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考 纲]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3)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课 标]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3.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一、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
1.教皇鼓吹教权至上
(1)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的世界,教会的势力举足轻重,教权至上论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思想。
(2)最早提出反对世俗权力干预教会事务的是教皇尼古拉一世,他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
(3)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认为,教皇不仅是教会内部宗教事务的最高首领,而且在其他方面的地位也超过任何一位世俗国王或皇帝。
(4)教皇英诺森三世时,他把教皇的权力推崇到了极点,认为基督交给彼得治理的不仅仅是教会而是全世界,并自称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5)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了“一圣通谕”,正式规定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
2.神学家诠释教权至上
(1)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被称为“神学界之王”。
(2)理论学说
①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国家和君权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是神授予的。②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的统治者。
3.君主专制的加强
(1)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①对教士课以重罚;令英国主教和教会将各种收入上缴给国王。
②宣布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须请示教皇。
(2)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①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英国王位。
②詹姆士一世打出“君权神授”的幌子,向议会重申王权的至高无上,导致国王与议会之间长期的激烈斗争。
思维提升 (1)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经历了神学笼罩下的王权与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两个阶段,即“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
(2)基督教神学家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目的是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从神学角度肯定君主统治的合法性。
(3)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主张,目的是维护国王的专制统治,反映了教会神学权力的衰弱,专制王权的力量空前强大。
二、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1.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理论
(1)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对《圣经》提出种种疑问。
(2)思想内容
①对《圣经》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批驳了神学家们的各种神秘的说教。
②明确提出了天赋人权的理论。天赋人权就是自然权利,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们所签订的一种社会契约。
(3)历史影响
①天赋人权理论后经霍布斯与洛克发扬光大,最后由卢梭等人完成系统化。
②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2.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在总结英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主张法律至上。
(2)明确主张一切人都应服从法律的统治,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1)主要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依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2)思想主张
①卢梭认为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平等的第一个阶段,私有财产权开始确立。第二个阶段,富人为了保护他们的财产,便联合起来订立国家契约,被赋予合法权力的国家由此产生。在不平等的第三阶段,合法权力转变为专制暴力。
②《社会契约论》在启蒙运动中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了人民主权论,强调统治者若不履行契约,不顺从民意,享有主权的人民就有权推翻专制统治,这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依据。
思维提升 近代民主理论抨击了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解放了思想,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政治蓝图。
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1.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1)黄宗羲:“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表示了一种民主与法治的思想。
(2)顾炎武:批判“家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们的思想对促进政治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换有着较大的影响。
2.民权思想的启蒙
(1)康有为:主张人人有“自立之权”,“自主之权”,“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不违背天赋人权的“公理”。
(2)梁启超:人人有自主之权,各尽其力,各得其利,尽应尽的义务,享能享的权利。
(3)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变不平等为平等”的纲领性主张。
(4)严复:指出君民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
维新派的民权思想没有多少可行性,但它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3.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1)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
(2)“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实行五权分立。
(3)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包含着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丰富翔实的内容,反专制、重民权、五权分立及互相制约、彼此监督的一系列设想,凝聚着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
洛克的民主思想
主题1 洛克的主张
史料 洛克以为,那种关于把全部权利上交给主权者的主张荒唐得近乎滑稽。人们组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和安全,如果把一切权利都转让了出去,使君主有权任意处置自己的自由及生命,那么这与自然状态下有何区别?这等于是为了防止臭猫和狐狸的侵袭,却甘心被狮子吞噬,甚至还以此为安全!天赋人权绝不可转让或遭剥夺,保护这些权利正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抹杀人权的国家没有存在的意义,而侵犯人权的政府即是暴政、专制。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绪纲《读(社会契约论)》
本史料主要信息有:反对把全部权力转让给君主;倡导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认为人民享有的各项自然权利不可转让与侵犯。为防止政府侵犯人权,后来他又提出了政府“分权”的主张。
主题2 洛克的分权制衡学说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不同
(1)洛克的三权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它分属议会(掌立法权)、国王(掌行政权和对外权)。
(2)孟德斯鸠的三权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
卢梭的民主思想
史料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公共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不自由了。这时,公共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本史料体现了“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
近代欧洲民主思想兴起发展的原因
1.古希腊、罗马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出的政治要求。
3.封建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权的实现。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成了思想解放。
5.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比较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康有为与梁启超:(1)相同点:主张君主立宪制。(2)不同点:梁启超的思想比康有为的思想更为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后来更进一步接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学说。
2.康有为与孙中山:(1)相同点: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2)不同点:康有为主张保留君主,通过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国家;孙中山主张推翻君主,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3.梁启超与孙中山:(1)相同点:吸收启蒙思想的学说,民权思想突出。(2)不同点:梁启超没有突破君主立宪的思想;孙中山明确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主张。
4.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康梁是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
1.洛克认为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请回答:
(1)洛克“分权”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3)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2.(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答案
课时训练
1.(1)认为国家权力有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和外交权属于君主。
(2)“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是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是通过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来预防专制与政治腐败。历史的进步意义在于是当时西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3)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个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
2.(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