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3 07:5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导 入 新 课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走 进 作 者
孟子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背 景 链 接
为宫室之美为之( )
所恶莫甚于死者( )
得我与( )
一箪食( )
蹴尔而与之( )
1.读准下面的字音。
wèi wéi

dān


预 习 检 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喜爱,想要。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生命
正义,道义,大义
舍弃
译文: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选择正义。
疏 通 文 意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探究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设喻
引出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
做,干
苟且
祸患
通“避”,躲避
译文: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所恶
甚于死(不义)
故不避患





(正面)
舍生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探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假使。
那么
做,干
译文: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




(反面)
所欲
莫甚于生
(最喜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
莫甚于死
(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舍义取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凭借某种办法
因此,所以
译文:
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由是则生
由是避患
不用
不为
有甚于生者
有甚于死者




舍生取义
(原因)
(结果)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心,这种思想
不丢掉
译文: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升华
主题




非独贤者有
人皆有
贤者勿丧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吆喝。尔,助词。

踩踏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要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箪食
一豆羹
“呼尔”
“蹴尔”
不屑接受
羞恶
之心
舍生
取义
得——生
舍——死
正面举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侍奉
译文:
对优厚的奉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奉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停止,放弃
译文: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接受万钟
不受食羹
排比
对比
丧失本心
身外之物
关乎生死
保有本心
停止
舍生取义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
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
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宏。
以划分层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论 证 思 路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舍生取义”就是人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整体感知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⑴ 正反论证 :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⑵事实论证 :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⑶对比论证 :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⑷比喻论证 :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
舍生取义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正面
反面
苏武把气节看的比生命还重
屈原宁死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理论论证
为义可以舍生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不择手段求生
不择手段避患
有不用有不为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举 例 论 证
义存于心
见利忘义
对 比 论 证
(正)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反)
万钟之禄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排 比 论 证
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
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正面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对比论证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辟患→不为 (结果)→有甚于死者 (原因)
非独—皆有—勿丧
(层进)
(人之初,性本善)
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决定生命—义存在
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
举例论证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蔽。
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文言积累
一、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三、古今异义
1.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四、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
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
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六、虚词
1.之:
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代词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宾语提前,这
不译

指羞恶之心
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表示比较,比
表示对象,对、对于
3、为:
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情愿
为了
做,接受

4、则:连词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假设,如果
表示结果,就
5.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示并列,不译
表示转折,却
表示修饰,不译
表示承接,就
表示转折
表示承接,就
请列举出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拓 展 延 伸
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领兵抗元,兵败被俘。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毫不动摇,誓死不降。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拓 展 延 伸
(1)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2)清末,戊成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3)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4)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体现了“含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
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