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目
录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三、红军长征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政治统治
1、“宁汉合流”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汪精卫和蒋介石
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
——毛泽东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是什么?
政权性质:
南京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一)政治统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宁汉合流”
2、“济南惨案”
济南惨案纪念碑
(一)政治统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宁汉合流”
2、“济南惨案”
3、 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张
作
霖
旧
照
张
学
良
旧
照
张
学
良
旧
照
1930年底各军阀势力分布示意图
派系林立、四方割据
① 军阀各自为政;
② 内乱混战不休。
为什么说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1927.4,四一二政变
1928.5.3,济南惨案
1928.6,皇姑屯事件
1927秋,宁汉合流
1928底,东北易帜
1927.7,七一五政变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
(二)经济发展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政治统治
(二)经济发展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民族工业的发展
2、官僚资本的崛起
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
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
四大家族:
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
四大家族,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
聚敛巨额财富,
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强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国民党是如何对待中国共产党的?
(四一二事变后)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
“兹特重颁赏格,如前方剿匪各部队及各县警队,能击毙朱毛献其首级者,合赏洋五万元,能活捉朱毛捆送来辕者,合赏洋十万元。”
——1930年7月28日 《江西民国日报》
中国共产党遭到国民党屠杀、血腥镇压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1)时间:
(2)领导人:
(3)意义:
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1927年8月7日
汉口
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右倾:保守、妥协退让
左倾:激进、盲目冒进
指明前进方向 →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4、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朱毛《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纪念建筑物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农村根据地
中心内容
主要形式
物质基础和依托
保证
保证
依托
依托
中国共产党领导
动力
动力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4、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根据地的建设
(1)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货币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4、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根据地的建设
(1)政权建设
(2)土地革命:
① 时间: ② 内容:
③ 性质:
④ 意义:
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使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为反“围剿”奠定人力基础。
材料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红
军
长
征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2、经过:
中共党内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生死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
①内容:
②意义: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教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旧址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2、经过:
中共党内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生死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
①内容:
②意义:
(3)胜利会师: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2、经过:
3、意义:
中共党内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开始;生死转折;胜利会师
长征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播下了革命种子,
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什么是长征精神 ?
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B
D
B
C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