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写作讲解与训练 审题立意突破(课件+教案+练习 共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写作讲解与训练 审题立意突破(课件+教案+练习 共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3:49:08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写作讲解与训练
(1)审题立意突破
目录
真 题 再 现
试 题 分 析
方 法 总 结
好 题 再 练
近年来,各考区高考作文题目去模式化,追求开放性,确实出现淡化审题的倾向。但是,作文淡化审题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忽略审题,命题者有明确的命题意图,考生一定要理解题目要求,确定准确的立意方向。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1.分析材料内涵
作文千变万化,材料始终相伴。题目所给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据。考生要分析材料内涵,概括材料主题,挖掘出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才能做到审题清楚,立意准确。哲理故事类材料、热点类材料、言论类材料等等,都依靠严谨的行文逻辑表现了明确的中心思想。考生审题时,一定要注重材料的逻辑性,分析出材料内涵,确定写作方向。
审题立意“二步骤”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1)思辨性哲理材料审题立意
部分考区的作文题目具有丰富的哲理性,可以让考生的视野更加宽广,使考生更加关注社会的变化。在思维方面,多样性分析与思考可以给考生带来思想启迪。审此类作文题时,考生要运用辩证思维,挖掘生活的本质特征,进而使作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审题立意“二步骤”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2)多元化时事材料审题立意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大多紧贴时事热点,体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多元化的话题设置,融合性的话题安排,让考生有了更广的发挥空间。总体来说,各考区作文题目均紧跟时代风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审题立意“二步骤”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3)观点类言论材料审题立意
部分考区的作文题目材料的内容相对简单,只是一种现象,并提出很鲜明的观点态度。然而,如果只看到材料提出的观点,而不去说明材料所承载的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会在审题时出现偏差。
审题立意“二步骤”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2.理解提示要求
很多考区的作文题目在要求中明确提出考生在立意时可以“自选角度”,但是,“自选”并不代表考生就可以任意而为,仍然需要“戴着镣铐跳舞”,只不过,现在的“镣铐”较以前要松。题目所给材料不难理解,但材料后面有对作文的要求,而且材料后面提示语中往往设置一些具体要求,考生如果只看材料而忽视了后面的要求,就会影响整篇作文。
审题立意“二步骤”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1.高屋建瓴法
无论哪类材料,考生只要对材料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体会其中的内涵,就能确定立意方向。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打破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对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每一种事物,都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而要以独特的眼光、广阔的视野,去感受其丰富的内在意蕴。同时,格调高远的立意,需要考生具备卓越的才识,以表达中心思想,这样更能体现考生的自身素养。
审题立意“四方法”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2.化大为小法
考生遇到可以从多角度思考、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材料内容时,可以运用化大为小法审题立意,从材料中选择一个方向,并对这一方向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既能够体现话题内涵,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写作中心。近几年高考作文,大多数题目给出的材料主题都很宏大,材料内容都是关于较大的事件或普遍的社会现象。面对此类话题,很多考生束手无策,于是选择一个空洞的大话题立意,而在写作过程中总感觉观点太空,不能落到实处。
审题立意“四方法”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3.思维拓展法
一些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审题立意时,考生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运用拓展迁移的方式,对话题进行合理联想,引出具有发散性的立意方向。联想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如果材料主题较为集中,则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之后,从中提炼出整体性的观点,再以此展开思维拓展,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话题,确定立意方向。
审题立意“四方法”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4.一分为二法
很多高考作文题目都反映当前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或者表现时代发展的现象和理念。对于此类材料,考生在立意时可以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确立具有思辨色彩的写作方向具体而言,对那些多角度的话题,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既要看到它的主流,也要看到它的支流……这样,就会使观点更客观全面。
审题立意“四方法”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范文】
真情跨越山海,携手共创未来
尊敬的各位青年代表:
大家好!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恐慌与不安弥漫在整个世界。但这场疫情却使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相处更加和谐,情谊更加深厚。作为新时代的先锋力量,青年应承继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共创未来,需要我们互相关爱。关爱是明灯,照亮迷茫时前方的路;关爱是暖阳,融化寒冷的冰封;关爱是春雨,滋润人们的心田。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武汉封城后,生活物资、医用设备、医护力量严重不足时,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纷纷鼎力支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日本对中国的殷切关怀,“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是中国对意大利的支持、祝愿和期盼。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我们也应该将这份跨越国界、种族的关爱传递下去,以爱为阳,温暖世界的每个地方,用关爱连接人与人,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共创未来,需要我们团结协作。中国俗语曾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无法估量的强大力量。当世界爆发疫情时,中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不留余力地支援各国,回报各国在中国爆发疫情时的援助之思。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在面对挑战时,人们唯有团结协作,凝聚力量,共同对抗挑战,不置身事外,才能攻克难关,创造更光明的未来。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共创未来,需要我们和谐共进。习近平曾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命运早已休戚相关。当今世界,和平发展虽然仍是主流,但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恐怖主义猖獗等,都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作为新时代发展的先锋力量,更应承担起建立命运共同体的责任,砥砺前行。我们应勇扛时代大旗,和谐共进,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奋斗。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墨子说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置身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意识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早已紧密相连,谁都不能独善其身。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拥有博大的胸襟和广阔的世界视野,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时代重任。那跨越山海的情谊会化为我们坚实的力量,我们会互相关心、团结协作,共同建立命运共同体,携手创建光明、美好的未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真题再现

试题分析
【点评】
作者从材料出发,围绕理解青年与世界的关系立意,以“真情跨越山海,携手共创未来”这一标题明确了写作中心,表现出高屋建瓴的立意特征,同时展示出斐然的文采,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或化大为小,或拓展思维,或一分为二,对话题进行深入解读。整篇作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以丰富的论述支撑起观点,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THANK YOU(1)审题立意突破 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②夏(jiǎ)楚①二物,收其威也。——《礼记·学记》
③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注]①夏楚:教鞭和戒尺。
结合以上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寄托了中华民族世代对月球的无限憧憬,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为了现实;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蛟龙”,寓意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暗物质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期望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
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王阳明说:自家痛痒自家知得,自家痛痒自家搔摩。
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弘一法师: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笑而前行!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以评说。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作为青年的你,读了上面四句,你更喜欢哪一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天上不会掉馅饼,成功总要自己去打拼,打拼之前总要装备好自己。有人拿出了五个“包裹”:①扎实的知识体系,②科学的方式方法,③精诚的合作团队,④坚定的毅力意志,⑤敏锐的美感力。但打拼出发前你只允许带一个“包裹”上路。在一个有多国籍高中生组成的实验团队中,正好你也被邀请加入其中,当你看到大多数成员都选择了“敏锐的美感力”之后,也许正合你心意,也许你有点疑惑。
“敏锐的美感力”为什么会被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看好?你一定有或还没有这方面的思考和感受。如果有,请联系你的切身感受把你的思考和感受分享给大家。如果没有,也请联系你的困惑和疑问分享给大家。
要求:紧扣材料要求,文体自选,不泄露个人和学校真实信息;800字以上。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哎,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例文:
适当的“教育惩戒”应该回归
曾几何时,惩戒权几成敏感话题,教师该不该有惩戒权?惩戒权与变相体罚有何区别?诸如此类问题,时常引发舆论的争议。随着赏识教育理念的勃兴,以及人们权益意识的提高,许多老师都陷入“不愿管,不敢管”的困境。尤其是当老师的严格管教动辄引发与家长的矛盾冲突,面对一些孩子的违纪违规行为,或公然破坏课堂秩序,老师们深感束手无策。
为此,一些省市近年开始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授予教师惩戒权。如广东省和山东青岛市均在学校安全条例或管理办法中明确这一权限。在类似地方法规的制定与讨论中,人们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渐趋明朗,从抵触、排斥到渐渐形成共识,大多数家长对此表示理解或支持。
其实,惩戒权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从未缺席,“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众所周知的“戒尺”打手心可谓典型场景。这种惩戒手段的消失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恢复惩戒权其实也是回归常理常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度惩戒,这既是令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亦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事实上,完全摒弃对孩子的惩戒既不可行,也令不少家庭深陷迷茫甚而教训沉痛。
过去许多家长一听惩戒权就神经紧张,这是对惩戒权的误解,以为惩戒便是体罚。固然,惩戒中难免会有体罚内涵,但那只是其中很小部分。从国外的实践看,惩戒包含诸多手段,如令其离开课堂、罚做某件事、早到校晚离校、停课几日或勒令转学等。
某些家长担忧惩戒权是否会过度使用,是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甚至身心健康等,应该说,类似担忧有其合理性。毕竟,既是惩戒就带有一定强制性,在实施过程中,若遭遇学生的抵制或反抗,会否引发师生冲突,或学生权益受损有无救济渠道等,初中生优秀作文,都关系到惩戒权的运用合理及正当与否。
正因为此,未来教师惩戒权实施的成败关键还在于“戒尺”的尺度、标准以及使用规范等。这就涉及实施的细则制定,包括基本原则、惩戒形式、实施范围、具体程序、相关监督等。如有些国家禁止教师单独体罚学生,而需有其他教师做证人等。总之,惩戒权细则要有可操作性,同时,亦让学生懂得其错误行为将受到何种惩戒。只有严密、规范的细则才能确保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权益。
解析: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①谈的是优秀的教育者对人的影响很大。材料②谈的是教育惩戒对人的成长的作用。材料③谈的是教育要遵循规律和原则,不能溺爱。三则材料谈的都是关于教育的话题,考生可以选择三则材料中任何一种观点为基础立意,也可以结合其中的两种或三种观点综合立意,考生只要围绕教育的作用、教育与惩戒、遵循教育规律等话题展开论述即可。
立意:
①老师的重要性;
②教育需要适当惩戒;
③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2.答案:例文
中国式浪漫
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惊变的新时代。我们将砥砺奋进的现代化产物与前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果相融合,在当今社会产生文化延绵之回响,可谓中国式浪漫。
我们在航天领域所自主研发的卫星系统我们借远古历法之名命名为“北斗”。在高精尖航天领域的成果以庄子的预言命名为“嫦娥工程”……单单关注中国新时代下诸如此类的科研成果便能了解一部中国的文明史,岂不有趣?
那么这些表现为什么浪漫,浪漫在哪呢?表层而言浪漫在这些远古传说与预言在岁月积淀之下,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而产生的神秘感和意境美。嫦娥奔月一传说使我们对于“月”充满了无限遐想,主观上把探索外太空这一严谨任务赋予了诗意。把月亮这一实体星球转化为了“月”这一意象,抽象化了月。如此一来,太多古诗古词借月抒怀的浪漫意境便油然而生,可谓浪漫。
然而若只有浪漫的意境,神秘的氛围,再美好的景色也仅仅会留于“昙花一现”般,徒有其表。更不能构成“中国是浪漫”的情结。所谓“中国是浪漫”是远古素材与现代中国人艰辛努力结合而成的产物。若说美好意境是中国式浪漫之本,那么中国在新时代下与别国竞技所体现出的砥砺奋进精神才是中国式浪漫之根。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把卫星系统送上了太空,把探月计划命名为夸父计划,这便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古人的想象与期望化为现实,更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预言的寻觅与追求。因为这些传说对于我们耳熟能详甚至深信不疑,所以我们才会有如此动力试图一探究竟。这使我们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跋山涉水,砥砺前行。中国式浪漫也就是艰苦奋进之后获得的甘甜与欣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共鸣。
反观这些成就不难发现,北斗系统的建立不仅在科技领域使中华民族被别国了解,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输出与弘扬。以鹰击为名的超音速导弹寄托了我们“挥斥方遒”的豪迈胸怀……
“中国式浪漫”在当今时代,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寄托着我们对于文化的认同,对于乡愁的追索。对于社会而言中国式浪漫是一剂润滑剂,使我们社会在发展现代化科技的同时感受到文化之美。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国式浪漫”是支撑我们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支柱,让我们民族在向前奋力奔跑的同时不忘自己从何出发,使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在世界之林为人所了解。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解析:审题:
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中国式浪漫”。注意抓重点句,如第一段的第一句“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以及最后一段“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彰显了我们的实力,中国式浪漫让国人找到自己的“源”、自己的“根”,这是一切精神力量的源头,或者说是我们坚信这是种浪漫的底气。“中国式的浪漫”是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彰显了我们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一个民族与祖先融为一体,它宛如拥有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因为他不是一个人他属于一种恒久的文化,属于群星中的一颗——他是有使命的,这使命庄严但又美丽,纵然苦楚,但心中有这份诗意,浪漫,归属感,他不会止步。
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紧扣“中国式浪漫”,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即可。
文体可以选择擅长的,本次作文较适合写成议论文。
立意:
1、“中国式浪漫”是前行,同时也是寻根。
2、以“中国式的浪漫”,面对世界,走向未来。
3、“中国式浪漫”彰显文化认同。
4、“中国式浪漫”的名字背后,是中国立于世界舞台的自信。
5、“中国式浪漫”,让文化薪火相传。
6、为“中国式浪漫”点赞。
3.答案:例文:
学会自省
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自省”是人生的更高境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可乎?”自省,人生不断进步的妙法。上帝把人的眼睛造在前边,导致我们只看见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这时我们便需要一面镜子,来看自己背后不堪入目的一面。那面镜子叫做自省。
曾子在孔子的众多门徒之中是最为普通的一位,但他却与子贡齐名。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善于自省。曾子坚持一日三省,在反省中不断提升。试想一下,若一个人虽不乏有缺点,但这个却懂得自省,省察自己,检讨自己,结果会怎样呢?不言而喻,每一次反省都会从中找出一个错误,每找到一个错误便会去尽力改正。日复一日,即使再多的错误也会被改掉而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同愚公移山一般,最笨的方法亦为最实在有效的。
“但是我每天只会改掉一点,还不如不改呢!”有人会抱怨到。但我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一点一滴小的改点,才会让你慢慢散发光彩,最后耀眼夺目
一日三省,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但却蕴含无穷道理。“三省”并不是三次反省,而是多次,是无时无刻地习惯性反省。当你在与人争吵之后,你要想的不是说他如何错了。而是你如何不对。并告诫自己下次不再这样。当你在睡觉之前无聊时,不如静静躺下,反省一下自己这一天的过错。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或许下次在有矛盾时,你将不是争吵而是冷静下来去寻找过错。而当那时,你的世界便会多一些欢乐与释怀,少一些争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古今,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自省从古至今都是亘古不变的名言。自省就像是一个筛子,帮你筛出缺点;又如一把利刃,斩断过失那个旧的自己;又像是探索者,不断否定,不断进步。乔布斯在演讲中讲过:“我在看昨天的自己时,就像是个傻子”!不会自省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在他眼中,自己是个完美的人,但在众人眼中他却是个傻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递增,而普通人却只能一事无成。是他们在先天上的差异吗?不,不是,人生而平等。原因在于人才认识自己的不足而普通人却只能看到优点。
把这面镜子存在心里吧,当你想要埋怨别人或发生矛盾时,照一照镜子,你就会讨厌那暴躁易怒或是斤斤计较的自己。把自省当作头顶的警钟,在自省中认识自我,在自省中超越自我,净化心灵,从而成为人生的强者。
解析:审题:
本题是名言类材料作文。王阳明的名言“自家痛痒自家知得,自家痛痒自家搔摩”强调的是“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老子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的是“知人”和“自知”的重要性;弘一法师的名言是面对“高兴”和“痛苦”时的人生境界,要“节制自己”“自我疗伤”“笑而前行”。综合三则名言,材料的核心话题是“自知”,“自知”就是认识自己。只有“自知”才能“明”,只有“自知”才能“节制自己”,只有“自知”才能有高境界、大格局。
立意:
1.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自知者明
3.把自省当作头顶的警钟
4.答案:例文:
劝君惜取少年时
时间,它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人们常常在它逝去后,才渐渐发觉,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于我们青少年,怎样才能留住这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朋友”呢?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们的革命导师,在青少年时代,都刻苦学习,珍惜时间,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马克思在大学时,趁生病期间,把黑格尔的著作从头到尾研究了一遍。列宁17岁进大学,由于从事革命活动,被开除学籍。可是,他在学校外竟用一年半时间自修完大学四年级的全部课程,并参加大学毕业考试,获得第一名。毛泽东同志在读小学时,还参加家里的劳动,但却挤时间读了不少古代小说和一切能找到的书籍。到长沙后,有一段时间没有上学,每天自己到图书馆去读书,从开馆到闭馆,争分夺秒地看,从不间断一天。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愿意,时间是可以支配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而能否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短短数十秋,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登上人生的顶峰,谈何容易。也正因为如此,珍惜时间就显得异常得重要。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有一段珍惜时间的故事。
奥地利著名作家莫扎特,连理发时也在考虑乐曲创作,常常情不自禁地停止理发,记下他构思出的新乐曲。他说:“谁和我一样用功,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说得不无道理,也许我们和他一样用功,不一定会像他一样的成功,不一定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努力了,至少我们达到了我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处。我们就能够站在人生的顶端对人们说:我尽力了,我并没有浪费命运留给我的一点一滴的时间。
但丁说过: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愈感觉失去时的痛苦。而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人不知道时间的价值了。或许在嬉戏玩闹的十个人中,有九个人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他们却不一定懂得这句话的真实意义。倘若他们懂得,会如此快乐吗?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青少年们,让我们充分利用命运给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做时间的主人。到那时,让这一个匆匆过客,永伴你我左右。
解析:审题:
审材料,本题材料为四句话,第一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是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第二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了爱国、无私、奉献精神;第三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我总是相信有一天,能够长风破浪,去到更远的地方,挂起那云帆,在大海中勇往直前,表达了无畏困难,坚强自信的精神;第四句“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要去填沧海,移高山,这样的志向真够大的。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大志,为自己的人生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大目标,表现了男子汉要有移山倒海的雄心壮志。
审任务,作为青年,读了上面四句,更喜欢哪一句?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思考与选择。
立意:
(1)珍惜时间,奋发上进;
(2)人生的价值在于大公无私;
(3)无畏困难,坚强自信;
(4)好男儿志在四方。
5.答案:【范文】
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的,一个人首先必须被雪山顶上雪莲的美感动了,他才会去学习登山的系统知识,掌握训练科学的登山方法,寻找精诚的登山团队,培养坚韧的毅力意志。
“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面对新时期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一定要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华为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见,即使在古代,美育早已为人重视,古已有之。健全的人格怎能不懂感受美、欣赏美?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能够创造美的人才。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学校将智育教育作为培养目标;看惯了社会、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一切以分数为定论;看腻了还未成年的孩子被繁重的学业负担压得抬不起头,匆匆赶路,走向一个又-一个补课班……当一个社会太过急功近利,当人们内心被功利所缚,人们只能行色匆匆,眼光向前,急忙之中早已失去感受美的能力,何谈创造美?所以,不妨慢下脚步,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浓厚的美育氛围,以美育人,不止看重孩子的成绩,还应重视成绩之外更高层次的发展。“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如此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才能引导青年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显然,只有全社会重视美育培养,创新美育形式,重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学科的涵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价值,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美育人,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让我们在奔波行走之中,驻足留恋,这生活本来就很美!这样的人,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幸福;样的人才便有温度,不是冰冷之躯,生活冷眼旁观,处是敌意;样的人,时代所需。
恩格斯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既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期”,遥古畅今,在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对美的感受力关乎孩子的幸福,国家民族的未来,美感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是人生价值创造前面的“1”,是迈过人生很多坎坷的精神源泉。
解析:审题:
首先分析材料,此则材料是记叙性的材料,材料设置一个语境,在打拼之前为他们五个装备好自己的五个“包裹”,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合作团结精神、意志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可以说,这五个“包裹”是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必不可少的装备,如果兼而有之,那么成功之路就会所向无敌了,但语境限制在打拼出发前只允许带一个“包裹”上路。大多数成员都选择了“敏锐的美感力”,显然,材料最后的文句“在一个有多国籍高中生组成的实验团队中,正好你也被邀请加入其中,当你看到大多数成员都选择了‘敏锐的美感力’之后,也许正合你心意,也许你有点疑惑”是立意关键之所在,考生可结合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下一代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我们在美学教育方面明显要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这不能不引起深思。我们知道,任何成就都以明确的目标开始。但目标是怎么来到学生的心中?“包裹”实验告诉人们,一个人首先必须被雪山顶上雪莲的美感动了,他才会去学习登山的系统知识,掌握训练科学的登山方法,寻找精诚的登山团队,培养坚韧的毅力意志。每一个目标的确定之前都要依赖这个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美感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是人生价值创造前面的“1”,是迈过人生很多坎坷的精神源泉。对美感力重要性的思考和感悟,不管有还是没有,能联系考生的切身感受分享给大家就好。也可以拓展思路写作,从美学的其他层面进行分析。比如人性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文化之美……
立意:
1.每一个目标的确定之前都要依赖个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
2. 美感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是人生价值创造前面的“1”,是迈过人生很多坎坷的精神源泉。
3.一个人首先必须被雪山顶上雪莲的美感动了,他才会去学习登山的系统知识,掌握训练科学的登山方法,寻找精诚的登山团队,培养坚韧的毅力意志。
4.美育:人生的一门基础学科。
5.感受人性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文化之美。
6.答案:范文:
幸福还在
人们往往容易贪慕别人的欢乐,却遗忘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题记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富人腰缠万贯,周身绫罗绸缎,而穷人只要一间破草屋。
富人问穷人幸福吗?穷人回答很幸福,富人觉得不可理喻,拂袖而去一天,富人家里发生火灾,全部家产化为灰烬,他自己也流落街头乞讨为生。夏天很热,富人有累又渴,于是他敲开一间草屋的门,开门的正是当年那个穷人,富人向穷人讨了一碗水,喝完,穷人问他什么是幸福,富人回答说,幸福就是手中的这碗水。
一碗水能有多幸福?可它却是富人心中幸福的定义。那么你呢,朋友?你的幸福是赚大钱么?是考上名牌大学么?还是做一个万人瞩目的明星呢?无疑,当你拥有这些的时候,你会是幸福的,但是,这些东西对于你来说,不过是你心中的一种渴望,它不是你最需要的,而幸福恰好是你最需要的如同蛋白质和维生素一样的物质,也许我不该说是物质,因为幸福它本就不是有形的,它是属于你掌心的一丝温暖,它是属于你眼角的一个表情,它也是属于你心灵的一块绿洲,滋养你的生命之树。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把目光投向别处,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幸福,既而心生羡慕,于是,幸福就在这样的彼此歆羡中悄然流逝了,如同蒸馏水渗入土壤,并未给我们的生命增添任何养料。其实幸福无处不在,它们可能是在寒冷的冬夜等待你回家的一盏灯,可能是朋友送你的一双手套,可能是萍水相逢的人对你道一声“你好”,更甚者,幸福就是你在某天清晨醒来看到窗外阳光正好,草长花红,你不觉得在那一瞬间被幸福撞了一下腰么?
曾经以为别人幸福,是因为他的幸福足够特别,我不幸福是因为我的幸福不及别人的好。蓦然回首,终于悟得:别人的幸福是别人的,你无法分一杯来,同样,我的幸福是我独有的,别人也无法带一分去,这样想着竟享福起来。
那么,让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其实幸福就如同一批零件,有合格的也有不合格的,需要我们的检验。用什么呢?当然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心灵,一个时常觉得自己很幸福的人,睁开眼睛能够发现幸福,闭上眼睛能够聆听幸福,就算他看不到听不到,也能用心感受得到幸福的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他常怀对生活的感恩与珍惜之心。
人生如虹,岁月如歌,在时光辗转之中,记得常常摸一摸自己的口袋,看看,幸福还在吗?
解析:审题:
本题是一则寓意型材料作文。作文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重在挖掘其比喻义。材料传达了这样一种人生哲理:尽管在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人们各自都有着痛苦与不幸,但更重要的是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欢乐与幸福。对于诗的主要意象“此岸”与“彼岸”,有着不同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的考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写作时的立意和选材都比较宽泛。但无论如何立意,都必须把握住诗人阐发的哲理,避免陷入对生活的悲观和不可预测的矛盾中。作文的终极目的是引导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激活中学生对生活的体悟,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自己:生活中这种现象多吗?有没有相反的例子(能正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从而得到快乐幸福的人或事),我们应该去珍惜身边实在的幸福、触手可及的快乐。
立意:
(1)抓住身边的幸福;
(2)幸福就在你我身边;
(3)珍惜拥有的,我们都是快乐人。(1)审题立意突破
近年来,各考区高考作文题目去模式化,追求开放性,确实出现淡化审题的倾向。但是,作文淡化审题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忽略审题,命题者有明确的命题意图,考生一定要理解题目要求,确定准确的立意方向。
审题立意“二步骤”
1.分析材料内涵
作文千变万化,材料始终相伴。题目所给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据。考生要分析材料内涵,概括材料主题,挖掘出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才能做到审题清楚,立意准确。哲理故事类材料、热点类材料、言论类材料等等,都依靠严谨的行文逻辑表现了明确的中心思想。考生审题时,一定要注重材料的逻辑性,分析出材料内涵,确定写作方向。
(1)思辨性哲理材料审题立意
部分考区的作文题目具有丰富的哲理性,可以让考生的视野更加宽广,使考生更加关注社会的变化。在思维方面,多样性分析与思考可以给考生带来思想启迪。审此类作文题时,考生要运用辩证思维,挖掘生活的本质特征,进而使作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多元化时事材料审题立意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大多紧贴时事热点,体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多元化的话题设置,融合性的话题安排,让考生有了更广的发挥空间。总体来说,各考区作文题目均紧跟时代风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观点类言论材料审题立意
部分考区的作文题目材料的内容相对简单,只是一种现象,并提出很鲜明的观点态度。然而,如果只看到材料提出的观点,而不去说明材料所承载的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会在审题时出现偏差。
2.理解提示要求
很多考区的作文题目在要求中明确提出考生在立意时可以“自选角度”,但是,“自选”并不代表考生就可以任意而为,仍然需要“戴着镣铐跳舞”,只不过,现在的“镣铐”较以前要松。题目所给材料不难理解,但材料后面有对作文的要求,而且材料后面提示语中往往设置一些具体要求,考生如果只看材料而忽视了后面的要求,就会影响整篇作文。
审题立意“四方法”
1.高屋建瓴法
无论哪类材料,考生只要对材料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体会其中的内涵,就能确定立意方向。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打破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对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每一种事物,都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而要以独特的眼光、广阔的视野,去感受其丰富的内在意蕴。同时,格调高远的立意,需要考生具备卓越的才识,以表达中心思想,这样更能体现考生的自身素养。
2.化大为小法
考生遇到可以从多角度思考、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材料内容时,可以运用化大为小法审题立意,从材料中选择一个方向,并对这一方向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既能够体现话题内涵,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写作中心。近几年高考作文,大多数题目给出的材料主题都很宏大,材料内容都是关于较大的事件或普遍的社会现象。面对此类话题,很多考生束手无策,于是选择一个空洞的大话题立意,而在写作过程中总感觉观点太空,不能落到实处。
3.思维拓展法
一些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审题立意时,考生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运用拓展迁移的方式,对话题进行合理联想,引出具有发散性的立意方向。联想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如果材料主题较为集中,则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之后,从中提炼出整体性的观点,再以此展开思维拓展,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话题,确定立意方向。
4.一分为二法
很多高考作文题目都反映当前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或者表现时代发展的现象和理念。对于此类材料,考生在立意时可以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确立具有思辨色彩的写作方向具体而言,对那些多角度的话题,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既要看到它的主流,也要看到它的支流……这样,就会使观点更客观全面。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真情跨越山海,携手共创未来
尊敬的各位青年代表:
大家好!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恐慌与不安弥漫在整个世界。但这场疫情却使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相处更加和谐,情谊更加深厚。作为新时代的先锋力量,青年应承继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共创未来,需要我们互相关爱。关爱是明灯,照亮迷茫时前方的路;关爱是暖阳,融化寒冷的冰封;关爱是春雨,滋润人们的心田。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武汉封城后,生活物资、医用设备、医护力量严重不足时,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纷纷鼎力支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日本对中国的殷切关怀,“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是中国对意大利的支持、祝愿和期盼。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我们也应该将这份跨越国界、种族的关爱传递下去,以爱为阳,温暖世界的每个地方,用关爱连接人与人,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共创未来,需要我们团结协作。中国俗语曾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无法估量的强大力量。当世界爆发疫情时,中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不留余力地支援各国,回报各国在中国爆发疫情时的援助之思。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在面对挑战时,人们唯有团结协作,凝聚力量,共同对抗挑战,不置身事外,才能攻克难关,创造更光明的未来。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共创未来,需要我们和谐共进。习近平曾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命运早已休戚相关。当今世界,和平发展虽然仍是主流,但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恐怖主义猖獗等,都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作为新时代发展的先锋力量,更应承担起建立命运共同体的责任,砥砺前行。我们应勇扛时代大旗,和谐共进,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奋斗。
墨子说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置身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意识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早已紧密相连,谁都不能独善其身。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拥有博大的胸襟和广阔的世界视野,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时代重任。那跨越山海的情谊会化为我们坚实的力量,我们会互相关心、团结协作,共同建立命运共同体,携手创建光明、美好的未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作者从材料出发,围绕理解青年与世界的关系立意,以“真情跨越山海,携手共创未来”这一标题明确了写作中心,表现出高屋建瓴的立意特征,同时展示出斐然的文采,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或化大为小,或拓展思维,或一分为二,对话题进行深入解读。整篇作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以丰富的论述支撑起观点,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