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12:5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登高
杜甫
了解诗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了解诗人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了解诗人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诗文集:《杜工部集》)。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了解诗人
因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三年之后他病逝,《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了解诗人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55岁,身在夔州,登高临眺,写下此诗。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全诗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诵读明意
朗读诗歌三原则
读准字音
读准断句
读出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诵读明意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啸哀


飞回
意境
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品味语言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沉郁
高昂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品味语言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宋代罗大经评价颈联十四字含八处悲。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这是作者的暮年之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找出原诗句)?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2.“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强调国家和自身命运的纠结,明确悲不仅指个人艰难,还有国家艰难。情感扩大,不仅对自身命运不堪的感伤,而且对国家命运担忧。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尾联:生活困苦衰颓,借酒解愁,暂时忘记,却因病不能酒。只得直面惨淡,独自舔舐伤口悲痛。
尾联分析
合作探究
结合全诗概括诗中“悲”的内容

景:自然之秋
己:人生之秋
国:国家之秋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拓展】登高习俗
(一)依重阳旧俗登高
重九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满地黄花,是登高远眺,舒畅胸臆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面赏菊饮酒,一面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篇,唐诗尤多。
(二)即席酬唱,切磋学问
规模可大可小,少则数人,多至几十人,主要是亲朋好友和文化名人。流传至今的“登高”名作,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 ,就是在这样的文化集宴中诞生的。
【拓展】登高习俗
(三)独上高所,借景抒发隐怀
正因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的契合,不管是仕宦出游,还是羁旅漂泊,文人异地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登高一则可以饱览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一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 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如王粲《登楼赋》,杜甫《登高》、《登楼》、《登岳阳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崔颢《黄 鹤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等名篇,都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成的佳作。
【拓展】登高习俗
(四)登高怀古
今昔比照中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登高可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昔沧桑中凭吊遗迹,悼念往事,给文人们提供自省和生发豪情的机会,更加理性正视现实和人生。
(五)登高饯别
每逢家人故友外出远游,登高设宴,举杯畅叙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对方渐行渐远,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调色彩和最衷情的告别形势。还有借登高念亲怀友的,在远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怅之情。
全诗包含着诗人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明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