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县等六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检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公安县等六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检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3 09:57:25

文档简介

公安县等六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检考试
历史试题
(测试时间:75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考古发现,陕西陇县边家庄秦墓、湖南常德楚墓及长沙楚墓等遗址,出土的铁器大都是春秋晚期的 遗物,计有铁块、铁条、铁削、铁铧、铁铲、钢剑及铁鼎、铁带钩、铁环等铁制农具,日用生活品及武器。这 说明春秋晚期
A.冶铁技术有了明显进步 B.民营冶铁业进一步发展
C.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D.铁制农具已被普遍使用
2.秦始皇陵发掘的工程劳役人员的墓地中,发现瓦文墓志中标志有死者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 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秦王朝大范围的徭役征调
A.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B.推动了国家疆域的拓展
C.促进了区域间文化融合 D.为反击匈奴积聚了力量
3.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湖北面粉的消费量迅猛增长,麦价急遽上 升,“麦一斛至万二千钱”,湖北农民“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表明
A.人口变动导致经济结构调整 B.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北民南迁促进饮食习俗变化 D.南稻北麦分布格局开始确立
4.明代中后期,棉花“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桌盖百倍焉”。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经济作物成为投资对象 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区域商业中心日益兴起
5.1865年营口海关报告说,“自从营口开放以来,外国船舶的声誉与年俱增,不仅把本港当地木船排挤了 一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把大孤山的木船生意也抢了过去。大孤山位于黄海之滨,是一个重要港口”。 这表明当时
A.中国经济命脉渐被列强控制 B.清政府维护外国航运业的利益
C.列强对华贸易优势日益加强 D.中国发展新式航运业势在必行
6.1864-1894年清政府进出口总值(单位:万海关两)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列强经济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B.洋务运动成效突出
C.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显著 D.中外贸易发展迅速
7.参加和会的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如下:
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而余观察则不如是。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有触即发,巴黎和会不过其表现之机会耳。
这反映出,五四运动
A.支持中国代表拒签对日合约 B.激发国人理性民族主义的觉醒
C.促使日本改变对华既定决策 D.使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8.毛泽东深信,公开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政府是决不能听任他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共产党要想顺利地取 得胜利和巩固政权,就非加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去不可。由此推知,毛泽东领导的新 政府
A.不急于获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B.希望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C.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9.1950-1952年全国累计完成的工业投资总额中,有一半多投到了东北地区。1952年,东北地区实际完 成的工业建设投资比1951年增长211.5%,新增的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 114. 5%,其中新增的重工业 固定资产增长了 125.9%。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东北地区
A.工业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 B.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C.经济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D.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10.下表源自一部史学著作“第十三章”内容的章节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该章内容阐述的主题是
第十三章 第一节经济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二、三中全会后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经济调整 一、新“八字方针”的提出 二、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三、调整中的争论和阻力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 五、调整的特点和成就
A.开始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B.改变经济管理体制的新思维
C.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十二铜表法》赋予罗马社会的好处,主要是“使他们不受有特权的寡头政治的欺诈,使国家制度不致自发地腐化和败坏。”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B.促进了罗马帝国的立法工作
C.保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D.体现了平民获得立法主导权
12.1563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法令》,法令的中心议题是工资管制及其执行问题,法令规定“雇主支付 超过额度的工资予以监禁10天并罚款5英镑,接受该工资的雇工则要被监禁21天。”政府实行工资 管制的目的在于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B.推动工厂制度发展C.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13.下图为16、17世纪西欧人航海探险开辟的其他航路的示意图。这些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 B.体现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
C.加快了商业信息的交流传播 D.适应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的需要
14.法国殖民主义者认为殖民地是母国的一部分。1912年,法国殖民者颁布《入籍法》,规定凡出生于法 属西非、担任公职10年、受法语教育或服兵役获得奖励者可获得法国公民权。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对殖民地进行文化殖民 B.促进与殖民地文化交流
C.将殖民地纳入世界市场 D.鼓励殖民地向法国移民
15.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通过出口换回大量经济建设急需的物资,主要是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等,并与 一些西方公司签订“技术援助合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力量和机器设备迅速建立起一批重点 企业。这表明当时苏联
A.经济建设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为主 B.力图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16.1965年日本对美贸易从入超转为出超,以后日本的顺差数额直线上升,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连续发生。到了 70年代,日本已一再强调要发挥其与经济大国相称的政治作用。这反映了当时
A.日本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B.资本主义阵营逐步瓦解
C.美国霸权地位趋向衰落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与行政区划】(14分)
材料两千年间,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过程是不断发生的,不但无年不有,几至无月不有。不过 同时设置许多政区的现象不多,而一次性并省大量政区的情况却是常有之事。一般情况下,新政区的设置多是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口的逐渐增加而从容进行的。在短时间内,有大量政区同时建立, 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在今宁夏一带的黄河一线,一次就设置四十四县;汉武帝元鼎六年起,“连兵三岁, 诛羌,灭南越,番禺(今广州)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又如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六年之间封侯143人,意味着设置143个侯国,这些侯国少数以一个整县置,大部分是从秦代旧县划出部分地而设立。这说明汉初短短几年之内,就至少增加100多个县级政区的建置;再如隋后期原有郡190个,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竞逐,李唐为了壮大势力,招降纳叛,凡是表示归附者,都给予州刺史的名号,因而大量“权置州郡”,一时间,州数膨胀到五六百之多。但是出于一时的政治需要者,往往不能持久,西汉初年所封列侯,到中期已所剩无几,汉武帝元鼎五年一次就免侯削爵106人,意味着撤销106个侯国的建置。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说明影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置废分合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元鼎五年大量免侯削爵的原因。(6分)
18.【近现代贸易格局的变化】(12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夕,广州是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五口通商以后的最初几年,广州仍然是对外贸易的最大中心。从对外贸易上占有最大份额的中英贸易看,在整个40年代,由广州输往英国的货值,仍居于五口的首位。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进入50年代以后,贸易重心之由广州北移上海,就更加引人注目了。曾经被西方商人幻想为“永远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的广州,在五口通商之后不到10年的光阴,便已趋于衰落。
——摘编自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共中央于1979年7月15日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指出: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 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对加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文件,正式将“出口特区”命名为“经济特区”,要求将深圳特区建 成兼营工业、商业、农牧业、住宅、旅游等项事业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确立 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广州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深圳特区建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6分)
19.【欧洲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14分)
材料一 尽管19世纪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但是1914年欧洲大陆的人口却仍然膨胀到它 在1750年的3倍以上。此前大部分人口死于传染病,而传染病的传播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水 平。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人们的营养水平得到提高,对疾病的自然抵抗力也相应增强,死亡率自然也就随之下降。即使有时会发生农作物歉收,新的运输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足供应。 同时工业革命还改进了下水道系统,饮用水也更加安全,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死亡率。新医药科学的应 用,例如接种疫苗、对传染病人进行隔离等措施使得西北欧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从1800年至少 30%降低到1914年的15%左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工业化使工人离开人口稠密的农业地区进入新的工厂中心。欧洲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的南部和东部等地向德国、法国,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工业中心输送了几十万移民。在19世纪末,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移民者也如潮水般涌入了有更广阔前景的拉丁美洲国家。19世纪早期,在英国的领导下,从非洲贩运奴隶的贸易废止了,只是向中东贩运奴隶的现象还留下一些残余。人道主义关怀和工业化工厂有效组织自由工人进行生产的新能力都推进了奴隶制度的废除。
——摘编自皮特 N 斯特恩斯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以后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工业化进程对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6分)
20.【明清时期中西雇佣劳动】(12分)
材料根据清代刑部档案,许涤新、吴承明列出24例关于清中叶农村雇工的记载,雇工人数在8 人之内的20例,占80% ;20例中又以雇工3 — 5人为多。此外,雇工中短工占一半,属临时帮佣,只是家庭劳动力的补充,属于“农家夫耕妇馐,终岁劳动,日不暇给,则雇工力穑”。而西欧16世纪以后,农 场的经营规模就出现了从小型向中型甚或大型发展的趋势。在R. H.托尼统计的英格兰67个农场中,33个农场的经营面积超过200英亩(合1200多市亩),占55%,已具有相当规模;12%以上的农场 达500 — 900英亩,可谓规模恢弘,现代农场的形象已依稀可见。
——据侯建新著《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明清时期中西雇佣劳动的规模相差悬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雇佣劳动呈现不 同规模的原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022学年度
期质检考试

参考答案及双向细目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对华经济6
答案
来,外国船舶的声誉
本港当地
生意也抢了过去。大孤山位于黄海之滨,是
重要港
岸的开放,轮船
的排
帆船航
断走
解析】本题考査春秋晚期冶铁业的发展。材料所述铁器
落,中国维护航运利益必须发展轮船航运,故D项
明春秋晚期人们已会锻造铁器.掌握了冶铁技
项材料无
C项材料依据

确。材料所述铁器是否出自民营冶铁业,材
并未涉及,B项材料依据不足。铁器和铁农具的使
精耕细
向发展,有
提高粮食产
解析】本题考查晚
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
粮食产量是否提高,除
表明
94年,清政府进出口总值不断增加,反映
C项材料依据不足。材料表明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发展迅速

内得到使用,D项“已被普
强对华经济侵略仍以商品输出为

大后果
料不相符
解析】本题考査秦代的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素养中的历史解释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秦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黎和会中国代
签的是对德合约,A项错误
察,以为在
员长途跋涉,不同地域的人流动性增强,促进了区域间文
化融合,故选C项;材料与南方经济开发无关
使,为功名所激发

戍卒的跨地域流动,没有推动国家疆域拓展.排除B项
动。而余观察则不如是”“余深信此种感
浸润
材料所措
对封建王朝承担的义务之

民,酝
数年之久,有触即发,巴黎


必然联系,排除D项
过程中,理性民族主义的觉醒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着宋室南移北民南

国当时的弱国地位,五四运动只能影响中国政府的决
广,西北流
不能影响到外

方人的饮食习
食动改变了近什

权不
湖北主食中的比重大大增加,因
粉的消
断丧失的趋势,开始了中国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
猛增长
及小麦在湖北种植
大,故
确。材料
是南迁
方人民
8.【答案】C
麦种植仍旧属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

农业经济的范畴,A项错误
符合史实,但材料
在建国准
能体现。我
统的饮食习俗是北方以
主食
联的政治经济
体现了中共对以苏联
食,从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这种
边倒”的外交方针,故C
南宋以前即已确立,D项错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
相符合
平等的外交关系指的是“另起炉灶”方针
材料中心是经济
物商品化生产,利润率较高
为投资对
成为现实,D
象,因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故A项正确。当时虽然农产
种植经济作物
经济条
解析】本题考查194
的恢复和发展
为束,只是辅助性的农家副业,B项错误。经济作物
料表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东北地区是恢
大大促进
恢复,故
变化,而传
经济结构并
未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依据
史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