转学的事,到他家串了趟门,留下一件精装的白酒。客人走后,母亲阴着脸站在了春生面前。春生拿起车钥匙想走,却被母亲拽住了。
妈,我还有事呢。春生满脸不自在地说。
母亲平静地望着他,不紧不慢地说:你长本事了,不想听我唠叨了,是不?
妈,我真有事。春生的声音越来越低。
今天不是星期天吗?你糊弄谁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
春生放下钥匙,让母亲坐在对面,还给她倒了一杯茶水。母亲指着那一件酒开始A(数落 责骂)起来,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春生耐心地听着,胸中潮起潮落。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唠叨结束了。
春生说:这是名牌酒,我还想让您尝尝呢。
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要那样,妈喝了它心里也不舒服啊。春生点点头,把酒送回去了。
很多年过去,春生顺顺利利地当上了教育局副局长。只要有空,春生就会坐在母亲的对面,默默地望着她,眼神里充满期待。
妈,您能再唠叨我一回不?春生不住地呼唤着。
母亲被镶在镜框里,一言不发。
(选自《漫·阅读》)
17.从文中括号内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到A处,并简述理由。
最恰当的词语是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如何理解文中母亲的“唠叨”?
19.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20.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通过“要回小人书”“给钱买书”两件事,也刻画了一位可敬的母亲形象。请分析两位母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17. 数落 “数落”有列举过去的过失去、加以指责的意思,符合后文母亲“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的意思,同时语气不如“责骂”那样重,用在此处更合适。
18.母亲的“唠叨”伴随着春生成长:刚开始工作时,母亲唠叨春生让他做一个好教师;结婚后,母亲唠叨春生要疼爱妻子;当上校长后,母亲唠叨春生要清廉为官。母亲的唠叨是母爱的表现,是对春生的谆谆教诲。
19.文章最后两段,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了文章题目“母亲的唠叨”;从内容上来讲,揭示了母亲离世的现实,表现出春生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0.相同点:两位母亲都对孩子充满慈爱,朴素而崇高。不同点:本文中的母亲更善于沟通,而梁晓声笔下的母亲则是瘦弱而不善言辞的,她的爱是无声的。
【分析】
17.本题考查词语运用。选取的词语意义要与文章内容、情感相符合。本题中“数落”更符合唠叨的意思,“责骂”语气过重,用在此处并不合适。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唠叨”这个词反复出现在文章中,文章中的情节都围绕母亲的“唠叨”展开,这种唠叨是母爱的体现,饱含了母亲的谆谆教诲。
19.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分析段落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从结构来讲,最后两段作为文章结尾照应了题目,总结了全文;从内容上来讲,揭示了母亲离世的现实,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两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然后再进行对比分析。梁晓声《慈母情深》中刻画的母亲是内敛的,她的爱是无言的,而本文中的母亲则更为亲切,懂得沟通交流,两位母亲都善良质朴,对孩子充满慈爱。
七、作文
2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你是否还在想念小学时的班主任?是否很想去母校看望他(她)?请你给他(她)写封信,或谈谈初中的学习生活,或回忆过去难忘的事情。
要求:①统一署名杭晓舟,时间为“10月12日”。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给小学班主任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师:
  您好!
在升入初中的这一刻,我想给您写封信。六年的光阴,稍纵即逝,我们在您的陪同下,在母校的怀抱里生活了六年,马上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您,去迎接新团体的召唤了,百感交织在一起,所有的不舍与悲伤伴随着眼泪一点点流了出来。
老师,您还记得那些刚升一年级的孩子吗?你还记得和那些孩子一起玩吗?我常常听到您感叹说:“当初的一群孩子现在已经长这么高了。”老师您知道吗,当我每次听到您这样说的时候,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心酸,我怕有一天我会离开您,离开同学们,离开母校。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老师,您还记得给我们上课吗?您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您总是把我们当做朋友,我们总把您当做知己,我们相处的很融洽,六年以来您都没有打过我们,我们犯了错误您都是耐心教导然后讲个笑话和我们一起开怀大笑,我们都会把不愉快的事情忘在脑后。
  老师,您还记得我们的一次考试吗?那次考试我们考了全校第一名,我看到了您的脸上满是欣慰,说我们都是好学生,说我们都努力学习了,可是老师您知不知道,我想说这里面您的功劳占大半部分,我们能有好的成绩,好的成果,好的成就,一点一滴哪里能离得开您的教导?
  老师,我们要升入初中了,我所有的不舍都用眼泪诠释了,您不能再陪伴着我们走下去了,想到这里,我的眼睛里又闪现出泪花。
可是我明白,我长大了,不能依赖老师了,再哭都是无济于事的,我想对老师说:“请您把您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相信我吧,老师,我一定不会令您失望,我一定会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您的!”
此致
敬礼
杭晓舟
10月12日
【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材料是对作文情境和写作文体的要求。首先以两个问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请你给他(她)写封信”点明了文体的对象,给自己的小学班主任写一封信。这一点在行文时绝对不能搞错。“或谈谈初中的学习生活,或回忆过去难忘的事情”限定了书信的内容,可以是谈初中生活,也可回忆小学生活。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写作时,首先要保证书信格式的正确,如称呼要顶格写。问候语要单独成段。“此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与日期要右对齐,署名在上,日期在下。谈初中的学习生活时,可以谈一谈初中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自己的同学,自己的学习情况。回忆小学生活,可以写自己与小学班主任相处印象最深的一件或几件小事,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意。人称应选择第二人称,如同与老师直接对话。署名一定要是杭晓舟,时间为“10月12日”。这一点在写作时,也需注意。第三单元综合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桑椹(shèn)   珊瑚(shuān)   收敛(liǎn)
B.秕谷(bǐ) 蝉蜕(duì) 盔甲(kuī) 锡箔(bó)
C.皂荚(jiá) 感慨(kǎi) 尴尬(ɡān) 贪婪(lán)
D.踉跄(qiànɡ) 书塾(shǔ) 枉然(wǎng) 诅咒(zǔ)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月球“玉兔”其实是一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
C.经过这次月考动员大会,使我端正了学习态度。
D.她那活泼可爱的形象,清脆悦耳的嗓音,时时浮现在眼前。
3.(写对联,宣传家乡)
有同学拟写了描绘千岛湖风光的上联“晴好一湖照明镜”,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项是( )
A.雨奇千岛洗青螺 B.松排山岭万重翠 C.一轮红日染朝霞 D.碧波千顷浮翠岛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B.通过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使我领略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删去“使”)
C.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症”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不玩手机。(删去“不”)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许多提出了宝贵意见。(将“建立”和“完善”互换)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①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②从头来,再数一遍。
③我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④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
⑤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A.⑤③①④② B.⑤④②③①
C.⑤②③④① D.⑤④②③①
6.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贪婪 尴尬 截然不同 恍然大悟
B.譬如 遗撼 停滞不前 人声鼎沸
C.搓捻 威慑 小心翼翼 人迹罕至
D.羞惭 须臾 花团锦簇 众目睽睽
7.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写出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B.《狗·猫·鼠》一文既有对童年时一只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的生动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C.《琐记》中,鲁迅回忆了与衍太太有关的一些往事以及自己出国留学的原因,文中的衍太太对隔壁的孩子很好,文中饱含了作者对衍太太的感激之情。
D.《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了长妈妈的迷信、唠叨,表达了“我”对她的不满之情;对长妈妈为自己购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8.下列对书法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幅“敬”字是隶书,形态方扁舒展,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敬字当先。
B.第二幅“礼”字是楷书,形态端正挺拔,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礼物丰厚。
C.第三幅“和”字是行书,形态饱满流畅,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和谐友善。
二、句子默写
9.古诗词默写。
(1)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子张》)
(7)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论语 为政》)
(8)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请教。(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语句作答)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②乘醉举归帆③,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④满江涵⑤返照,水仙⑥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②昔年:往年;从前。③归帆,指回返的船只。④好是;好像;犹如。亦作“好似”。⑤涵:包涵。⑥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0.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______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
11.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四、课外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黔州,在现今贵州省境内。慭慭[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稍出近之_____________
②以为且噬己也_______________
③驴不胜怒,蹄之_______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_______
1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1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16.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设计活动)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① ;② 。
(3)(推荐自我)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一名主持人,你打算毛遂自荐,请用简明的语言向班主任李老师推荐自己。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唠叨
宋向阳
春生三岁那年,父亲就出车祸走了。在他的记忆里,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总会听到她没完没了的唠叨。
母亲唠叨的时候,春生是不能走神的。否则,母亲会叉着腰,用手点着他的脑门喊道:你拿我的话当耳旁风吗?
在母亲的唠叨声里,春生长成了大小伙子,毕业后被分配到镇上做教师。去学校报到那天,母亲老早就起来了,把他的衣服熨得平平展展。过了一阵,母亲将饭端上桌子,见他还没穿衣服,便开始唠叨:起来啦,捂在被窝里想孵鸡仔咋着?往后你要带一群娃子上进呢,这样懒咋行?我说话呢,你明白没?
春生赶忙爬了起来,嘴里答应着:妈,我知道了。
母亲坐在他的跟前,瞪着眼睛问他:你知道啥?成天吊儿郎当的,你知道啥?当老师可是天大的事,误人子弟哪行?人家爹妈把孩子交给你,你就要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春生一边穿衣服,一边大声地答应:妈,您放心吧。
春生吃完饭刚要走,又被母亲叫住了。她猫下身子,把儿子左脚运动鞋带重新系了一遍,嘴里还说:看看你,鞋带系得松松垮垮,没一会儿就得开了,踩在脚下让人看了多不好,头一天上班,要给人留下好印象啊。春生看着母亲头上又添了几缕白发,心里突然酸酸的。
春生结婚后,搬迸了学校的教师住宿楼。只要一有机会,母亲的唠叨依然不折不扣地进行着。
这天,因为一件小事,春生和妻子发生了争吵。回到老家,他一声不响地坐在炕头,脸上仿佛结了霜。
母亲皱了皱眉,盯着他的眼睛说:儿啊,跟你的媳妇闹意见了?
春生说:吵了几句,没啥大不了的。
母亲拿了把凳子坐在他的对面,喝道:好日子过够了?人家萍子哪儿对不起你呀?
春生道:妈,您别生气,我们没事儿。
母亲从他小时候一直说到结婚,语气慷慨激昂。吐沫星子飞到了春生脸上,他却没敢去擦,时不时还要点点头。即使这样,母亲仍然提醒他:我的话你要不进脑子,纯粹找打。说完便伸过手来。春生侧过脸,把耳朵对准了母亲。母亲叹了口气,手缩了回去。
儿啊,咱娶了媳妇是用来疼的,不是用来气的,明白吗?母亲说。
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嗓子已经沙哑,才把他推出了门。
妈,我还没吃饭呢。春生委屈地说。
回你媳妇那里去吧,她也肯定饿着呢,给她做顿好吃的吧。
我在您这儿住不成吗?
你想让我唠叨一宿啊。
春生赶忙逃了。母亲在后面大声喊道:儿啊,慢点走。春生听着这话,眼里湿润了。
若干年后,春生当上了镇中学的校长。他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挨唠叨的机会更多了。
一天,有个家长因为孩子转学的事,到他家串了趟门,留下一件精装的白酒。客人走后,母亲阴着脸站在了春生面前。春生拿起车钥匙想走,却被母亲拽住了。
妈,我还有事呢。春生满脸不自在地说。
母亲平静地望着他,不紧不慢地说:你长本事了,不想听我唠叨了,是不?
妈,我真有事。春生的声音越来越低。
今天不是星期天吗?你糊弄谁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
春生放下钥匙,让母亲坐在对面,还给她倒了一杯茶水。母亲指着那一件酒开始A(数落 责骂)起来,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春生耐心地听着,胸中潮起潮落。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唠叨结束了。
春生说:这是名牌酒,我还想让您尝尝呢。
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要那样,妈喝了它心里也不舒服啊。春生点点头,把酒送回去了。
很多年过去,春生顺顺利利地当上了教育局副局长。只要有空,春生就会坐在母亲的对面,默默地望着她,眼神里充满期待。
妈,您能再唠叨我一回不?春生不住地呼唤着。
母亲被镶在镜框里,一言不发。
(选自《漫·阅读》)
17.从文中括号内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到A处,并简述理由。
最恰当的词语是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如何理解文中母亲的“唠叨”?
19.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20.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通过“要回小人书”“给钱买书”两件事,也刻画了一位可敬的母亲形象。请分析两位母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七、作文
2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你是否还在想念小学时的班主任?是否很想去母校看望他(她)?请你给他(她)写封信,或谈谈初中的学习生活,或回忆过去难忘的事情。
要求:①统一署名杭晓舟,时间为“10月12日”。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